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李東波 陳鈺
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導致的眩暈是一種自行發作的陣發性神經性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多發,其發病率約在15%左右[1]。持續不斷的發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精神產生負擔。但現階段臨床對VM 的發病機理尚未充分了解,所以其治療方法主要根據以往傳統治療偏頭痛的方式進行改良。雖然通過許多研究發現,通過治療偏頭痛一樣可以減輕VM 的眩暈癥狀,但是作用機理及臨床依據還無明顯的證明手段。在治療偏頭痛的藥物中鹽酸氟桂利嗪是最常用藥物,其治療偏頭痛的效果已經被臨床充分肯定,但對于VM 伴有的眩暈進行預防治療,其治療效果還無大量研究證實。所以,本次通過使用氟桂利嗪對預防VM 導致的眩暈發作進行治療,證實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 在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確診為VM 患者4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男8 例,女12 例;年齡20~65 歲,平均年齡(44.3±9.2)歲;病程4 d~6 個月,平均病程(3.2±1.1)個月;其中前庭功能減弱6 例,正常14 例。對照組男7 例,女13 例;年齡23~64 歲,平均年齡(43.5±7.7)歲;病程5 d~6.5 個月,平均病程(3.8±1.3)個月;其中前庭功能減弱8 例,正常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診斷標準[2]:根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17 年關于前庭性偏頭痛的診斷標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標準 ①出現前庭性眩暈≥5 次,程度為中重度,發作10 min~48 h/次;②曾經患有偏頭痛,并且是根據國際頭痛分類(ICHD)標準診斷的偏頭痛;③50%以上的病例在發作時可有1 項以上的先兆癥狀或伴隨癥狀,包括一側頭部疼痛、呈波動感覺、程度為中重度、誘因導致的頭痛,怕光和怕聲,可出現視物旋轉或模糊;④近3 個月平均每個月眩暈發作至少2 次或累計眩暈日>4 d。
1.3 排除標準 ①其他前庭病因導致的眩暈;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有急性腦血管病;③同時患有其他原因導致前庭功能疾病;④曾經或現在正使用鈣離子拮抗藥物。
1.4 方法 對照組僅在眩暈發作時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規 格:6 mg]治 療,12 mg/ 次,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規格:0.5 mg×20 粒)治療,睡前口服10 mg/d。兩組均持續治療3 個月。對所有患者開始宣傳VM 的健康知識和常識,鼓勵患者要緩解心情,持續有氧運動,按時入睡和起床,調節情緒,防止煩躁心情,拒絕使用雌激素,拒絕可能導致疾病加重的飲食,戒煙戒酒。建議患者必須用記日記的方式對眩暈發作次數、每次發作時間和眩暈癥狀及嚴重程度進行記錄。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VSI 評分、DHI 評分、眩暈發作總次數和總天數、不良反應發生率。
1.6 判定標準
1.6.1 療效判定標準 于患者完成1 個療程后,根據2016 年貴陽會議修訂的診斷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標準,通過Dix-Hallpike 試驗及Roll 試驗明確其臨床療效[2],分為治愈、有效、無效。治愈:患者變換體位時眩暈和眼震徹底消失;有效:患者變換體位時眩暈和眼震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變換體位時眩暈和眼震沒有減輕,甚至進一步惡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6.2 VSI、DHI 評分 使用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 和前庭癥狀指數(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評估患者眩暈和前庭癥狀情況。VSI 評分為0~60 分,評分越大表示癥狀越劇烈。DHI共有25 個項目,評分為100 分,評分越大表示眩暈對患者的干擾越大。通過Whitney 等修訂的分級方法將患者的VSI 和DHI 進行評估,0~40 分為輕度影響,41~70 分為中度影響,71~100 分為重度影響[3]。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VSI、DHI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VSI評分、DHI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SI、DH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VSI、DHI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眩暈發作總次數和總天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眩暈發作總次數少于對照組,發作總天數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眩暈發作總次數和總天數比較()

表4 兩組患者眩暈發作總次數和總天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VM 其臨床癥狀多變,而且和偏頭痛的關系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必須要求醫師對患者的病史和癥狀進行詳細的鑒別。VM 發病時一般不會出現眩暈癥狀,或者只出現輕微頭昏或失衡感覺[4]。VM 每次發作眩暈持續時間差別較大,可以持續幾秒或幾分鐘,甚至可以達到幾小時或幾天。有研究發現,20%~40%的患者眩暈發作的時間與偏頭痛發作時間相似,約10 min 或1 h 不等,而60%~80%的患者眩暈發作的時間達到幾小時到幾天[5]。眩暈和偏頭痛無明確關系,眩暈既可以出現在偏頭痛前期,也可以出現在頭痛發作時,或頭痛發作后期。而有些患者只是單獨的眩暈,頭痛不明顯,或只有怕聲、怕光、嗅覺異常或視覺模糊等先兆癥狀,而發作頭痛的中間時期最容易發生眩暈[6]。現階段,大家共識為VM 和偏頭痛的病因相近,因此,治療偏頭痛的方法也是治療VM 的主要方式,根據發作時期可以分為預防性治療和發作性治療。預防性治療通過完善生活習慣、預防性藥物控制和功能恢復鍛煉等方法綜合針對偏頭痛的發病原因進行治療,能緩解患者的焦慮心情,明顯減少VM 的發作頻率。通過專項試驗發現[7],只有9.6%的患者沒有通過治療自行緩解癥狀,而有68.3%的患者經綜合治療后其眩暈可明顯減輕。現在治療偏頭痛的藥物種類眾多,其主要的選項有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氟桂利嗪)、β 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普萘洛爾)、還有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氟桂利嗪可以阻滯多巴胺的敏感性,可同時作用于中樞及周圍神經,對緩解VM 效果顯著。該藥可以進入血腦屏障,從而作用于顱內血管的平滑肌,還能阻止鈣離子內流,防止血管內皮受損,防止細胞凋亡,并能減少大腦皮質過度的放電,干擾腦干神經的工作頻率,減少前庭細胞的活性,進而防止眩暈的發生[8]。氟桂利嗪還可以加速耳蝸的血液流速,是前庭器官供血得到修復。而且能干擾機體過度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對減少神經興奮起到顯著作用[9]。王媚等[10]研究,通過飲食療法結合氟桂利嗪對VM 進行預防,有80%的患者效果明顯,眩暈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而有研究[11]發現,長時間口服氟桂利嗪后會導致錐體外系過度興奮,并帶來抑郁的癥狀,但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無明顯上述不良反應。相關試驗也證實[12],氟桂利嗪不但治療偏頭痛有明顯效果,而且不會出現嚴重的耐藥性和不良反應。
本次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VSI 評分(12.42±1.48)分、DHI 評分(24.43±3.00)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93±2.72)、(42.52±5.00)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眩暈發作總次數(2.25±1.23)次少于對照組的 (6.48±2.18)次,發作總天數(3.82±2.51)d 短于對照組的(7.84±3.3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服用氟桂利嗪的患者有15.00%的輕微的不良反應,因為采用的樣本較少,所以不良反應幾率較大,但不占絕大多數,而且沒有出現錐體外系癥狀和抑郁癥狀,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證。所以,要預防VM 不但要改變生活習慣,還要進行藥物預防。
綜上所述,使用氟桂利嗪可明顯預防VM 導致的眩暈發作,其治療效果顯著,而且安全可靠,故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