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常見髖關節骨折類型,以中老年人發病率最高,與骨質疏松、外部暴力等有關,加之股骨粗隆間組織本身較為脆弱,使得這一部位的骨折發病率較高。臨床統計顯示,股骨粗隆間骨折占所有髖關節骨折的37.88%~45.45%,發病率僅次于股骨頸骨折[1]。一旦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出現明顯的疼痛、局部腫脹、髖關節活動障礙等癥狀,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療,但骨折愈合速度慢,需長時間臥床,明顯增加了并發癥發生率,整體療效并不理想[2]。手術內固定是主要的治療方法,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是一種微創內固定術式,應用具有髓內固定作用的螺旋刀片,達到較好的加壓和抗螺旋力作用,有助于提高骨折愈合效果,恢復髖關節功能[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生物力學的影響,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9 月 在本院骨科收治的60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男12 例,女18 例;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7.8±10.2) 歲;Evans-Jensen 分型:Ⅰ型3 例,Ⅱ型11 例,Ⅲ型14 例,Ⅳ型2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7.8±10.2)歲;Evans-Jensen 分型:Ⅰ型4 例,Ⅱ型11 例,Ⅲ型13 例,Ⅳ型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CT 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依從性好,無嚴重軀體疾??;排除嚴重骨質疏松、多發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障礙等。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術,行腰椎管內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適當墊高患側臀部,由股骨大轉子處入路,鈍性分離,顯露骨折斷端和股骨大粗隆,將骨折牽引復位,用克氏針臨時固定,C 臂機透析骨折復位情況,復位滿意后置入解剖鋼板在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外側,用鎖定螺釘對鋼板固定,測試患肢旋轉和骨折穩定情況,無異常后清洗創面,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4]。觀察組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患肢固定在支撐架上,軀干向健側傾斜15°,在牽引床輔助下閉合復位,若復位困難可行切開復位,C 臂機透視復位滿意后,從股骨大粗隆頂端入路,切口長3~5 cm,顯露股骨大粗隆頂點,開槽點選擇在粗隆頂點偏內側,C 臂機透視下置入導針,進入髓腔中心,擴髓,調整角度,手動輕微旋轉插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主釘,用側向瞄準器由股骨頸置入克氏針導針,至股骨頸中下1/3 處,擊入螺旋刀片,C 臂機透視位置滿意后,置入遠端鎖釘2 枚,生理鹽水沖洗傷口,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5]。兩組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及恢復指標、并發癥發生率、Harris 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手術及恢復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時間、住院時間、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包括下肢靜脈血栓、傷口感染、內固定斷裂、髖內翻、骨折愈合延遲等。
1.4 Harris 髖關節功能判定標準 根據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計算優良率。共分為疼痛(44 分)、功能(47 分)、關節活動度(5 分)、肢體畸形(4 分)四個項目,總分100分,≥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 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46.75±12.01)min、術后下地時間(7.32±1.98)d、住院時間(14.35±2.18)d、負重時間(7.20±0.64)個月、骨折愈合時間(11.34±1.50)個月均短于對照組的(68.57±14.13)min、(13.85±2.29)d、(17.56±2.72)d、(8.59±0.78) 個月、(13.63±1.67) 個月,術中出血量(223.14±20.76)ml 少于對照組的(334.62±25.47)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
2.3 兩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n,n(%)]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在股骨頸和股骨體相連的部位有一個向外突出的大粗隆以及一個向內突出的小粗隆,此處為松質骨,容易發生骨折。保守治療骨折愈合速度慢,需要長時間臥床,容易發生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整體效果不佳[6]。對于無手術禁忌證、骨質疏松程度輕的患者,臨床提倡手術治療,目前,臨床可供選擇的內固定術式較多,各種內固定術式各有利弊。
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是主要的髓內固定術式,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是老年骨質疏松的適宜內固定方式。其屬于微創術式,手術切口較小,術中無需剝離股外側肌,對股骨周圍組織及血運的影響較小,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同時通過擴髓,置入主釘,能承載大部分的應力傳導,降低外側壁承重,并用螺旋刀片加壓固定,增大內部與骨質的接觸面積,可達到穩定的固定力,鎖定后不易退釘、旋轉,不會發生髖內翻等并發癥[7,8]。此外,防旋型股骨近端釘為空心,可在導針導入下輕松置入髓內,滿足微創手術的要求,大大減少了軟組織鈍性損傷,保證骨折周圍血運,從而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提高骨折愈合質量[9]。而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創傷較大,容易破壞骨折周圍軟組織及血運,且需要二次手術取出鋼板,整體骨折愈合效果不能令人滿意[10-12]。
綜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有良好的手術效果,能加快骨折愈合,提升骨折愈合質量,改善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