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怡瑩
光線明亮的空間、裝飾溫馨的環境……這里是江川路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也是閔行區第一個代表之家。從2017年建成的江川路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到今年全新升級的顓橋鎮人大代表聯絡站君蓮站,目前閔行全區14個街鎮(工業區)都已形成“一家、多站、多點”的布局。
以“家”命名,寓意著人大代表與居民能在這方空間里拉近彼此距離,有效推動問題處理和解決,讓聯系居民的“小窗口”展現為民服務的“大能量”。隨著閔行區的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代表聯系點(簡稱“家、站、點”)建設暨績效評價工作現場推進會召開,“小窗口”還將進一步創新。
全面更新、提升的顓橋鎮人大代表聯絡站君蓮站正式揭牌,將進一步暢通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渠道。
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暢所欲言中時不時傳來輕松歡快的笑聲;代表們通過親切的交流、耐心的解答、詳盡的記錄,始終關注百姓話里話外的“雞毛蒜皮”,在一場場接待中話家常,進一步暢通訴求反映渠道,架起居民與政府間的暖心橋。這樣的場面,在閔行區人大代表“家、站、點”是一種常態。
“盼望多年的社區食堂終于落地了,菜色好,價鈿實惠,這真的要感謝張書記和孔阿姨等多位人大代表,將我們的心聲反映給政府。”居民王阿姨通過家門口的顓橋鎮人大代表聯絡站銀一分站,與代表溝通了對社區食堂的期盼。
原來,銀一分站所聯系的田園片區居住人群中,高齡、孤寡、獨居、空巢、行動不便等老人較多,大家希望能開設社區食堂。為此,區鎮代表積極調研走訪,提交建議十余件,但就餐點選址、運營模式等難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區鎮人大的不懈推動下,相關部門協調從銀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辟出一幢樓,采用“公助民營”方式,物色引進專業餐飲企業運營。可口的飯菜、10多元的套餐價格、整潔衛生的環境,讓居民贊不絕口。
“通過‘家、站、點’打破站點局限、縮短空間距離,代表可以及時回應百姓需求,打通代表聯系群眾、推動社情民意有效解決的‘最后一公里’。”區人大辦工作人員介紹稱,“家、站、點”致力于成為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有效平臺。
當舊改遇上加梯,如何能順利推進,給居民“夢想的新家”,讓更多居民享受到便利?在“家、站、點”平臺,就有江川路街道的居民提出舊改同步加梯的訴求。在第一時間現場勘察、征詢意愿及多部門多場次討論后,代表提交了《關于舊房改造中同步實施加裝電梯的建議》,加裝電梯與舊房改造得以同步開展,幫助成套改造居民解決“上上下下”的問題。


新家裝上了電梯,居民們笑開顏,為居民奔忙的代表們也舒了口氣。大家在“家、站、點”相遇,碰撞出新的火花,多年來,推動解決了劍川路商務區建設,5號線4、6節編組混跑等多個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民生難題。
“‘家、站、點’拓展了代表聯系群眾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了群眾意見答復反饋的時效和處理的效果,同時為人大代表工作賦能增效奠定扎實基礎。”閔行全區建成和即將建成代表之家14個、代表聯系站79個、代表聯系點180個,14個街鎮(工業區)都已形成“一家、多站、多點”的布局,基本形成“家、站、點”有效覆蓋,宛如點點螢火,匯聚著理性之光、智慧之聲。
建好“家、站、點”是基礎,如何用好“家、站、點”則是關鍵。近日,閔行區召開人大代表“家、站、點”建設暨績效評價工作現場推進會。今年下半年,閔行將以全市開展的“家、站、點”績效評價工作為契機,通過探索設置功能型代表聯絡站、搭建代表履職全過程服務平臺等創新舉措,著力提升平臺標準化、規范化、數字化水平,力爭推出一批市級優秀“家、站、點”。
閔行設置功能型代表聯絡站是針對閔行區域面積大,代表聯系對象多元、需求多元的特點而提出,旨在進一步提升人大代表聯系服務人民群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以往代表聯絡站有所區別,功能型代表聯絡站主要是探索打破原有“家、站、點”的地域限制,跨選區、跨代表組,設立在經濟發展最前沿、社會治理小單元和人民群眾生活圈。根據站、點所在區域的不同情況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活動,區人大常委會統籌全區各級人大代表資源,合理安排高校、法律、經濟等領域的專業型代表“對口”進“站”聯系人民群眾,推動解決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民生問題。
各街鎮也結合特色,在如何讓平臺進一步貼近區域內百姓方面下了功夫:“比如,顓橋鎮依托微信掃碼功能,制作‘有事約代表’二維碼,一站一碼,方便各站所服務的選民群眾,隨時隨地線上預約進站代表。虹橋鎮則拓展延伸進樓宇、進園區、進商圈,把征求社情民意和服務選民的范圍延伸至‘兩新’組織、各類企業和青年白領人群,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功能提升。”
近年來,閔行區人大常委會通過推進代表聯系群眾平臺建設,扎實推進“家、站、點”的建設布局和規范運行。不少代表和居民認為,“家、站、點”就像神經元細胞,靈敏地傳遞著這座城市的溫度與脈搏,推動“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同時,展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