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寇紅艷 李霜 尤朝香 賈夢瀅
WHO 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將近7 億人為肥胖,患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的世界性健康問題之一,因人口基數大,中國肥胖人數位居世界首位[1]。傳統的保守治療方法減重效果不明顯,且難以持久有效,目前減重手術是治療病態性肥胖最認可的方式[2]。由于胃腸道解剖結構的改變,患者術后易出現微量營養素缺乏的情況[3],醫護人員根據減重術后飲食原則對其進行健康飲食指導和教育,但患者的飲食依從性并不高,仍然存在碳水化合物、脂肪攝入過量,而蛋白質、微量元素等攝入不足,甚至出現術后體質量反彈或減重不足的情況,可見患者術后飲食依從性狀況并不樂觀[4-6]。相關研究顯示,患者減重術后的飲食依從性是體質量反彈的危險因素,也是維持減重效果的重要原因[7]。如何提高患者減重術后飲食依從性是有效減重的重要保障,而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幫助患者自覺建立有益于健康行為的意識,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維持健康的飲食行為、進而提升減重效果。但就目前而言,健康教育仍存在缺少科學理論的支撐,宣教內容不完整、不系統、形式過于簡單等不足[8]。而格林模式是從影響患者健康的影響因素出發,將其分為傾向、促成及強化三大因素,以此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其更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和有效性。目前,該模式已在多個健康管理項目中得以應用,且被證實是一套科學有效的健康促進模式[9]。目前尚未檢索到將其應用在減重術后患者的飲食健康教育,因此,本研究將格林模式作為理論框架,探討其在改善減重術后患者飲食依從性的效果。
選 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 在 我 院 胃 腸外科接受減重手術的7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中國肥胖及2 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 (2019 版)》[10]手術適應證;溝通良好;減重術后3 個月[11];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條件:并發胃瘺、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存在精神心理障礙。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 例。對照組中男6 例,女30 例;年齡33.03±8.86 歲;小學及以下3 例,初中7 例,高中5 例,大專及以上21 例;體質指數33.96±5.56;腰圍103.31±14.19 cm。觀察組中男4 例,女32例;年齡33.53±6.46 歲;小學及以下5 例,初中3 例,高中6 例,大專及以上22 例;體質指數33.83±4.58;腰圍101.75±11.75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健康教育。護士對患者進行術后健康宣教,內容包括減重相關知識、飲食指導及健康飲食重要性、活動鍛煉等,并發放減重術后飲食食譜相關資料,出院后電話隨訪,并給予相應的答疑和指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基于格林模式的飲食健康教育。首先,組建課題小組,包括2名主任醫師、1 名科護士長、4 名護理組長和研究者本人,研究者通過PPT 結合案例分析的形式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并確定成員各自相應的職責。此外,小組成員與患者充分溝通交流后,深入分析影響減重術后飲食依從性的各種因素,從而制訂格林模式的飲食健康教育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1.2.2 .1 評估 基于格林模式的理論框架,系統分析減重術后患者潛在或現存的飲食健康問題,將影響患者術后飲食依從性的因素歸納為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12]。①傾向因素:包括減重術后飲食護理知識、態度及行為等;②促成因素:對減重術后患者飲食依從性的健康教育所給予的支持力度不足,對其需嚴格遵循飲食恢復的重要性未給予重視,宣教不到位,致使患者在術后恢復飲食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誤區;③強化因素:家庭支持度弱,家屬常忽視對減重術后患者整體飲食狀況的照料,督促和協助患者嚴格遵循飲食恢復的支持力度不足。
1.2.2 .2 實施 根據以上因素分析,制訂健康教育方案,見表1。

表1 減重術后患者的飲食健康教育方案
(1)飲食行為依從性:干預3 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的飲食依從性,采用減重術后飲食行為依從性量表[7]評價,量表共11 個項目,分別以0~2 分計分,第8 項反向計分,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2 個維度,分值范圍為0~22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飲食依從性越好。量表Cronbach’sα值為0.895,信效度較好。
(2)滿意度:干預3 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干預結束后填寫調查表,滿分100 分,>80 分為滿意、60~80 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減重術后飲食、生活習慣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減重術后飲食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健康教育滿意程度比較
飲食依從性與減肥效果有關,也是維持體質量的關鍵[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格林模式的飲食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接受的健康飲食知識更加全面,有助于提高減重術后患者的飲食行為依從性,這與王穎[14]對血液透析患者的研究結果一致,其指出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對患者的依從性具有較好效果。分析原因:格林模式的飲食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首先對患者進行評估,尋找影響減重術后患者飲食依從性的因素,將這些因素分為傾向、促成及強化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在傾向因素干預中,觀察組為患者講解了減重的相關知識,增強疾病認知,并強調了術后飲食依從性的重要性,轉變患者的態度,增強減重信心,進一步促使患者改正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在促成因素干預中,從管理者角度提高認識,重視健康教育的實施,醫護小組明確自身職責,將健康教育認真落實到患者身上,從而提升健康教育質量;建立微信交流群,病友間可在線分享飲食狀況,醫護人員可在線解答和指導,進行多層面的飲食健康教育。在強化因素干預中,主要做好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家庭的支持和督促更有利于保證患者飲食依從性的順利推進,促使健康飲食行為的延續;院外通過電話隨訪,及時追蹤患者對減重術后飲食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及執行情況,從而強化患者減重術后的飲食依從行為。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減重術后飲食健康教育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表明格林模式的飲食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滿意度是患者對醫護人員服務質量最直接的評價,是反應護理效果的關鍵[15]。基于格林模式對減重患者術后飲食依從性開展健康教育,綜合考慮了影響飲食依從性的多重因素,并給予不同的干預方式,通過線下課程設置,增強患者減重相關知識的學習,引起其對健康飲食的重視;創建線上交流平臺,成立微信群,護患之間及時交流,指導健康飲食,病友之間相互交流鼓勵;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形式,以加強對患者飲食行為依從性的監督和支持,使患者真切感到受益,在強化患者飲食依從性的同時,擴寬了患者的知識層面,取得了患者的認可,進而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基于格林模式的飲食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減重患者術后的飲食依從性及患者滿意度,本研究可為減重術后患者飲食依從性的干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但由于樣本數目有限,且局限于本醫院,干預對象較少,結果代表性欠佳,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