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華,宋順華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農業部華北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蔬菜種質改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7)
隨著西瓜設施栽培面積的增加,加上連作種植,西瓜菌核病的危害越來越嚴重,現在已經上升為西瓜生產中的一種重要病害,嚴重影響了西瓜的品質和產量。西瓜菌核病在塑料大棚、溫室和露地栽培條件下均可發生,但以塑料大棚和溫室等設施栽培的西瓜發生更為嚴重,在西瓜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且多發生在盛花期,主要為害地上部分的莖蔓、葉柄、花器和果實,引起果實腐爛,甚至植株枯死。本文將就設施栽培西瓜菌核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菌核病在西瓜幼苗子葉期即可發病,最初在子葉上形成水漬狀的病斑,后慢慢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嚴重時可擴展至整個子葉,引起子葉軟腐,甚至幼苗猝倒,并以此病株為發病中心向四周擴散,感染周圍的植株。
成株期的發病初期,西瓜莖蔓上產生水浸狀斑點,病斑逐漸擴展呈淺褐色至褐色,常環繞莖蔓,并縱向延伸;高濕條件下,病部軟腐,表面長出白色棉絮狀霉層;后期病部長出鼠糞狀菌核(包裹著發病部位),嚴重的造成病部以上莖蔓、葉片失水而凋萎枯死(封底圖1)。

圖1 莖蔓發病癥狀
葉片發病時,產生圓形或近圓形水漬狀病斑,隨著病斑的逐漸向外擴大,葉片漸漸軟腐,之后蔓延到葉柄和莖蔓。
果實發病多從殘花開始,先從瓜的臍部呈現褐色水漬狀軟腐,然后病斑不斷向果柄擴展,呈水浸狀軟腐,表面長出白色菌絲體,最后病部菌絲糾集產生菌核,大量菌核覆蓋在病部表面(封底圖2)。菌核開始呈白色,后變成黑色(封底圖3)。受害果實容易腐爛。

圖2 果實發病癥狀

圖3 果實發病后期癥狀
西瓜菌核病的病原為子囊菌亞門核盤菌[(Lib.)de Bary],該菌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其引起的植物菌核病為世界性病害。核盤菌的寄主范圍非常廣泛,不僅為害西瓜,還可侵染葫蘆科、豆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等75個科、278個屬、450個種的植物,在我國記載的寄主植物有200多種。
引起西瓜菌核病的病原菌可通過土壤傳播,以病殘組織中的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越冬或越夏后的菌核遇到相對濕度高于65%、土壤溫度為15~20 ℃的氣候條件時萌發,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也可以借助雨和灌溉水傳播蔓延。子囊孢子往往先侵染西瓜的花部,繼而侵染莖蔓、葉片和果實,引起發病。土壤中的菌核也可以萌發成菌絲直接侵染植株的莖基部,病斑上產生的菌絲可進行再侵染,引起病害迅速流行。
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與氣候條件和田間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關。在低溫、高濕或多雨的條件下,菌核病的發生和流行嚴重;因此,早春或晚秋的大棚西瓜菌核病發生較重。生產上,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的地塊的土壤中菌核較多,病害發生嚴重。
根據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規律,在生產中,西瓜菌核病的防治主要采取“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控技術。
一是實行輪作換茬。西瓜與非葫蘆科、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進行輪作,最好進行水旱輪作。二是土壤滅菌。前茬收獲后深翻土壤,把菌核翻埋到25 cm以下的深層土壤中,防止其萌發出土,也可采用高溫、高濕悶棚法殺滅菌核。三是科學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忌偏施氮肥,宜增施磷、鉀肥,配合生長期噴施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四是注意控制大棚和田間的空氣及土壤濕度。一方面,要嚴防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的應延長澆水間隔時間;另一方面,棚室適當通風,避免棚室內濕度過高,防止菌核萌發。田間如果發生病害,要適當提高大棚內夜間溫度,以減少結露,從而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田間一旦發現植株發病,需及時采取化學防治措施。大棚和溫室的西瓜發病初期,先清除病葉或病株,并帶出棚外集中無害化處理銷毀,再選用腐霉利煙劑或其他防治菌核病的煙劑,熏一整夜,次日通風30 min。噴藥防治可以選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霧水量不能過多。視病情發展程度每隔7~10 d防治1次,連續2~3次。使用農藥時應注意嚴格按照農藥標簽上標注的用藥量用藥,且輪換使用不同藥劑較好。莖部發病時,可用小刀刮除白色菌絲和腐爛組織,放入塑料袋內并帶出棚室,待露出新組織后,再用防治菌核病的藥劑,加少量水稍加稀釋,涂抹在病部,可有效阻止病斑繞莖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