文◎馬志國
案例:
一位心理咨詢者:我父親去世得早,母親為養育我們辛苦了大半輩子,如今已經60 多歲了。兩個月前,為了讓母親清閑點,我們請了保姆。可沒想到,母親卻迷上了撿垃圾,隔段時間就自己拿去垃圾站賣掉,回來還高興地告訴我今天又賣了多少錢。其實,我們家的經濟條件還可以。母親撿垃圾讓我覺得很沒面子,多次勸阻她也不管用。我在氣頭上跟母親吵了一架,結果因為怕我生氣,母親就變成偷偷撿垃圾了。
現實生活中的一幕:一位老人正在垃圾箱里翻撿東西,一名女子快步朝他走去,勸說老人回家,可老人說什么也不肯走。原來,這名女子是老人的女兒,因為不愿看著父親在外撿垃圾,所以過來阻止。其實老人有退休金,不缺錢花,可就是喜歡出門撿垃圾,家人怎么勸都無濟于事。
為啥有一些老人總喜歡撿垃圾?到底咋回事?心理學上有說法。

撿垃圾,也就是我們說的拾荒,往往是為了貼補現實的物質生活所需。但是,很多老人拾荒并不是出于現實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心理需要。可以說,很多老人拾荒是因為“心荒”,拾荒是為了排解“心荒”。這些老人的拾荒行為,往往是由于心理補償機制發揮作用。雖說每位老人的具體情況可能不盡相同,但他們肯定都存在某種心理缺失,繼而通過撿垃圾這種行為來進行心理補償,獲得心理滿足。
一是補償價值感的缺失。隨著身體逐漸衰老,有些老人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了。這種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很難令人接受,甚至很可怕。對于迷茫中的老人來說,也許垃圾賣不了幾個錢,但那是自己價值的象征,能讓自己感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至于有些老人為了環保去撿垃圾,就更是補償自我價值感的積極選擇了。
二是補償控制感的缺失。人和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被動的存在,還能影響周圍的生活,進而影響客觀的物質世界。這就是所謂的控制感。然而,隨著力不從心的事情越來越多,老人漸漸感到對生活越來越無可奈何,對周圍的事物越來越失去控制力。這會使老人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撿拾和整理垃圾,讓老人感到自己還可以做主,還可以影響生活,從而補償了缺失的控制感和成就感。
三是補償安全感的缺失。人到了老年,不安全感會相伴而生。對許多老人來說,晚年生活是陌生的,是充滿挑戰的,是需要重新適應的。然而子女陪老人的時間卻越來越少,這會讓老人感到枯燥、孤獨和空虛,也增加了內心的不安。此外,對疾病、死亡的恐懼,也會增加老人的不安情緒。撿垃圾讓老人忙碌了起來,填充了時間,也增加了人際交往,從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于是,老人內心多了幾分安寧和踏實,安全感得到了補償。
此外,有少數老人撿垃圾是因為病態心理。比如,阿爾茲海默癥會有各種伴發癥狀,其中之一就是撿垃圾。這就需要及時發現和診治了。但必須說明的是,絕大多數老人撿垃圾的行為,是心理年齡特征的表現,不能稱為病態。
老人喜歡撿垃圾的問題,需要子女和老人兩代人共同來應對。
一方面,子女要深入理解、恰當應對。
對老人撿垃圾的行為,子女要理解其背后的補償心理機制,不要簡單否定和排斥,不要一味抱怨和斥責,不要輕率地當成壞事,更不要當成丟面子的事,強硬粗暴地阻止。子女應該學會進行心理換位,站在老人的角度,設身處地體諒老人撿垃圾背后的種種心理需求。

了解到老人的種種心理需求,子女就可以對癥下藥,因勢利導,采取相應的迂回應對策略。比如,引導老人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幫助老人發展興趣愛好;抽出時間多陪老人,有意安排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這樣可以讓老人的心理缺失得到補償,也就在不知不覺間淡化了老人撿垃圾的行為,甚至讓這些行為不禁而止。
但是,如果老人撿垃圾的行為不能消除,子女也不能盲目阻止,而要正面應對,在理解、關懷的前提下,引導和幫助老人注意衛生和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如果老人撿垃圾是因為病態心理,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幫助了。
另一方面,老人要主動調節。
一是豐富生活內容。學會主動進行自我調節,重要的是拓展生活空間,培養生活情趣。比如,精心研究菜譜,深入探索種花的技巧,都可以讓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二是恰當安排。撿垃圾不是壞事,更不是丟人的事。如果哪位老人覺得撿垃圾能補償自己的心理缺失,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自然可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不必強求放棄。但是,自己也應該做出妥善的安排,比如時間、衛生、安全問題等。這樣既滿足了心理需求,也不會給別人增加負擔。
三是順其自然。退休了,年老了,體衰了,不再年富力強了,這是自然規律。老人應該做好心理準備,順其自然,放下名,放下利,放下價值,放下控制,回到內心,尋找心靈的價值,當好心靈的主宰者。
如此,老人不再“心荒”,獲得了真正的心靈滿足,又何必非要在拾荒中來尋求心理補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