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方大曾成為第一位到達現場的新聞記者。他在《盧溝橋抗戰記》中寫道:“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他說這句話時年僅25 歲,但這句話幾乎成為時代的預言,令人震撼。
今年是“盧溝橋事變”85 周年,也是第一位現場報道“盧溝橋事變”的記者方大曾失蹤的第85 年。在風華正茂的25 歲,深入前線報道的小方和這個世界永遠失聯了。為此,紀錄片導演馮雪松踏上了尋找小方之路。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筆名叫小方,1912 年出生于北京東城區的外交官家庭。還在上中學時,他便用母親給的7 塊錢買了一臺蔡斯折疊相機,從此走上了攝影的道路。
1930 年從中學畢業后,方大曾考取了中法大學經濟系。“九一八”事變后,小方以相機和文字為武器,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題材的攝影作品。1935 年畢業后,他到報社工作,所拍照片常被外國媒體收錄。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第三天,小方立即前往盧溝橋前線,并寫出長篇報道《盧溝橋抗戰記》,配以照片發表。此外,他日夜兼程進行采訪,拍攝了數百張照片,寫成《綏東前線視察記》等多篇戰地報道,記錄了士兵挖戰壕、擦機槍等備戰場景,亦報道了軍官對抗戰的思考和保家衛國的熱忱。

方大曾
之后,他奔走于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等地,冒著槍林彈雨,一次次深入戰場。哪里有戰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北平淪陷后,小方為上海《大公報》擔任戰地特派員。同年9 月30日,他的《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在《大公報》上發表,之后便音信全無。
1999 年的一個下午,29 歲的馮雪松見到了方大曾85 歲的胞妹方澄敏。當時,老人抱著哥哥的照片淚流不止,令他震撼不已。
之后,馮雪松踏上了尋找小方的道路。在網絡還不普及的年代,他只能從圖書館的舊刊庫開始翻找資料。歷時4 個半月,他在故紙堆里找到《盧溝橋抗戰記》《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集寧防空演習》《日軍炮火下之宛平》等通訊,小方的戰地足跡開始隱約可循。
隨后,馮雪松扛著設備,到小方曾經活動過的地方尋找蛛絲馬跡。在中法大學塵封的故紙堆里,他意外發現了小方的大學畢業證。沿著這條線索不斷挖掘,小方昔日的同學們逐漸還原了這個熱情的年輕人。
“通過他同學的描述,能感受到他是一個熱血進步青年,給大家留下了做事干練的印象。當時,小方經常給同學們推薦一些進步書籍,他還在暑假里跟同學一起印進步刊物,號召大家保衛國家。”馮雪松說。
為什么小方多上了一年大學?原來,在中法大學期間,他因參與黨的外圍組織紅色互濟會之事,與中法大學教授范文瀾、王慎明、阮慕韓一同被國民黨省黨部逮捕,出獄后遭校方降一級處罰。所以原本4 年的大學,他卻讀了5 年,于1935年畢業。值得注意的是,同時被捕的前三人均為教員,只有他一個學生。
馮雪松還了解到,小方沒有領畢業證是因為那時他很快就去了天津。他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天津的基督教青年會。同時,他還在天津和幾個朋友成立了中外新聞學社,那時的他已經立志去做新聞工作了。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這個從小就喜歡冒險、富有正義感的年輕人才能在第一時間走向盧溝橋,走向戰場,挺身而出把真相告訴人民。
小方曾在《盧溝橋抗戰記》中寫道:“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他說這句話時年僅25歲,但這句話幾乎成為時代的預言,令人震撼。
馮雪松說:“小方不僅僅是一個記者,他也是一個觀察者,一個愛國者,他的新聞影響力在當時是巨大的。”中國新聞史泰斗方漢奇教授還特意為小方題詞:“方大曾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因為當時中國是世界反法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小方無疑是在主戰場最前沿的國際新聞主義戰士。
如今,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方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2015年,馮雪松出版的《方大曾:消失與呈現》在一年之內重印5次,并翻譯成英文、韓文、印度文等多國文字,走向世界。馮雪松特別提到,最近,美國高中有一群學中文的孩子聽老師說起方大曾,被他的家國情懷所感染。這個學校和他通過網絡連線,聽他講述了尋找小方的故事。
23 年來,從一個人的尋找到一群人的尋找,再到一個社會的參與,小方現在聲名遠揚,形成了“方大曾現象”。
“小方為什么能夠跨洋過海,被這么多人所接受?通過這么多年的尋找,我覺得最核心的就是他身上具有的正義和良知,還有他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的毅然決然。”馮雪松說,這么多人與小方同行,是人們對正義與良知的追隨,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對歷史有貢獻的人物的追念。如今,小方的印記仍在被人們鍥而不舍地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