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湖南省兒童醫院肝病科副主任醫師 張慧
肝病科的醫生每天都會接診到各種原因導致肝病的孩子,包括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遺傳性肝內膽汁淤積癥……疾病發現有早有晚,有些孩子過來就診時已經出現肝硬化甚至原發性肝癌,令人扼腕嘆息。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生化工廠,負責糖、蛋白質、脂肪三大物質的代謝,合成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解毒和滅活有害物質,分泌膽汁酸及膽紅素等。肝臟承擔著這些繁重的工作,但它性格內向低調,默默工作,能吃苦耐勞,所以輕度的肝損害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
如果不重視肝臟健康,讓肝臟一直處于“過勞”狀態,就可能出現疲勞、乏力、厭食、嘔吐、腹痛、黃疸、水腫、腹水等癥狀,甚至悄悄地發生肝纖維化、肝硬化。如果嚴重透支肝臟能力或損害肝臟細胞,引起肝臟“罷工”,則會出現肝功能衰竭,威脅生命。
家長該如何呵護好孩子的“心肝寶貝”,早期發現肝臟疾病,積極干預,改善預后呢?
建議家長注意做好下面三件事。

2 歲的圓圓在入園體檢時發現轉氨酶升高。他平時能吃能睡,發育正常。家長帶他來醫院門診檢查,結果發現孩子血液中銅藍蛋白明顯減低,24 小時尿銅升高。于是,醫生又做了一系列檢查和基因檢測,確診他是一名肝豆狀核變性的小患者。因為發現早,孩子僅有輕度轉氨酶升高,沒有出現肝硬化、神經精神癥狀,只需要接受飲食及鋅劑治療,恢復效果會很好。
定期體檢是評估身體狀況的好方法,成人體檢的接受度很高,而孩子的定期體檢卻經常被忽視。其實,因為孩子不善于表達身體感受,且個體對于疾病的耐受度不同,要全面掌握他們的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況,定期體檢必不可少。定期檢查肝功能、做肝臟彩超,按時檢查乙肝六項等,能早期發現癥狀前肝病,讓孩子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
7 歲的童童也是一名轉氨酶升高的小患者。半個月前,他因為發燒、咳嗽,在家長指引下連續一周服用了小兒氨酚黃那敏、對乙酰氨基酚、維C 銀翹片等。雖然沒有再發熱,但出現了食納減退、尿色變黃、皮膚眼睛發黃等癥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童童已經有了肝損害,膽紅素及轉氨酶升高。在接受一系列檢查排除其他病因后,醫生予以解毒護肝治療,童童的食欲慢慢恢復,皮膚、眼睛黃染也消退了。其實,童童這次肝損害的罪魁禍首是藥物,因為小兒氨酚黃那敏、維C銀翹片里面都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成分,藥物疊加使用導致了藥物性肝炎。
經腸道吸收和靜脈輸注的大部分藥物,都是在肝臟里面代謝分解的。額外使用藥物本身,已加重了肝臟的負擔,如果再超劑量、超適應證使用藥物,肝臟會因為負荷太大出現異常,表現出轉氨酶升高、黃疸,甚至肝功能衰竭等癥狀。
所以,我們在治療疾病用藥時一定要嚴格把握適應證,不必要的藥物盡量避免,不要濫用藥物。


10 歲的小虎因體重增長迅速來醫院檢查。小虎平時喜歡吃肉類、土豆,不喜歡吃綠葉蔬菜,還經常吃蛋糕、面包,喝奶茶,因為越來越胖,也就越來越不喜歡戶外運動了,只愛待在家里看電視、玩平板電腦。近一年,小虎體重增長了5 千克,同學都叫他“小胖墩”。檢查發現,小虎的肝臟也“胖”了,出現肝臟增大及肝臟脂肪變性,轉氨酶和甘油三酯偏高。小虎被確診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我們給小虎制定了飲食運動方案,要求他“管住嘴、邁開腿”,逐漸降低體重。通過長期管理,小虎最終達到了正常體質指數。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平時養護肝臟都很重要。疲勞熬夜、嗜好煙酒、不良飲食、超重肥胖等都是肝臟的健康殺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最佳的護肝策略。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早睡早起、不熬夜、多鍛煉身體、多進行戶外運動。飲食方面主張低脂低碳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不吃生冷油膩、辛辣刺激食物,少吃腌制、熏制食物。雖然養護肝臟并不依靠長期用藥,但如果已經出現肝損害,須嚴格遵醫囑用藥,按時復查,避免不適當的用藥造成肝損害進一步加重。養肝得法,肝臟得到休養生息,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身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