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
(貴州省聚新水利綜合經營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城市河道是城市空間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河道空間被大范圍、大規模地改造,致使河道的生物多樣性、自然連通性受到破壞,極大地影響到水環境的自我凈化質量和效率,導致城市水域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系統破壞及退化問題突出。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城市河道的治理力度。但我們在加強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過程中,還需要發揮河道在文化、景觀等方面的價值,通過景觀設計,讓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擁有鮮明的文化性和景觀性。
城市河道主要指流經或發源于城市區域的天然水道,其中包括擁有自然河道特性的運河與河渠,在功能彰顯和作用發揮上,城市河道擁有抗洪排澇、輸水排沙、供水灌溉、水質保護、交通航運、景觀休閑、漁業水產、生態環境等基本功能。通常來講河道通常由周邊動植物、河道堤岸、河床3部分構成,能夠對河道自身功能發揮和價值彰顯,發揮出難以替代的作用。對河道生態系統而言,河道的完整性離不開周邊植被與河道堤壩的共同參與,其中堤壩能夠為動物和植物提供棲息和生存之所,而植物則可以通過根部為河道堤壩提供“固定”基礎,魚蝦等動物則能更好地為周邊的生態系統提供營養物質和成分。因此,加強河道生態修復,有助于提升河道堤壩、植被、動物的交融性和互動性,讓河道可以發揮出自身所擁有的功能與作用。河道景觀通常由陸域、水際線、水域等部分構成,與其相關的人文因素、人工因素、自然因素也可被劃入到景觀范疇中。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河道景觀的形成需要河流、堤岸、濕地、濱河、樹木、遠處的山、動植物、地貌、地形、生態廊道生態護坡以及社會經濟、文化脈絡、歷史因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景觀設計實踐中,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主要涉及景觀系統、綠地系統、水岸線、河道等因素,能夠發揮出美學、歷史、文化、經濟及社會等功能,如生態防護、濕地建設、水污染處理、水質調節、生態教育、生態游賞等。而在整體的修復與設計理念上,我們應:(1)以恢復城市河道的身體多元性、多樣性為主,注重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讓河道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堤岸、濱水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作用。(2)應以營造人群活動及動物生存的環境為主,注重對觀賞價值高的群落系統的構建,提升河道景觀設計的功能性和實用性。(3)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態、斷面的多樣性、兩岸的天然植被,降低景觀設計對河道基本功能發揮的影響。總而言之,我們應充分結合河道景觀設計所擁有的多元功能和價值,將景觀設計過程融入并滲透到河道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使河道真正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生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現階段,我國在城市河道修復改造中的主要改造策略以工程性修復為主,缺乏生態修復的理念和思想,導致城市河道生態修復的質量和效率難以得到提升。雖然河道工程性修復,能夠從污染源頭控制、河道結構修復等角度出發,確保城市河道可以發揮出基本的抗洪排澇、水源供給、交通運輸的功能。然而在具體的工程性修復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譬如缺乏對生活污水、排污口以及工業廢水的調查,難以提高對凈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導致污水處置、源頭減排的質量受到影響。而在結構修復上,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的整體考慮,導致河道的自然屬性缺失,進而影響到城市河道防洪排水的質量。此外是缺乏對河道連續性的考慮。由于人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城市河道進行深度改造,導致很多蓄水壩的出現,影響了水流的連續性,進而阻礙水生環境的能量流動和能量循環的通暢性,破壞了生物群落的多元性。
河道生態治理修復技術對提升生態修復質量,確保河道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擁有舉足輕重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在生態治理修復的過程中,我國普遍存在生態治理技術或手段單一的問題,即普遍以水生動物投放、碳纖維水草投放等技術為主,缺乏對生物膜、生物浮島、植物修復等技術的充分應用,并且在應用的過程中,還缺乏技術融合的理念和思路,致使單一技術應用,難以發揮出河道生態治理的功能與作用,影響到河道生態修復的成效。通常來講只有將多種生態修復技術綜合起來、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保障城市河道在基本功能和作用發揮的前提下,確保周邊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連續性及有效性。但如果缺乏對多種生態修復技術的綜合與應用,則會導致河道生態修復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此外,在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的層面,還存在諸多的技術難題,譬如植物修復技術容易受到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的影響,在特定的河道修復中,會需要工作人員運走和收割掉已經吸收污染物的植物,導致河道修復的耗能和成本逐漸提升。
城市河道所擁有的防洪排澇功能是確保城市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河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部分設計人員缺乏對城市河道基本功能的考慮,片面追求河道外在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導致河道所擁有的生態優化、防污駁岸的作用受到影響。而在文化營造和挖掘上,城市河道景觀設計過于注重對植被配置、人文環境的設計,缺乏對城市文化、建筑文化、風俗文化及地域文化的考慮,導致河道景觀設計缺乏人文性和人文底蘊。再次是缺乏景觀分區設計。景觀節點是以觀賞者為抓手,注重對各景點特色和資源的展現,如果缺乏景觀分區設計的理念,將導致河道景觀特色不夠鮮明,資源展示不夠充分,不能結合城市周邊生態環境、人口密度、人口流量的基本特征,使城市河道景觀發揮出文化、娛樂、教育等基本功能。最后,缺乏對生態融合改造的重視。將生態要素融入到河道景觀設計中,能夠在充分發揮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升河道周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基本需求。但根據實踐調查,能夠發現,在河道生態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生態融合設計卻難以得到設計者的關注和重視。
首先是控制污染源。在河道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準確識別污染源類型,需要河道修復者通過加大對河床底泥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污口的調查力度,明確河道污染源的類型,提升生態修復與治理的質量。在污染源控制上,可以選擇集中處理、重點管控、構建凈化設施等手段。其次是自然屬性修復。河道結構形態的修復,需要修復者通過工程手段,恢復城市河道的自然形態,即河道原始形態。在此過程中,修復者可以通過歷史水文記載或衛星照片,對河道進行工程性改造,增加河道的彎曲程度,提高河道沉積和沖刷能力。與此同時也能為河道生物的多樣性提供基礎。再次是連續性修復。修復者應改造并拆除原有的蓄水壩,運用“跌水落差”來拓展或延續河道水系,減緩水流流速,實現保護河床的目標。譬如在河道豐水期和枯水期,確保水流的連續性,可以使河道在枯水期繼續保障河道所需的生態水量和生態水位。最后是豐富河道駁岸改造渠道和方法。為切實提升工程型修復質量,提升城市河道生態修復的效率。改造者應通過自然駁岸、半自然駁岸及人工駁岸的方式,增強駁岸改造的效率。
(1)自然駁岸的設計關鍵是恢復生態,可以發揮凸顯河道滯洪蓄洪的作用,即在洪水發生后,降低水位峰值,提高河道的抗洪排澇效率。
(2)半自然駁岸,該駁岸可以通過利用自然材料和植物群落相結合的方式,滿足河道防護的需求,讓駁岸擁有較高的觀賞性。
(3)人工駁岸,可以通過階梯式的方式,提升人與水的互動性,拓寬植被配置的范圍,使河道景觀設計更加靈活。
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修復者需要在繼續利用水生物投放、人工生態水草等技術的前提下,綜合應用生態浮島、生物膜、植物修復等技術。
(1)生態浮島技術。該技術通常被應用在黑臭河道的修復與治理中,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將人工水生植物放置在高分子床體上,通過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減少水體中的磷、氮等營養物質,以此實現凈化水質的目的。相較于其他技術,該技術更環保,運行和建設成本也相對較低,可以降低河道治理對自然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2)生物膜技術。該技術可以強化原有生物的凈化功能和作用,提升河道凈化的效率。其工作原理是在載體上覆蓋生物膜,當被污染的河水通過生物膜時,生物膜會與污水充分接觸,從而分解、氧化、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質。提升水體的潔凈程度。
(3)植物修復。植物修復技術是指以特定植物群或植物,去消除和降解受污染河道的技術,能夠在消除、降解河道污染物的過程中固定周圍植物和土壤的根系,提升污染源治理質量。所應用的植被類型主要包括“降解灌木叢”“攔截灌木墻”“降解圍欄和綠籬”等。
(4)融合應用。在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河道修復者應綜合應用多種生態修復技術,并將植物修復技術融合應用在工業區駁岸、自然化駁岸、居住區河道駁岸中,通過植被搭配及各類生態修復技術的充分應用,提高生態修復的實效性和有效性。針對部分生態修復技術所存在的局限性,河道修復者必須根據不同河道的特征,明確技術應用的范圍,通過篩選和必選相應的生態修復技術,提升技術應用的多元性和多樣性。河堤具有廊道、緩沖帶和植被護岸等功能,不僅可以為防洪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同時還是一道人水相親的風景線。生態河堤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
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形成依山就勢,補綠添綠相結合,利用生態廊道構建城鎮生態綠色網絡,把城鎮、居民、公園綠地和道路綠地等點線面結合起來,將形成綠色福利空間建設、綠色生態水網、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綠色生態有力保障。環庫生態廊道遭到農田、違法建筑侵占的區域,清退違法建筑、退耕還林還草,并建設生態隔離岸帶。首先加強對城市河道基礎功能的認識。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景觀設計者應在改造設計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河道的防洪排澇功能,確保景觀設計與城市河道的其它功能融合起來。如水質凈化、防污駁岸等功能,從而在確保城市河道發揮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升河道景觀的藝術性、審美性、人文性。其次,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
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深入挖掘當地文化中的歷史事件、人物、典故,通過設計景觀小品的方式,來塑造河道文化,使河道文化能夠體現出當地的地域特色。在文化挖掘方向上,我們還應著重挖掘當地的節日文化、風俗習慣、建筑文化、人文風尚等城市文化。再次是加強分區設計。設計者在河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根據城市河道的空間形體,賦予城市河道多元性、多樣性的文化內涵。簡而言之,就是根據河道流經的區域,讓河道景觀及河道文化擁有不同的特色。譬如臨近產業區的河道應以新型工業、農業展示為主。流經歷史建筑的河道應以歷史文化、民宿文化為主,而流經休閑、商業等地區的河道,應以休閑為主。通過對不同文化內涵的展示,讓河道景觀擁有鮮明的層次性和特色性特征。最后是河道生態融合與設計。將生態要素融入到河道景觀設計中,能夠提升城市河道的穩固性、完整及生物多樣性,可以賦予城市河道自然屬性。在具體融入中,需要結合自然護岸與河床改造的設計方法,提升河道生態要素與城市構造物的協調性。與此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觀水、玩水的基本訴求。
加強城市河道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可以在發揮城市河道生態保護、防洪排澇、交通運輸作用的前提下,提升河道的人文性、藝術性和審美性;可以挖掘河道所擁有的文化塑造功能,讓城市河道擁有多元性的文化傳承、教育、休閑、娛樂及城市形象塑造的價值。但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與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將兩者充分地融合起來,讓河道修復與改造,更契合城市發展的基本需求,切實地推動我國城市健康、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