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廉夫 黃 雷
近日,深圳在“臨終決定權”上做出了大膽突破,深圳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將“生前預囑”寫入了地方性法規,將臨終尊嚴交還給個人。除了臨終一刻的尊嚴,在生前或多或少的一段時間內,尊重病人的意愿,讓其通過安寧療護,平靜地走完最后時光,更是現代社會、法律和倫理賦予人類的新概念。
所謂安寧療護是在通過早期識別、積極評估的前提下,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關懷、控制痛苦及不適癥狀的過程,也稱為“安寧緩和療護”“姑息關懷”或“臨終關懷”等。然而出于對死亡文化的忌諱,令推行困難重重。
20世紀60年代起,英、美、日等國家相繼開展安寧療護服務,逐漸波及全球。至2015年,全球136個國家/地區建立起安寧療護機構,20個國家/地區將安寧療護納入了醫保體系。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設有安寧療護科的醫院達510個,全國安寧療護試點擴大到91個市(區)。然而,在經濟學人智庫調查了80個國家/地區后發表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全球姑息治療排名》中顯示,英國死亡質量居全球第1,美國第9,日本第14,中國大陸第71;在能獲得姑息治療的死亡人口比例一項中,英、美、日分別為46.6%、52.0%、11.0%,中國僅為0.3%,且大多為腫瘤患者。
鑒于我國快速老齡化的趨勢,從2015年至今,國家幾乎每年都就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出臺相關指導意見、規劃和實踐指南,不斷推動安寧療護服務的發展。今年3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明確提出:“發展安寧療護服務,穩步擴大安寧療護試點,提高臨終患者生命質量?!?/p>
上海是國內最早開展老年人“臨終關懷”的城市。1988年,成立了我國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2012年,率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了安寧療護病房。2021年年底,全市共262家醫療機構涉及安寧療護工作,其中244家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已列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本項目目錄。但上海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533.49萬,占戶籍總人口的36.1%,其中純老家庭157.79萬人;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有82.53萬,占戶籍總人口的5.6%,其中孤寡老人35.39萬,獨居老人30.52萬。而且,這些數據還在以3%~6%的速度逐年上升。日趨加深的老齡化程度及老年慢病特征,使安寧療護成為迫切需求。
然而在“優逝”理念、專業服務機構、職業安寧療護隊伍、政策和財政支持上的缺乏,極大地約束著安寧療護的發展。
針對老年人安寧療護,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上海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賦能。一是加強“生命教育”與安寧療護的科普宣傳、社會引導,提高安寧療護的社會認知度。二是整合相關資源,規范管理體系,利用三甲醫院門診、社區醫院、養老院、街道、社區以及第三方機構建立統一的操作流程及實踐標準,有機構筑完善的安寧療護機制。三是加強專業隊伍的培訓,建立由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醫學社會工作者等多學科人才組成的安寧療護團隊。四是資金政策的支持。據了解,除按醫保項目可支出的費用外,社工服務、心理疏導等屬于免費服務,因此更需要的是引入社會資本。一方面由衛生健康委員會主導、相關部門參與,制定相關政策,增加社區安寧療護的資金投入,將安寧療護逐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范疇;另一方面以接受慈善募捐和捐贈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安寧療護。
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老人及家庭為中心、社區為范圍、綜合醫院為指導、安寧療護??茩C構為依托、社會廣泛參與的“六位一體”安寧療護服務模式后,將最終實現“全人、全程、全家”照護的健康理念,讓每一位老人有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后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