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眾元
(陸軍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1)
障礙效能是陣地工程效能的組成部分,旨在遲滯或阻止敵人行動,還是提升部隊戰場生存力的有效途徑;和平時期,通過障礙物運用可有效防御敵人,增強迷惑性,保持戰略上的有利態勢。在西部地區構筑防御工事、建設陣地工程、密實完善障礙體系,是新形勢下的迫切需求。
對障礙物的運用與規劃,美軍和俄軍都強調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合理布置障礙物。高原山地的地理環境復雜、惡劣,作戰人員與作戰裝備面對高海拔和低溫,地形和各類天然地物都會對攻防雙方的部署和機動產生影響。因此,必須對天然障礙物做有效性分析,量化評判各種地理指標,只有達到相應標準才能算作障礙物。美軍在技術出版物中就對雪障礙做以明確:積雪深度達到輪胎直徑1/3時,大多數車輛無法移動;又比如,短而垂直的斜坡或高于0.3m的土坎將使輪式車輛減速,1.5m深、斜率大于45°、森林內樹木直徑超過25cm且樹木間距在5m以內等情況都將大概率阻止坦克行動。
對天然障礙物進行改造,將以較小的代價極大地提升防御效能。高原山地雖然相比于平原,可供利用天然障礙物較多,但部分地形地物對于進攻方來說,仍然只需花費稍少的資源或較短的時間即可破障,對防御陣地造成威脅。因此,對天然障礙物的改造增強十分必要。比如,某些森林地段樹木間距不夠5m,難以攔阻敵裝甲車或坦克,則可以通過砍倒樹木,制作拒馬或者鹿砦,并配合地雷,實現封鎖敵裝甲力量與步兵的突破,而不用挖設防坦克壕,浪費大量時間和施工資源。美軍非常強調對天然障礙物的加強與改造,在戰術地圖上看起來不顯眼的溪流或是村落的排水渠可能對敵反機動有重要的價值,因為它們很容易加強,并且只需少量的努力就可以整合到整體障礙計劃中,提高障礙利用率。
雖然地理環境給予了防守方極大的便利條件,大量的天然障礙物和地形限制了敵人的機動,但在隘口、河谷、公路等要點區域,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障礙物(地雷、路障等)去增強陣地的防御性能。人工障礙物本身(材料性能和可靠性)應當適應所處地形的氣候條件和氣象變化。運用時,必須根據地理環境設置障礙物,合理布置兵力、火力,并實時關注變化,調整部署。高原地區氧氣稀薄,障礙物對雙方的人員裝備機動的影響將更大,雙方作戰將圍繞便于機動的地段展開,將天然障礙物與人工障礙物結合,將極大地發揮障礙效能,降低設障成本。高原山地地形復雜,障礙物規劃應當追求高度組合優化、全面精準高效。
高原山地地理環境極為特殊,同時氣候也屬于高寒,部分地區植被稀少、地形復雜,不利于偽裝,會對障礙物的設置造成困擾。高原高寒氣候,還造成工程材料物理特征的變化,降低爆炸性障礙物的可靠性,但也可以為防守方提供雪障礙、水障礙等,尤其是高海拔對人的心肺供氧和內燃機燃燒效率造成影響,在應急設障時,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同時,大面積的天然障礙物也會影響兵力部署,運用較少的防御兵力,結合地形,固守防御要點,將更多的兵力用于機動,形成有利的戰場態勢。
在障礙物運用和規劃過程中,首先應考慮所處地段兵力分配,根據上級指示(在俄軍作戰條令中,防御地段的障礙物密度由上級規定),結合地形偵察、人員素質、裝備性能和敵方部署等條件,開展設障工作。爾后在設障過程中,充分考慮障礙物的抗毀傷(火力打擊下的保存率)、偽裝(美軍稱為不顯著障礙物)、與陣地內火力結合的防御效能提升,特別是根據障礙運用目的(美軍將障礙運用目的劃分為:轉向、阻止、遲滯、牽制),立足現有器材裝備(地雷、布雷裝備、設障施工裝備、預制障礙物等),針對不同作戰階段和方式(阻止敵人機動和展開、改變敵人運動隊形、封閉突破口、阻止敵人向縱深突破、掩護我軍側翼防止敵人迂回、阻止敵人低空空降突襲滲透),全方位考量設障組合,提升防御效能。
現代化軍事工程建設中,保障力量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高原山地環境對裝備運用和器材運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形限制了敵我雙方的機動,應當在和平時期構筑設施,并做好必要的儲備。裝備或器材的儲備充足或者資源短缺、距離補給公路的遠近和道路維護情況,都將影響指揮員對作戰整體局勢和障礙物運用的決策判斷,部隊的快速機動、障礙物的快速部署都將有可能受限,如圖1所示,高原山地條件下障礙物運用的影響因素。
圖1 高原山地條件下障礙物運用的影響因素
對防御陣地施工各種障礙物進行配置所形成的障礙物系統,即障礙物配系,該系統的具體配置情況,根據實際作戰時的人力、地形、障礙構筑所需資源等來進行確定。從具體內容上來看,設障主要是在敵方進攻方向和通行路徑上設置各種破壞作業與陷阱。從分布位置來看,在陣地前沿,主要設置防坦克地雷并結合其他障礙物設置防敵沖擊區域、在縱深、結合部或重要目標附近設置防敵機降地域、在敵直升機來襲方向設置防直升機障礙物。隨著現代兵器對于障礙物的破壞能力大幅提升,在設置防御物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建立多體系,利用綜合性手段,讓障礙體系作用得到有效的發揮。
當前在各種信息化智能手段應用下,陣地防御體系將變得越來越為復雜。傳統的障礙物配系也將面臨新的挑戰與要求。對于障礙物應用場景、作用目的、成因類別的不同劃分,其分類將越來越細化與多元,如圖2所示。
圖2 美軍在其作戰技術出版物中對障礙物的種類劃分
高原山地條件下,對于筑城障礙物的施工影響較大,必須科學統籌障礙物設置,加強障礙物工程的設計優化與管理,并與陣地工程整體協調。對障礙物運用的量化運籌分析,一方面要解決天然障礙物的障礙效能量化關系,解決好基本單位的問題,統一比較量綱,從而構建更為復雜的障礙物效能評估體系。另一方面,必須要在仿真技術、先進模型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與建設,同時還要對戰爭實踐經驗總結,對于相關理論進行更深入討論。
高原山地條件下,作戰將主要圍繞有限的通道展開,這就要求障礙物在設施時必須考慮對障礙物規劃的管理與控制,實現障礙物布局與戰役整體部署想協調統一,對設障方案實施分級負責,特別是針對障礙物的銷毀或是破壞機動路徑等行動的權限明晰。例如,某河谷是我方大部隊反攻的主要行進通道,就不能在此設障過多障礙物,阻礙我方部隊行動。美軍尤其關注對障礙物整體的運籌控制,區分不同級別與設障等級,進行協調管理。如表1所示障礙物控制措施,其中障礙區包含障礙帶,障礙帶由各障礙組構成,限制事項為各障礙物體系的運用目的與原則、通行時間、設障時間等。
表1 障礙物控制措施
障礙物的運用效能一直為國內外學者關注,主要圍繞陣地整體效能、障礙效能和破障攻防這對矛與盾的關系展開。劉建永等從綜合效能角度對野戰防御陣地進行了評價之后指出,在進行陣地布局時,可利用整體效能優化的定量分析方法來解決布局的問題。朱萬紅等將動態規劃原理和模型優化原理結合,以綜合防護模型作為基礎,建立軍事工程綜合防護模型,同時結合對于防護工程的內涵深入討論結果,對確定防護工程的防護策略具體步驟進行了明確,并且搭建了對其效能進行有效評估的指標體系。鄔建華等利用客觀隸屬函數評價防護工程的綜合防護效能,結合模糊數學統計法建立了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劉艷等選擇關鍵性能指標以及工程主動防護系統效能模型,對防護作戰過程中的效能進行評估,同時在此基礎上利用分項模型,研究了主動防護系統的綜合效能。在障礙方面要利用天然障礙和人工障礙,將工事和火力相結合,推動防障礙系統的立體化發展。美軍在技術出版物中,就不同作戰目的、障礙體系的設置情況進行了詳細規定,著重強調在智能化戰爭背景時代,多方位結合的作戰系統對于作戰重要性,多面結合的障礙系統對于作戰價值,在作戰方面要設置地面、空中、水下作戰系統體系。
高原山地作戰的地理條件較為苛刻,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對作戰具體形式做出及時變更。確定障礙物運用的戰術目的是障礙設置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障礙設置的戰術目的主要包括:一是通過障礙物來迫使敵人轉變進攻或機動方向,使其進入便于我打擊的預設殲敵地域;二是阻止敵人繼續突破,迫使敵人停止;三是打亂敵人隊形,破壞其進攻節奏;四是牽制敵人,為友鄰創造戰機。在不同戰術目的牽引下,設計相應的戰術密度,以達成戰術意圖。通過分析障礙物部署的地點、數量、構工時間、所需器材量等指標,根據不同的戰術目的,調整部署障礙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優化設障效益、提升障礙效能。
現代戰爭正加速向智能化戰爭演變,強度高、節奏快,障礙物的運用將更加多元。障礙物的配給對于整體防御力量的形成來說極為關鍵,具體包括了機動障礙物和預先設置的障礙物。障礙物運用理念由“靜”變“動”,戰前預先設置與戰時快速臨機構筑相結合,突出機動設障、臨機設障。障礙物材料革新,將提升自身的抗毀傷能力和偽裝能力,保證運用的突然性與隱蔽性;障礙物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與火力的結合效率;開發障礙物的戰場感知功能,在要點防控作戰中與遠程、空中火力緊密銜接,限敵機動。美軍開發網絡彈藥和智能地雷,加快障礙物部署速度,將障礙物打擊范圍延伸到直升機、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標志著障礙物運用立體化。
障礙物配系的方案優選決策過程是極為復雜的過程,不同的障礙物對應的作用對象不同,不同種類的障礙物之間相互組織將極大地提升陣地的障礙效能。在高原山地條件下作戰,就必須做好天然障礙物、人工障礙物的效能量化,從阻滯時間、提升火力效能、改變進攻路線等角度分析量化,并結合各種障礙物,及其所需的部署時間、資源,達成的防御效果(障礙區域面積/長度、障礙密度等),運用多目標優化理論,綜合比較,提升障礙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高障礙物運用的軍事和經濟效益。
遂行高原山地條件下的作戰任務,必須考慮障礙物運用,要把障礙效能的提升作為保障基礎。傳統障礙工程不能滿足信息化戰爭,信息化條件下的障礙物配系是系統性工程,分析高原山地條件下工事構筑、部隊機動、火力發揚、偵察感知、障礙遲滯等融合運用,既提高障礙配系效能,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也能顯著提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