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認為,法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具體實施層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例如,關于48 小時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合理的時間區間;區間的界定標準,特別是起止時間的計算標準,應該更加明確。
近日,一則工傷認定糾紛再次讓“工傷認定”成為話題。2021 年,哈爾濱供熱廠職工馬殿臣在收發室值夜班時突發頭痛,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之后,圍繞“死亡48 小時”工傷認定的爭論僵持不下。
2021 年3 月12 日凌 晨4時30 分,馬殿臣突然頭疼,之后被送往醫院搶救。根據哈爾濱北城醫院出具的死亡記錄顯示,馬殿臣的死亡時間為2021年3 月14 日18 時48 分,死亡原因為腦出血。
2021 年6 月23 日,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馬殿臣做出了《不予工傷認定決定書》,原因是:“馬殿臣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超過48 小時死亡的情形,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認定工傷或視同工傷的情形。”
馬殿臣的妻子柳興平向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同年10 月28 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維持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出具的《不予工傷認定決定書》。
根據一份2021 年3 月12日7 時01 分的會診記錄顯示,馬殿臣當時已深度昏迷,生命體征由呼吸機輔助維持,曾發生呼吸、心跳停止。查體結果顯示,馬殿臣當時雙瞳刺痛無反應、光反射消失,為瀕臨死亡狀態。
根據《中國成人腦死亡判定標準與操作規范(第二版)》規定,“腦死亡”的臨床判定標準為深昏迷、腦干反射消失和無自主呼吸。柳興平依據病歷中的診斷認為,馬殿臣在2021年3 月12 日7 時01 分已經是腦死亡了。
之后,柳興平將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以及馬殿臣生前所在單位一并告上法庭。法院認為,2021 年3 月12 日4 時30分,馬殿臣突發疾病暈倒,3 月14 日18 時48 分死亡,超過48小時死亡的情形,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認定工傷或視同工傷的情形。原告主張馬殿臣于3 月12 日腦死亡,關于腦死亡是否等同于死亡,腦死亡時間是否可以作為認定工傷的死亡時間,法律上并沒有明確規定。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采信醫療機構出具的居民醫學死亡證明書中記載的死亡時間,并無不當。
上海至合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盧昭宇表示,在司法實踐中,出于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若勞動者在突發疾病后腦死亡,并已表明其死亡已具有不可逆性時,是可以考慮以“腦死亡”為死亡判斷標準的。
最高人民檢察院曾發布了兩起典型案例。
2016 年9 月29 日,梁某某受單位指派外出參會,當晚21時返回途中突然昏倒、喪失意識。送醫后被診斷為腦干出血、呼吸停止,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治療。經家屬同意,醫院于10 月9 日14 時30分拔掉呼吸機,5 分鐘后宣告梁某某死亡。
檢察機關認為,梁某某在發病當日已被診斷為腦干出血、呼吸停止,且持續搶救10余天無法好轉,并在拔掉呼吸機5 分鐘后被宣告死亡。在法律對死亡認定標準沒有明確規定情況下,本案應從有利于保護職工的立場予以解釋,認定梁某某視同工傷。
然而,也有不少法院將這種情形最終認定不視同工傷。
2018 年6 月24 日18 時30分許,杜曉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被送入醫院搶救,因治療無效于同年6 月28 日19 時02 分死亡。申請人認為,醫生已反復多次告知杜曉光已處于“腦死亡”狀態,因不放棄繼續治療才致死亡時間超48 小時,因此杜曉光的死亡應認定符合“視同工傷”的情形。
但法院認為,因杜曉光突發疾病經搶救超過48 小時死亡,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杜曉光死亡符合視同工傷情形的主張于法無據,不能成立。
談及工傷判定的相關條例,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展曙光表示,其中存在很多的細節爭議。以馬殿臣事件為例,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并未明確48 小時的具體起止時間,僅列出發病和死亡時間,并基于此作出判定,這其中存在諸多不明確之處:所謂的發病時間是病狀出現的時間、醫院接診的時間,還是確診的時間?死亡的標準是腦死亡,還是一般意義上的臨床死亡?
展曙光認為,法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具體實施層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例如,關于48 小時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合理的時間區間;區間的界定標準,特別是起止時間的計算標準應該更加明確。
盧昭宇建議,未來可以考慮在時機成熟時,適當延長48小時“紅線”。同時,對于當事人確有異議的案件,應當賦予司法機關審慎裁量、自主判斷的權利。時間不應該是唯一要考慮的因素,還應當考慮致死因素的特征、搶救的連續性等客觀因素。此外,還可以考慮在此類案件的審理中引入專業鑒定機構。對于搶救時間超過48 小時是否合理等作出獨立的第三方判斷,供法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