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東,董坤林
(國營蕪湖機械廠,安徽 蕪湖 241007)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航空裝備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裝備數量增多,質量也大大提高,與之配套的航空維修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裝備修理能力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被不斷引進,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設備維修的技術含量不斷上升。然而,維修企業落后的維修技術與先進的設備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持續發展的障礙,如果設備運行時出現問題,維修不及時,將會直接影響生產,甚至還可能會引發質量問題以及安全問題。因此,維修企業研究并構建一個合適的設備維修模式非常必要。
航空維修企業設備的總數大、類型多,隨著裝備修理產能的提升,設備有效利用率提高,設備維修、維護工作量加大,設備維修工作面臨如下現狀。
(1)設備維修力量薄弱。隨著企業設備種類、數量以及使用年限的增加,設備故障也是不斷遞增,維修工作雜而多,而設備維修人員因退休及調出等方面原因未得到及時補充、年輕維修人員不斷流失,人員數量逐年減少,導致設備維修力量難以支撐企業發展的需要。如某航空維修企業內部生產車間、職能管理部門共有各類生產設備5593臺(套),而設備維修人員僅有19名,設備維修人員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設備數量及維修人員分布情況
(2)形成能力慢。設備維修是一項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形成能力需要有2~3年的培養鍛煉期。但目前設備維修人員崗位門檻較低,有的設備維修人員由生產一線調整轉崗而來,專業不對口,沒有經過系統培訓,技能不足,能力提升緩慢。
(3)設備維修技術人員少,產品技術人員參與設備維修深度不夠,沒有形成技術、操作到維修的一體化運行模式。
(4)積極主動性不高。設備維修為服務保障崗位,工資收入相對生產一線低,日常工作內容繁雜,履職和績效掛鉤不足,一般人不愿意參與設備維修工作,愿意干的人工作積極性也不高。
(5)設備更新迭代快。隨著企業的發展,為了提高競爭力,需要不斷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設備總量及維修技術含量和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但一個企業不可能掌握所有設備的維修技術,企業自身的維修人員技能水平無法滿足新產品、新技術快速發展的要求,尤其是關鍵設備、進口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就束手無策,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作業,專業維修人員的缺乏成為設備維修的瓶頸。
聚焦裝備能力建設需求,科學規劃未來維修策略,讓設備維修走上專業化的道路。既能充分發揮外部資源優勢,又能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設備維修隊伍,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進一步提升設備維修核心能力和保障水平,降低維修成本,縮短維修周期,保障產品修理質量和生產順暢運行,確保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按照設備總體情況,將設備維修業務分為6大類,梳理分析設備維修現狀及發展策略,具體見表2。根據發展需要和設備類別特點及外委渠道,逐步形成自主與外委、自主與勞務相結合的設備維修模式。自主維修主要向專用生產設備“狀態維修”“預防維護”和通用設備故障應急搶修能力的方向定位和發展;外委、勞務維修主要為自身缺乏維修資質、技術能力及市場化成熟度高、競爭充分的設備服務。
表2 設備維修業務及能力發展策略
按照設備總體情況及分類,梳理分析設備維修模式改進策略,重點形成專用生產設備的自修能力,通用生產設備保持現有能力基礎上,充分依托社會成熟可靠資源,積極拓展外委修理渠道,規范和提升設備維修管理水平。
特種設備維護、保養、修理需要專業維修資質、維修測試設備和技術能力,維修保養人員必須取得特種作業資格證書,方可上崗操作。結合實際,繼續將電梯、起重機、鍋爐等特種設備及智能消防系統、闊幅大門、屏蔽大門和伸縮門等廠房附屬設施維修保養,實施全外委模式。
在現有分體空調、中央空調實施外委模式的基礎上,將VRV多聯機中央空調逐步全部列入外委范圍,企業自身保持應急故障處理的能力。空調廠家人力資源充足,技術能力強,服務質量好,設有售后服務網點,維修及時性能夠得到保證。在節約維修成本、保持維修能力的同時,騰出設備維修人員的時間,減少不增值干擾,集中精力對專用生產設備開展攻關維修,更好的保障生產。
通用類設備涵蓋種類較多,包括金屬切削設備、動力設備、液壓設備、通風設備、冷凍設備、電氣控制系統以及廠房附屬設備等,目前市場上很少有公司能夠全部承接所有維修業務。可組織對在PLC、變頻器、機電設備安裝、大型風機及泵類、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流水線、工業機器人設備等方面有特長的單位進行調研,尋求維保合作意向。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與合作單位進一步探討協商,對通用機械電氣設備維修實施打包外委,組織簽訂維修框架協議,明確責權利內容,維修費用根據實際發生據實結算。企業在保持一定應急維修能力的基礎上,尋求專業公司合作,減少生產單位各自為陣、辦理繁瑣維修手續,提高維修工作效率和質量。
通用儀器儀表維修,特別是進口或合資設備維修,因維修內容和報價往往需要傳真確認多次,有些廠家還要求必須先付款后維修,不僅維修費用高,周期也較長。為降低成本、縮短周期,積極在市場上尋找除生產廠家(代理商)以外的第三方服務公司。
結合原維修合作單位的經驗,組織人員與擁有高品質的儀器檢測設備和維修手段、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和測試數據,能夠提供一流、快捷的技術服務的公司進行調研溝通,此類公司維修的儀器儀表已經包括了泰克、安捷倫、福祿克、是德、羅德、日立等一線進口品牌,維修設備的種類包含示波器、頻譜分析儀、網絡分析儀、信號源、功率計、數字萬用表、多功能校準器等,無論是品牌還是種類均能夠滿足企業需要。
在市場上,通用儀器儀表外委修理能力及技術較成熟,組織簽訂維修框架協議后,應明確責權利內容,維修費用根據實際發生據實結算。適用于全廠各單位通用儀器儀表的維修,以便統一管理,降低維修成本及風險,保證修理周期。
將通用設備維修業務外委專業公司后,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維修資源獲得更好的維修服務,有效地降低設備維護成本和企業自身的運營成本,包括人力資源、設備維修配件等費用;一方面通過資源重新配置,強化設備維修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和發展設備維修核心業務,不僅可以憑借自身的維修力量做好維護保養工作,可以保持企業對設備損壞程度的評估能力,從而增加企業與專業維修服務商在簽訂維修外委或費用結算確認的能力。
先進通用技術與工藝應用(如激光熔覆)配套的機器人裝置,以及智能化設備項目等先進、高價值設備的維護保養技術含量非常高,為滿足后續的升級改進、二次開發,不受制于供應商,需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設備維修核心隊伍,重點加強專有技術能力培養,打破廠家技術壟斷,將關鍵重要設備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生產進度不受設備故障影響。
(1)優化設備選型,完善合同和質保售后服務條款,設備采購服務由“交鑰匙”向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理念轉變。
(2)引入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設備狀態檢測和故障自診斷技術應用。
(3)發展和培養長期外委維修合作的伙伴,強化外委維修項目的過程監管和質量控制。
(4)加強外委核心設備維護、維修的介入和交流學習,培養和提升自主維修能力水平。
(5)挖掘內部優勢資源,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加大設備技術人員、產品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設備維修的力度,提升專業檢測設備自修能力。
(6)拓展設備維修人員培訓方式,組織針對性、系統性的培訓,豐富維修知識,擴展維修思路,掌握維修新技術、新理念。
(7)持續保持應急故障處置和搶修的能力水平。(8)合理判定和確定備件規格、數量。
通過設備維修模式改進,優化和同步配套管理舉措的出臺和落實,設備維護精力、重點集中轉移到影響企業新裝備能力建設和產品修理質量的核心設備上,剝離和甩掉維護中不必要的成本和包袱,完善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科學合理確定外委維修范圍,充分利用市場競爭優勢,發揮各設備廠商、社會專業設備維護機構等成熟資源,發展、培養相互信任、長期的外委維修合作伙伴,構建相對穩定、技術過硬、響應迅速的專業維護團隊,全面落實外委維修的過程監管和質量控制,形成較優化、經濟的多元化維修新模式。通過模式的調整,降低了固定人員的配備和工機具的購置維護,節省備品備件的采購工作量和庫存,有效減少設備維護成本,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和可持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