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愛娟
俗話說:“病從口入。”原意是指吃了不潔的食物,孩子出現腹痛、腹瀉等一系列腸胃不適。而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句俗話也有了新的解釋,那就是多指小兒的健康與疾病大多從嘴上而來,也就是說和“吃”有關。
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很少會出現缺吃少喝的情況,孩子們不會吃不飽,但會吃不好。很多小朋友出現“偏食挑食”“吃得少”“吃不香”等問題,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及生長發育。這種情況還真不少,跟家長們聊天,會發現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擔心自己的孩子吃不好。
如何避免孩子吃不好、不會吃的情況呢?那就需要家長掌握健康的喂養技巧,正確引導如何吃以及吃什么。這項工作要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提上議事日程。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飲食結構也有所不同。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如何培養一個“會吃”的孩子。


對于剛出生的孩子,首推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營養豐富,易于吸收。此外,母乳中含有SIgA、乳鐵蛋白等免疫活性因子,有助增強免疫力。建議6 個月內的孩子盡量堅持母乳喂養,若有條件時可延長至1 歲。當母乳不足或無條件進行母乳喂養時,再選擇適合寶寶的配方奶粉。在調制配方奶粉的過程中,需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中奶粉和水的比例調奶,不可擅自增加或減少奶粉用量。
嬰兒滿6 個月后,從母乳或配方奶中獲得的營養成分就難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了,必須及時添加輔食,以保證充足的營養。輔食添加建議從4~6月齡開始。
由于寶寶消化功能還未發育成熟,過早添加輔食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發生嘔吐或腹瀉等,過晚添加則會造成營養成分缺乏,還可能促使嬰兒日后挑食。添加輔食時請遵循從一種到多種、從稀到稠、從細小到粗大、從量少到量多的原則,盡量與寶寶的月齡相適應,吃流質或泥狀食物時間不宜過長,遇到不適應應立即停止添加。
4~6 個月寶寶的食物來源以母乳或配方奶粉為主,每日奶量約600~800 毫升,不超過1000 毫升。輔食添加以嘗試吃為主要目的,通常用奶液和米粉混合攪拌均勻后喂寶寶。這時寶寶的飲食添加以流質及泥狀食品為主,如嬰兒米粉、蔬菜泥、水果泥等。
7 個月的寶寶營養主要來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粉,奶量為600~800 毫升,適當減少喂奶次數,每日3 次,可開始添加瘦肉泥、菜泥、土豆泥、面條等。
8 個月的寶寶進食量較前增多,消化功能逐漸增強,可以適當增加輔食的種類以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輔食可略粗,不用做成泥狀,奶量可減少,但不能少于600 毫升。
10~12 個月的寶寶仍需繼續喂奶,每天2~3 頓為宜,每日飲奶量500~600 毫升。可補充點心,還可以吃剁碎的食物,飲食逐漸接近成年人。每天3 份淀粉類食物(如米飯、面條、饅頭),適量搭配葷素菜(如雞肉、魚肉、牛肉、豬肉、蔬菜等)。母乳喂養的寶寶該階段可考慮斷奶。
1~3 歲的寶寶每天需200~400毫升牛奶,1 個雞蛋,50~100 克肉類,100 克蔬菜和水果,100~150 克糧食。營養均衡,葷素搭配,豐富飲食結構。
4~6 歲學齡前期的孩子,因為飲食起居、睡眠、玩耍等的能量消耗大,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隨之增加。每天飲食增加至200~400 毫升牛奶,1 個雞蛋,100 克禽、魚、肉,150~200克蔬菜與水果,200~250 克糧食。
學齡期7~9 歲兒童每天飲用250毫升牛奶,1 個雞蛋,100 克禽、魚肉,25 克豆制品,300 克蔬菜和水果,350克糧食即可。過少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過多則可能引發肥胖。
兒童的飯菜食材盡量選擇綠色、健康的食材,合理烹飪,使之清淡、少油鹽,易于消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食物的選擇與制作,增進對食物的認知和喜愛。避免給孩子服用促進身高的保健品、蜂蜜、反季節水果、雞皮、雞脖及各類油炸食品。長期食用這些食品容易導致性早熟。
有的孩子胃口不好,吃得少,面黃肌瘦。這時,要考慮孩子是否為脾胃虛弱。脾虛的孩子可以試試白米粥、小米粥、玉米糊、面片湯、山藥、蓮子、紅薯、土豆、南瓜、炒薏苡仁等。
下面推薦幾個調理脾胃的“糧方”:
●小米山藥粥:取小米、山藥,加水適量熬粥。尤其適合長期大便稀、不成形的孩子。
●薏米紅豆粥:取適量薏米、紅豆(赤小豆)熬粥,尤其適合肥胖的孩子食用,同時也適合長期大便稀、不成形者。
●生姜蘿卜湯:白蘿卜120 克,生姜3 片,適合大便干的孩子,對輕微咳嗽或反復咳嗽也有一定的減輕作用。

本欄目特約上海兒童營養中心專家支持。上海兒童營養中心由我國著名兒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兒童營養學創始人、中國第一所兒童醫院創始人、中國第一所兒童營養研究室創始人蘇祖斐創辦,聯合國“每個婦女 每個兒童”中國合作伙伴網絡成員,李先念親筆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