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6 月12 日,陜西渭南市白水縣農民張某甲得知女兒被張某乙猥褻,對其腳踢、拳捶、碗砸,導致張某乙達到輕傷二級。
近日,中國檢察網公布了白水縣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書。檢察院認為,張某甲主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自愿認罪認罰,且受害人張某乙有嚴重過錯。綜合考慮張某甲毆打他人的前因后果、危害程度等,決定對張某甲不起訴。
這個結果讓人拍手稱快,也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可。但得承認,張某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行為,一般得不到法律的認可。從司法鑒定的傷情來看,張某甲的行為達到了涉嫌故意傷害的程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但本案符合酌定從輕情節,即張某乙有嚴重過錯,張某甲系被猥褻受害人的直系親屬。從情理上講,父母護犢心切,憤恨之下難以自抑,這是人的本能。而即便不屬于正當防衛,法律也賦予了公民面對不法分子侵害的防衛自救權利。司法機關對張某甲不起訴,也是站在正義角度,釋放出強烈訊號:違法犯罪行為既是對個體的侵害,也是對整個社會的犯罪,司法裁判就是要實現國法與天理、人情的統一。
這種司法“容錯”之舉,不是對違法行為的縱容。從法律上講,不起訴分為法定不起訴與酌定不起訴,兩者有明顯區別。前者是因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等,屬于“無罪不追”。后者是因為“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等,屬于“微罪不追”。
本案中,檢察院認為,“應當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只是綜合考量后不予追責。換句話說,司法機關對張某甲行為的認定是酌定不起訴,而非法定不起訴。更明確地說,張某甲的行為,定性仍是觸碰了紅線,法律不予認可,更不鼓勵。
對打傷猥褻女兒者的父親不起訴,厘清了罪與非罪、法與不法的界線,弘揚了社會正氣,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