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云 張麗明 俞利明
子宮全切除術作為婦科常見術式,是治療子宮病變的有效路徑,且近年來患者數量持續增長,子宮全切除術患者數量激增[1]。子宮全切除術應用后,盡管能夠改善患者的子宮病變癥狀,但是受到醫源性因素等影響,患者術后陰道脫垂的發生率較高。相關資料中提出,子宮全切除術后陰道脫垂發生率占據總并發癥發生率的2%~45%[2],常見誘發原因在于手術中主韌帶、骶韌帶切除,盆底支持組織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盆底支持能力下降,致使患者的陰道穹窿脫垂。為了深入探析腹腔鏡下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后陰道脫垂防控的方式,文章抽選60 例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基于患者救治及恢復的情況進行討論,且將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4 月到本院行腹腔鏡下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的60 例患者,按照隨機編號法分為懸吊組和參照組,每組30 例。懸吊組年齡37~63 歲,平均年齡(48.91±5.98)歲;平均分娩次數(2.81±0.78)次;疾病類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4 例,子宮肌瘤10 例,子宮腺肌病9 例,宮頸上皮內瘤變5 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 例;術式:全子宮切除22 例,全子宮切除+附件切除8 例。參照組年齡40~66 歲,平均年齡(49.15±5.72)歲;平均分娩次數(2.90±0.43)次;疾病類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5 例,子宮肌瘤11例,子宮腺肌病8例,宮頸上皮內瘤變4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 例;術式:全子宮切除21 例,全子宮切除+附件切除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懸吊組 患者取膀胱截石頭低臀高位,氣管置管,全身麻醉。行腹腔鏡下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或同時加雙側附件切除術。手術操作期間,聯合實施子宮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術,即陰道殘端縫合。操作完成后應用7-0 絲線縫合兩邊骶韌帶、陰道斷端、折疊圓韌帶斷端,留下卵巢的基礎上,將卵巢固有韌帶斷端和同邊斷端聯合縫合操作,使用2-0 可吸收線縫合盆腔附近,而后使用后腹膜包埋殘端,促進腹膜化。術后效果見圖1。

圖1 術后效果
1.2.2 參照組 患者取膀胱截石頭低臀高位,氣管置管,全身麻醉后實施腹腔鏡下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或同時加雙側附件切除術,術中不行子宮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術。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手術后隨訪12 個月,以盆腔器官脫垂定量系統(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litation,POP-Q)對盆腔器官解剖狀態進行測評[3]。取5 個點,分別是陰道前側Aa 點、Ba 點,陰道后側Ap 點、Bp 點,陰道殘端上方C 點,基于5 個點和處女膜的脫垂狀態,測評患者陰道脫垂情況。②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12 個月的POP-Q 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POP-Q 系統測評均為非脫垂,術后12 個月隨訪結果顯示,懸吊組患者的C 點、Ap 點、Bp 點測量值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的Aa 點、Ba 點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2 個月的POP-Q 指標比較(,cm)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2 個月的POP-Q 指標比較(,cm)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手術情況分析 兩組患者均完成手術,且術后未出現出血、泌尿系統損傷等嚴重并發癥。手術后30 d 復查,患者陰道殘端均愈合良好。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對患者的身體組織傷害較小,患者手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且疼痛感相對較輕,是婦科子宮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式[4-6]。因為盆底解剖中,子宮頸環是主韌帶、骶韌帶的附著點,同時還幾乎與所有的盆筋膜和韌帶相連,在子宮全切除術過程中切斷了主韌帶、骶韌帶、圓韌帶,破壞盆底的支持組織,損傷盆底神經和血管,改變盆底的整體結構、生理狀態和物理力學作用,使盆底支持力量減弱,導致盆腔器官脫垂等功能障礙[7-9]。在這種問題的影響下,患者陰道存在不同程度縮短問題,對其盆底功能會產生一定影響,具體表現為陰道穹窿膨出、脫垂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0-12]。
本研究中,腹腔鏡輔助下實施子宮全切除術的同時,基于患者的陰道解剖結構及子宮情況等實施針對性懸吊治療,可減輕手術中對患者主韌帶、圓韌帶的影響,增強患者盆底功能的穩定性,預防陰道脫垂問題的發生。在手術后12 個月隨訪中發現,兩組患者術前POP-Q 系統測評均為非脫垂,術后12 個月隨訪結果顯示,懸吊組患者的C 點、Ap 點、Bp 點測量值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的Aa 點、Ba 點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行腹腔鏡下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中同時行陰道殘端懸吊術,在隨訪12 個月時能很好地預防陰道位置脫垂,且治療方式簡單,臨床操作安全,適合在臨床中操作。
子宮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術的應用,能夠以縫扎的方式穿透患者雙邊子宮圓韌帶、主韌帶、骶韌帶及陰道頂部,對患者陰道頂部發揮強化固定、懸吊的作用[13]。新的陰道環也能夠為陰道頂點提供新的支撐力量,對患者手術后陰道局部功能的快速恢復,病癥的早期改善也能夠產生積極影響[14]。有效預防子宮全切除術后陰道殘端脫垂癥狀發生,近期應用效果值得肯定。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子宮全切除術后的遠期并發癥,故對遠期的確切影響還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跟蹤隨訪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后實施子宮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術,可避免患者陰道脫垂癥狀的發生,療效較好,建議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