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婧,李 星,馮朝成,周麗娟
(1.甘肅省農業信息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20;3.平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白銀 730900;4.夏河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 夏河 747199)
近年來,甘肅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完成新時期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任務,以“抓點試驗、抓片示范”為主要抓手,緊緊圍繞甘肅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六大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農產品[1],在全省“一帶五區”總體區域布局框架下[2],按照“點上彰顯技術水平、面上彰顯區域規模”的總體要求,堅持增點擴面、提質增效、跨鄉成片、跨縣成帶的基本原則,縱向協調省市縣鄉四級農技推廣機構,橫向聯合省市相關科研院所,以及企業、民間合作組織等機構,建點試驗、抓片示范,輻射帶面,重點打造了一批綠色標準化示范基地[3],有力支撐了農業科學技術進步,有效提升了特色產業基地技術水平,強力推進了甘肅特色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在總結多年農技推廣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做好農業技術推廣抓點示范工作的思路和策略。
順應自然規律,培育主導產業,優化區域布局,抓點示范,以點帶面,帶動全省主導農業產業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基點成線、示范成片、種植成帶”的良好產業區域布局。
依據甘肅特殊的生態氣候稟賦,及現有的農業生產條件,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圍繞六大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計劃行動等區域重大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定位農業技術示范基地的區域布局[4]。按照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一帶五區”的新發展格局,根據生態流域,或者是山脈,或者道路沿線等自然和社會經濟地理特點,打破行政區域劃分的界線,在生態氣候的優勢區、特色產業集中區、現代農業基本要素的集聚區,按照“跨點成線、跨鄉成片、跨縣成帶”的基本思路,科學布局甘肅特色的農業產業示范片帶建設。
依據甘肅各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科學優化農業產業帶的區域布局。一是突出設施蔬菜、智慧農業、城市觀光等現代高效農業,打造沿黃高效農業產業帶。二是突出現代制種、戈壁蔬菜、釀造原料等,打造河西走廊節水灌溉高效農業區。三是突出優質蘋果、蔬菜、馬鈴薯和中藥材等產業,打造隴東高效雨養農業示范區。四是突出優質馬鈴薯、道地中藥材、飼用玉米等優勢產業,以及地方特色產品,打造中部高效旱作農業示范區。五是突出特色果品、蔬菜、蜂蜜等產業,打造隴南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六是重點發展藏中藥材、油菜和青稞產業,打造甘南及祁連山草地農牧交錯區高寒農業示范區。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優化農業技術體系,以規模化、標準化、智慧化為目標,構建“品種有主導、技術有支撐、生產有規模、質量有保障、產品有訂單”的示范基地格局。
一是構建基地+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在新建的高標準農田,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方式,按照川區“一戶一塊田”、山區“一戶一臺地”及“一企一基地”等經驗模式[5],做大基地規模,提高示范基地集約化程度。二是采用基地+涉農企業、基地+農機合作社、基地+種植大戶的多種合作方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組織經營,優化配置現有資源,挖掘生產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三是集成基地+貯藏、基地+市場、基地+加工企業的產品銷售模式,組織訂單生產,打造產品品牌,完善產銷鏈條,加快基地農產品向商品化的方向轉化。
首先,依據品種生產的適應性、市場的專用性、逆境的抵抗性及品種的純度,生長的整齊度、收獲的成熟度“三性三度”篩選確定示范基地的主導品種,確保品種對頭、產品銷售對路。其次,運用“三化一循環”模式集成應用主推技術,即生產過程標準化、水肥藥等投入品的一體化、田間作業全程機械化。合理輪作倒茬,推進減肥減藥措施,促進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嚴格把好“三關”,強化田間管理。即依據苗情監測數據落實灌水、追肥和耕作等技術措施,把好苗期控旺促弱關;開展預測預報,落實預防為主、統防統治方針的各項措施,把好生產過程中自然災害和病蟲草害防控關;落實精量施肥、精準灌溉、精細管理等措施,把好植株倒伏關。
遵循科技規律,在示范基地中心區域建立核心試驗基地,配套基礎設施,配備試驗儀器設備,打造農業新品種篩選、新技術研發的中心,引領農業技術的發展方向。具體做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建立監測基點,開展苗情、墑情、病蟲害發生情況監測預警,為產業基地發布苗情長勢、墑情、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實時數據;二是開展田間試驗,篩選推薦新品種、新材料和新設備,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新模式,研究和提供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問題的方法及解決技術難題的措施;三是總結集成不同區域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體系,包括中部旱作區以地膜覆蓋水分高效利用為核心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畜牧業發展較快地區以玉米青貯和秸稈還田為核心的生態循環技術體系、河西及沿黃灌區以農機農藝融合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節本增效技術體系、全省各生態區域以減肥減藥和多功能發揮為核心的綠色生產技術體系。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高效機制,打造支撐平臺,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協作,支持抓點示范有序推進。一是強化科研、教學、推廣聯合,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結合,打造智慧數據共享的平臺,多渠道建立監測基點,收集發布氣溫、墑情、苗情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及種苗、農資、機械價格行情等信息,為示范基地建設和生產管理提供數據支撐。二是突出農業投入品生產營銷機構和企業的優勢,強化多方面銜接,匯集種子培育、繁育、供應等相關機構,技術、農資、設備、品牌、銷售等全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同臺驗證和展示新育品種、新選材料、新產機械,同臺比武品種繁育供應機制、農產品銷售供應模式,為示范基地建設推薦優質農業投入品及相關物資支撐。三是突出科研、教學部門在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發方面的優勢,強化多部門協作,打造共同攻關的平臺,培育新品種、攻克新技術、探索解決生產問題的新措施,為示范基地建設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四是突出發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縱向貫通、橫向連接的網絡優勢及貼近基層掌握生產情況的優勢,打造多方交流協作的舞臺。堅持“一主多元”的推廣方式[6-7],分工協作,分層負責開展技術服務,分片包干強化技術指導,為示范基地建設和管理提供組織支撐。
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催化劑。一是在示范基地豎立大的標志牌、中的展示牌、小的記錄牌,建設看臺、修建走道、樹立標本;在示范基地現場打造高產攻關點、標準化技術示范方、操作體驗田,為現場宣傳、觀摩和交流,發揮“教具”和“模型”的作用。二是現場樹立典型樣板,制作黑板報、墻報,發放技術資料、新型物資;線上開通互聯網、手機App、12316 三農服務熱線等媒介,暢通鏈接的渠道,為面對面溝通和線對線咨詢發揮“田間教室”的作用。三是在示范基地邀請專業對口的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和演示,篩選有水平的田秀才、土專家在田間傳經送寶和展示技術,為培訓農民、培養技術人員、培育新型技術人才發揮“田間課堂”的作用。
通盤考慮,循序漸進,打造示范先進技術、展示科技成果、展現產業成就的窗口,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觀摩交流,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參觀學習提供現場,為各級行政機構和領導決策、主管部門出臺措施提供技術依據,為龍頭企業和企業負責人決定投資,建立生產、加工基地,簽訂產品訂單等提供支持。
一是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專家的合作,在示范基地超前培育、引進新優品種,加快生物、智慧、數字和區塊等技術轉化應用,打造展示技術發展方向的窗口。二是加強與國際國內頂級科研機構的協作,在基地展示最先進的技術、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高級的設施設備,以及高品質綠色產品,打造展示產業技術和技術體系的窗口。三是加強與國家、省級大型龍頭企業合作,在基地展現新型組織方式、規模經營模式、多方協作機制、多層購銷方法,打造展示組織推進機制的窗口。四是在基地展示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生產過程管控,建立農產品可追溯體系,提高產品品質,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打造展示質量控制和監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