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曉,第紅君,王國基,李富亮,湯 芳,劉悅善,張 宇,胡 丹,劉明明,孫宇燕
(1.甘肅五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五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甘肅蘭州 730070;3.甘肅省種子總站,甘肅 蘭州 730000;4.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五谷568 是甘肅五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自選系H9310 為母本、WG603 為父本雜交組配選育的玉米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等特點。在西北春玉米區,出苗至成熟133 d,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花藥淺紫色;株型緊湊,株高309 cm,穗位高120 cm,葉片數19.3 片;果穗柱型,穗長19.3 cm,穗行數16~18 行,行粒數36.5 粒,穗軸紅色,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百粒重36.2 g。經抗病性鑒定,高抗腐霉莖腐病,中抗絲黑穗病、小斑病和穗腐病,感大斑病。籽粒容重770 g/L,粗脂肪含量40.1 g/kg,粗蛋白含量97.7 g/kg,粗淀粉含量727.4 g/kg,賴氨酸含量3.0 g/kg[1]。于2015 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先后通過了甘肅、陜西、內蒙古等省區品種審定及吉林、遼寧、河南、山西、山東、天津、安徽等省的引種備案。
水肥一體化技術也稱隨水施肥或微灌施肥技術,通過壓力系統、管道系統以及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滴灌帶組成灌溉系統,將微灌和施肥相結合,使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以及二者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充分相融,借助注肥系統在灌溉的同時進行施肥,使水分和養分以組合的狀態均勻、定時、定量的浸潤作物根系生長區域,實現水肥同步供應和高效利用[2]。玉米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技術是將地膜覆蓋與水肥一體化相結合、將灌溉與施肥相結合的一項栽培技術。在膜下鋪設滴灌帶與主管相連,主管與機井相連或在地邊建立蓄水池利用抽水泵相連,在需要灌溉時,只需打開機井或水泵就行。我們通過多年生產試驗,總結出了五谷568 在河西地區制種所適合的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為玉米制種的穩產、高產提供技術保障[3]。
選擇氣候條件適宜、無檢疫性病害、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有井灌條件或池塘配有首部系統的連片田塊,海拔≤1 650 m。
采用空間隔離時,與其他玉米花粉來源地不應少于300 m。如空間隔離無法達到要求,可采用時間隔離,錯期應在40 d 以上。若有其他適宜的有效保護措施(如種植高稈異作物等),可結合實際適當降低上述隔離的距離要求,但不得低于200 m。
最好選用玉米專用制種地膜,比如“金種子”牌地膜,要求幅寬170 cm,厚度0.008 mm,橫縱拉力強、透明度好。有效膜面150 cm,采用鋪膜、鋪滴灌帶、起壟覆土一體機進行作業。
選用內嵌迷宮(補償式)滴灌帶,滴頭距離為30 cm,出水量2.0~2.5 L/h[4]。采用機械在鋪膜的同時鋪設滴灌帶,采取一膜5 行3 條滴灌帶,2 行母本中間各1 條滴灌帶,父本行鋪設1 條滴灌帶。
地表10 cm 土層溫度穩定≥10 ℃時開始播種,河西走廊地區的張掖市甘州區、武威市涼州區一般在4 月中下旬播種。
父母本采用人工手推式滾輪播種機進行播種,膜面種植4 行母本、1 行父本,父母本行比1∶4,詳見圖1。

圖1 玉米制種田間種植示意(一膜三管5行種植)
先播母本,母本的40%露針(母本播后約10~11 d)時播一期父本,占父本播種量的50%即播5 m 空5 m,一期父本播后5 d 播二期父本。母本行距40 cm、株距20 cm,種植密度100 050 穴/hm2;父本按行種植,行距35 cm,株距22 cm,父本種植密度22 725 穴/hm2。
所用親本種子必須經過包衣,以防地下害蟲對幼苗造成危害,避免發生缺苗斷壟現象。制種地四周點播1 行父本,以保障地塊邊緣母本的授粉質量。
五谷568 母本的生長周期為135 d 左右,生育期內至少需要膜下滴水10 次,分別為播種期、苗期、拔節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授粉期、授粉后期、灌漿期和臘熟期各1 次[5],灌溉總量控制在3 750~4 800 m3/hm2。
五谷568 玉米制種產量在6 000~7 500 kg/hm2,對養分需求量較大。堅持以施底肥為主、追肥為補充的原則,養分投入總量為氮肥(N)225~300 kg/hm2、磷肥(P2O5)90~120 kg/hm2、鉀肥(K2O)60~105 kg/hm2。對于鋅、錳缺乏的地塊,可施硫酸鋅7.5~15.0 kg/hm2,硫酸錳4.5~9.0 kg/hm2[6]。肥料可選擇玉米不同營養階段專用水溶肥,普通水溶肥、尿素、磷酸一銨、聚磷酸銨、磷酸脲、硫酸鉀、氯化鉀、硫酸鋅、硫酸錳等。
氮磷肥中基肥占0~15%,追肥占85%~100%;鉀肥全部做追肥。覆膜前整地施基肥,從苗期開始追肥,前期氮多磷中等鉀少量,中期高氮高磷高鉀,后期中氮中磷中鉀,結合滴灌系統實行灌溉追肥。具體分配為:拔節期-喇叭口期15%~25%氮肥、10%~20%磷肥、25%~35%鉀肥,喇叭口期-抽雄期30%~40%氮肥、40%~45%磷肥、35%~55%鉀肥,吐絲期-灌漿期25%~35%氮肥、30%~35%磷肥、10%~25%鉀肥。微量元素肥料全部追施,在拔節至抽雄吐絲期分2~3 次滴灌。全生育期追肥6~8 次。
覆膜前使用90%乙草胺乳油1 200~1 500 m L/hm2,或金都爾(960 g/L精異丙甲草胺)1 500 mL/hm2兌水600 kg 進行全田均勻噴霧,不能漏噴,不得重噴。出苗后用耕杰(550 g/L硝磺草酮·莠去津懸浮劑)1 500~1 875 mL/hm2或苞衛(30%苯唑草酮懸浮劑)75~90 mL/hm2,兌水300~375 kg 于3~5葉期進行田間噴霧。
西北制種區玉米主要蟲害有玉米螟、粘蟲、蚜蟲和紅蜘蛛等。粘蟲和玉米螟可在玉米小喇叭口期用150~225 mL/hm2康寬(20%氯蟲苯甲酰胺乳油),或600 mL/hm2雙工9080(10%四氯蟲酰胺乳油)加300 g 甲維鹽兌水450 kg 全田噴霧,紅蜘蛛高發地塊在防治玉米螟時加150~225 mL 阿維乙螨唑或者寶卓(乙唑螨腈)150 mL 進行全田噴霧,噴藥機應增加吊噴以便藥液能施到葉片背面,噴藥時應將田間地頭雜草除盡或者同時施藥,避免在雜草中越冬的害蟲遷移至制種田。
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絲黑穗病、黑粉病、紋枯病和銹病等。大小斑病、絲黑穗病和黑粉病,用25%苯醚甲環唑乳油8 000~10 000 倍液進行葉面噴施防治;紋枯病在開花后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375 g/hm2兌水750 kg 噴霧防治,每隔7~10 d 噴1 次,連噴2~3 次;銹病可用苯甲嘧菌脂水劑或者苯甲吡唑醚菌酯水劑1 500~2 000 倍液噴灑防治[7]。
出苗后依據幼苗長勢、葉形、葉色、葉鞘色等典型性狀去雜去劣。苗期、拔節期結合親本典型性狀集中開展2 次去雜去劣工作。平時多注意觀察,及時去雜去劣。拔節抽雄前依據株型、葉片寬窄等性狀去雜去劣。父本雜株應在散粉前完全去除,務必保證散粉時父本無雜株、劣株。母本雜株應在抽雄前完全去除,在授粉時確保母本無雜株、劣株。
母本行的全部雄穗在散粉前應及時、干凈、徹底拔除,堅持每天至少去雄一遍,風雨無阻。一般采用摸苞去雄法人工去除雄穗,帶1~2 葉為宜,最多不超過4 片葉,最終以果穗上部保留2~3 片葉為好。摸苞帶葉去雄可以縮短去雄時間、節省勞動力、促進母本果穗發育,提高制種產量。拔除的母本雄穗要及時帶出制種區進行有效處理。
授粉結束后,應在10 d 內將父本行父本株全部割除清理。
當籽粒變硬、乳線消失、黑色層出現且籽粒呈現出本品種應有色澤時即可收獲,在氣溫允許情況下可適當推遲果穗收獲時間,以利于果穗脫水。一般9 月底至10 月上旬收獲為宜。
玉米果穗收獲后及時晾曬,盡量攤薄,定時翻動。脫粒前要對果穗進行遴選,嚴格去除雜穗、病穗和生長不良果穗。以水分降至16%以下進行脫粒為宜,入庫貯藏的種子水分必須降至13%以下。
玉米收獲后,及時將農膜及滴灌帶清除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