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買的手機號卻已在各大APP 注冊,是買到了舊卡,還是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近日,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法院審判了這樣一起案件:電話卡配送員私自將客戶新開的手機號碼注冊多個互聯網賬號非法獲利,被判刑三年。
剛買的手機號卻已在各大APP 注冊,是買到了舊卡,還是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近日,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法院審判了這樣一起案件:電話卡配送員私自將客戶新開的手機號碼注冊多個互聯網賬號非法獲利。
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月,李某負責廣州市增城區某片區中國聯通手機電話卡的網上訂單配送。他利用自己擔任配送員的工作便利,在配送電話卡的服務過程中,私自將客戶新開的手機號碼和網絡平臺注冊驗證碼發送到微信群出售給他人注冊京東、抖音、淘寶等互聯網賬號,非法獲利共計34955 元。
增城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人李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3 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5000 元;李某自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后次日起十日內支付損害賠償費人民幣34955 元;李某自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后次日起十日內永久刪除其所有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并公開賠禮道歉。

公民應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對于他人使用自己的通訊工具或詢問驗證碼等敏感信息應提高警惕
無獨有偶,江蘇南通海安市民小張也遇到了類似的事。他想用自己新的手機號碼注冊抖音賬號,系統卻顯示該手機號碼已被注冊。再一試,這個手機號已經在京東、微博等多個熱門APP 中注冊了用戶。“怎么回事?我本人沒操作過啊?我這可是新號碼!”小張很不放心,于是他向南通海安警方報了案。
一般情況下,用手機號碼注冊微博、抖音、京東等網絡賬號,需要手機驗證碼才能操作。如果自己沒弄過,驗證碼為何會不翼而飛?辦案民警引導小張進行了回憶。小張想起,他的手機曾經送到手機店里維修。
辦案民警隨即找到維修店人員,維修店人員交代:他趁客戶不注意的時候,將客戶手機號碼發到一個“拉新”群中,隨即手機會收到一條驗證短信,再將驗證碼發到群里,群主確認成功后,他就會收到5 至8元不等的紅包。
民警立即根據維修店人員提供的線索展開調查,發現其竊取的手機號和驗證碼曾在一個名為“XX 賺”的接碼平臺上出售。
經查,該接碼平臺系廣州一家網絡有限公司開發并維護,專門從事手機號碼“拉新”服務。所謂“拉新”,就是在網上大量收集手機號和實時驗證碼,然后再將手機號和驗證碼出售給下游負責買賣網絡賬號的工作室,用來注冊微信、抖音、京東等網絡賬號。
注冊出來的賬號一方面出售給不法分子進行違法活動,另一方面利用電商平臺首單特別優惠的政策,大量購買低價商品,薅電商的羊毛以牟取私利。整個過程涉及各類網絡賬號數據7000 余萬條。
2021 年4 月,南通海安警方組織民警奔赴廣東、北京等省市一舉抓獲以王某、湯某為首的“XX 賺”接碼平臺、下游工作室犯罪嫌疑人共計18 名,查獲涉案服務器10 臺,手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200 余臺,各類賬號數據7000 余萬條,涉案金額達800 余萬元。
身處信息化時代,我們在享受網絡和大數據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安全風險也隨之增加,尤其是手機驗證碼、人臉識別信息等新型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引起更高的重視。
警方提醒:
1.復印信息要備注。銀行、營業廳等留存的身份證復印件要在身份信息區域注明用途。
2.購物辦卡要謹慎。購物時,盡量避免留下聯系方式和個人信息,減少個人信息的曝光機會。
3.維修設備要看好。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維修時要注意是否被人竊取驗證碼,維修后要檢查,看是否有增添新的未知應用。
4.網絡信息隱藏好。網上申請某些賬號的時候要注意里面的保密協議和個人信息顯示,盡可能保密和隱藏,不要公開手機號和住址。
5.快遞信息要消除。扔掉包裝時切記要涂掉用戶名、聯系方式,或撕掉快遞單號。
6.免費活動有貓膩。果斷拒絕讓你留聯系方式可以領小禮品或者一次性體驗的活動,避免個人信息被二次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