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辟堅 何莎 鄒水平 阮麗萍
生殖道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屬我國五種監測性病(淋病、梅毒、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生殖道衣原體感染)之一,主要經性接觸傳播或圍生期母嬰傳播,多發于性活動活躍人群。約50%~80%的CT 感染者表現為無癥狀感染[1],由于癥狀不明顯,多數人因此沒有主動就醫檢查,導致此人群成為隱性傳染源,更增加了在人群中的傳播風險,這也是CT 感染發病率一直維持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男性多表現為尿道炎、前列腺炎,女性表現為尿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并可引起如不孕、異位妊娠、輸卵管堵塞等嚴重的并發癥。CT感染是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重要協同因素[2],也有觀點認為在HPV 致子宮頸癌的過程中,CT 感染發揮重要的協同作用[3],增高了宮頸癌的發病率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率。2020 年發布的《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20)[4],相較于《梅毒、淋病、生殖器皰疹、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14)[5],2020 版在實驗室檢查上首選核酸檢測法[6],多西環素給藥療程由7~10 d 延長為10~14 d,并強調對性伴侶的隨訪處理。本文旨在回顧性分析既往生殖道CT 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在上述兩版指南推薦的診治方案下,分析多西環素不同療程、總劑量治療生殖道CT 感染的療效,以供臨床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8~2021 年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7 間皮膚性病門診收治的147 例生殖道CT 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診治時間不同分為2020 版指南組(2020~2021 年,76 例)和2014 版指南組(2018~2019 年,71 例)。2020 版指南組男34 例、女42 例,平均年齡30.2 歲,平均病程33.7 d;2014 版指南組男31 例、女40 例,平均年齡31.7 歲,平均病程34.4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再按不同療程和總劑量將患者分 為A 組(37 例)、B 組(39 例)、C 組(71 例)。A 組男16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29.6 歲,平均病程34.8 d;B 組男18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30.8 歲,平均病程32.6 d;C 組男31 例、女40 例,平均年齡31.7 歲,平均病程34.4 d。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男性取尿道拭子、女性取宮頸拭子,采用Roche cobas? PCR 試劑盒收集標本,經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CT 呈陽性[6],伴有尿道口紅腫、白帶異常、尿路剌激征等泌尿生殖系表現的患者;②本次就診前15 d 內未進行任何治療,療程結束后30 d 內能前來隨訪復查的患者。排除標準:其他病原體感染的性傳播疾病和(或)有嚴重循環、消化、免疫等系統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2020 版指南組按《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20)診治,給予多西環素(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5004,規格:0.05 g)0.1 g/次,2 次/d,療程10~14 d。2014 版指南組按《梅毒、淋病、生殖器皰疹、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14)診治,給予多西環素0.1 g/次,2 次/d,療程7~10 d。A 組患者療程13~14 d,B 組患者療程11~12 d,C 組患者療程7~10 d。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2020 版指南組和2014 版指南組、不同療程和總劑量組患者的療效,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程結束15 d 后,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征、病原體檢測結果進行評估[7]。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CT 檢測呈陰性;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CT 檢測呈陰性;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CT 檢測呈陽性;無效:臨床癥狀與就診前基本一致,CT 檢測呈陽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治療期間觀察及記錄患者表現、癥狀,隨訪內容包括詢問用藥有無不適,如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并進行統計,分析其用藥安全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和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020 版指南組和2014 版指南組患者療效比較147 例患者治療后痊愈105 例,總有效125 例,總有效率為85.03%。2020 版指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70/76),高于2014 版指南組患者的77.46%(55/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18,P<0.05)。見表1。

表1 2020 版指南組和2014 版指南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A 組、B 組和C 組患者療效比較 A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30%(36/37),B 組為87.18%(34/39),C 組為77.46%(55/71)。A 組、B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與B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 組、B 組和C 組患者療效比較(n,%)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患者均未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
當前生殖道CT 感染已成為對全世界性健康、生殖健康具有深遠影響的性傳播疾病,全球每年約有1.3 億人感染衣原體[8]。由于我國對CT 感染的認識相對不足,通過篩查/檢測發現CT 感染的力度不夠和目前檢測條件相對較低,報告發病率一直低于發達國家[9],但近年來我國CT 感染報告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高發地區主要包括廣東等東南省份[10]。
CT 具有專性細胞內寄生特點,目前臨床多選用在細胞內濃度較高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環素,或氟喹諾酮類藥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紅霉素等[11]。但近年來CT 感染已呈現治愈率下降的趨勢,在臨床中,即使進行規范治療,仍有患者在隨后3 個月檢測中發現CT 存在,不僅治療失敗,而且還引發了持續感染或治療抵抗[12]。另外,臨床上亦開始重視CT感染耐藥的問題,在臨床治療失敗的患者中,可以分離出CT 耐藥株[13,14]。不及時治療的CT 感染可導致逆行感染,并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因耐藥、治療中斷導致治療失敗,或CT 感染在性伴間的反復發生,則可能引發CT 持續性感染或治療抵抗現象,這將增加CT 感染在人群中傳播風險,并且是女性異位妊娠獨立危險因素和不孕癥的重要原因[15],也是HPV 致子宮頸癌和HIV 感染的重要協同因素[2,3]。
阿奇霉素屬第二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主要作用于衣原體的核蛋白50S 亞基,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達到殺滅病原體的作用,具有尿液等組織液濃度高、半衰期長、生特利用度高等特點。多西環素屬半合成四環素類抗生素,主要作用于衣原體的核糖體30S 亞基,通過抑制氨基酰-tRNA 阻止肽鏈延長發揮作用。《梅毒、淋病、生殖器皰疹、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14)和《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20)均把阿奇霉素和多西環素作為治療CT 感染推薦方案用藥,有報告顯示阿奇霉素與多西環素對CT 感染均有較好效果,但二者的臨床有效率無明顯差異[16,17],推薦阿奇霉素作為首選方案[18]。另有報告顯示多西環素治療CT 感染療效優于阿奇霉素[19,20],并支持7 d 多西環素作為CT 感染一線治療方案[21]。
本研究結果顯示:2020 版指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70/76),高于2014 版指南組患者的77.46%(55/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30%(36/37),B 組為87.18%(34/39),C 組 為77.46%(55/71)。A組、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C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與B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各組患者均未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以治療周期長,用藥總劑量高的A 組患者有效率最高,其有效率高可能與療程、總劑量有關,近年來體外細胞模型研究發現,低劑量多西環素可能會誘導CT 感染持續存在[22]。由于增加總劑量,維持了其較高的血藥和泌尿生殖系組織液有效濃度,增加了療程,延長了有效濃度的時間,均有助于發揮抗衣原體作用。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對象只使用一種藥物治療,未與他藥物作比較,觀察期間患者均無訴其他不適,未對該藥不良反應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由于延長療程和增加療程總劑量,多西環素13~14 d 治療方案對生殖道CT 感染有效率較高,可作為首選方案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