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桓宇
當人體內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以血道和淋巴為轉移方式,轉移到骨骼中并且實現了繼發生長,這種繼發性腫瘤就稱之為惡性腫瘤骨轉移癌。該腫瘤相較于原發腫瘤其帶來的痛感更為強烈,給患者造成了較大痛苦,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同時引起多種嚴重并發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選取積極控制病情并且緩解患者疼痛的治療方法尤為關鍵。近些年來有研究表明,在此類腫瘤臨床治療中應用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整體實施效果具有優越性,相較于常規放射治療具有單位放射量小以及定位精準的優勢,受到了眾多醫師以及患者的認可[1]。此次研究以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惡性腫瘤骨轉移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具體療效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惡性腫瘤骨轉移癌患者。按照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5 例。對照組男38 例,女37 例;年齡25~82 歲,平均年齡(66.47±10.81)歲。觀察組男39 例,女36 例;年齡25~85 歲,平均年齡(66.54±10.2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非定向性常規放射治療,依照患者具體病變位置,通過CT 完整對腫瘤壓痛區域的精準確定,之后采取60Coγ 射線實施照射,將劑量控制在3.0~4.5 Gy/次,1 次/d,治療10~15 次,總共運用劑量則為45~50 Gy。
觀察組采用60Co 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俯臥體位,保持在有三維坐標的立體定向體架((OUR-QGD 型立體定向體部伽瑪射線治療系統)負壓袋上,之后為患者實施螺旋CT 連續掃描,層厚為3~5 mm。其中主要掃描位置包括骨轉移癌變位置上下5 cm,同時對患者體表標記以及N 線值進行核準,形成一種X/Y/Z 的數軸參數,并且建立起圖像數據,將其上傳到三維治療計劃系統當中,對患者的病灶、重要組織以及脊髓輪廓等都實施精準構建。最后將所有圖像資料及其有關數據都在治療計劃系統中進行輸入,建立起三維立體模型,對患者實施60Coγ 射線照射,目標靶體照射劑量為3.0~4.5 Gy/次,總共為35~45 Gy,治療次數需要控制在8~10 次。所有患者都隔日進行1 次治療,并且在14 d 內完成療程,根據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癥狀表現酌情給予患者糖皮質激素以及脫水利尿劑等,避免因為腫瘤細胞照射出現水腫而引起急性脊髓壓迫。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疼痛緩解效果。療效判定標準:無效:治療后病情無變化甚至出現腫瘤進展;有效:通過影像學檢查證實腫瘤明顯縮小,但<50%;顯效:經過CT 或者加強CT 發現腫瘤縮小≥50%[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疼痛緩解效果判定標準:采取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量化評估。三級提示重度,表示患者不能忍受,需要輔助以鎮痛注射劑,生活和睡眠受到嚴重影響;二級為中度,表示患者難以忍受,需要采取鎮痛藥口服,睡眠生活受到影響;一級為輕度,表示疼痛明顯不過能夠忍受,生活和睡眠受到的影響比較輕微。治療后疼痛無變化為無效,下降1 級為有效,下降2 級為顯效。疼痛緩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67%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
2.2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效果比較 觀察組疼痛緩解總有效率89.33%高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效果比較[n,n(%)]
隨著醫療水平以及理念的不斷深入,腫瘤患者的生存周期以及生存率都出現了明顯延長,通過血管以及淋巴進行遠處轉移形成轉移癌的患者也有著明顯增多,目前臨床這種轉移癌主要有三大部位,分別是骨骼、肺以及肝[3]。其中骨轉移癌能夠引起運動功能障礙、貧血、病理性骨折等嚴重并發癥,加重患者治療負擔,所帶來劇烈疼痛又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和摧殘。目前針對這一轉移癌,臨床常選擇放射療法,如核素內照射治療以及局部姑息外照射等[4]。此次研究觀察組患者所采用的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則屬于核素內照射,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67%高于對照組的76.00%,疼痛緩解總有效率89.33%高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應用該種方法后,對骨轉移癌的病灶有效實現了滅殺作用,同時明顯緩解患者疼痛。分析原因是因為常規放射治療中側重保護患者安全,采用的最大安全照射劑量相對來說比較小,導致單位面積照射劑量更小,因此整體療效不夠理想[5,6]。而該治療方法由于對病灶能夠做出精準定位,因此不需要為了保護患者治療安全而壓低放射劑量,因此在限定照射總劑量不變的情況下,促使病灶單位照射劑量明顯提高,從而治療效果更優。并且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通過對計算機建模技術的利用,結合人體影像學構造,能夠對劑量和照射野做出精準計算,確保放射劑量在病灶中的分布有著高度一致性,對腫瘤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劑量照射,實現對腫瘤細胞的有效滅殺,保護周圍的正常組織和細胞,患者疼痛也得以明顯減輕[7-9]。
綜上所述,針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癌患者,應用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有助于強化整體療效,對患者疼痛實現有效緩解,具有臨床使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