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何 菲,蔣洪久,羅 平,陳 強,王梓璋,唐平華
(1.仁懷醬香白酒科研所,貴州遵義 564500;2.貴州茅臺鎮北街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遵義 564500)
醬香型白酒具有醬香突出、醇厚豐滿、幽雅細膩和回味悠長等特點,其獨特風味的形成,除了與貴州當地獨特的氣候、微生物種群、釀酒工藝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也與釀酒原料糯高粱的品質緊密相關。仁懷市本地及周邊地區產的“紅纓子”糯高粱顆粒飽滿堅實,粒小皮厚,角質率高,支鏈淀粉含量達88 %以上,耐蒸煮的特性十分有利于大曲醬香型白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賦予醬香型白酒特有風味。
本研究以紅纓子新高粱、陳高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釀造過程的工藝參數和基酒品質進行對比分析,解析新高粱、陳高粱釀造特性差異,為優質醬香型白酒的生產提供理論基礎,為釀酒工業高粱原料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實驗材料:當地產新高粱、存放1 年陳高粱,均為紅纓子糯高粱品種。
儀器設備:GC/MS-TQ8040 三重四級桿氣質聯用儀,日本SHIMADZU 公司;BS244S 電子天平(感量:0.0001 g),北京塞多利斯儀器系統有限公司;10~100 μL、100~1000 μL、1~10 mL 移液器,艾德本(中國)有限公司。
1.2.1 高粱主要成分測定
對當地新高粱、陳高粱進行粗蛋白、粗脂肪、淀粉、支鏈淀粉、單寧、水分等理化指標檢驗,測定參照文獻的方法進行。
1.2.2 釀酒工藝操作
釀酒生產實驗工藝根據《仁懷產區大曲醬香酒技術標準體系》標準文件執行,選取2 口窖齡、大小相同且緊鄰的窖池,對用曲量、量水、谷殼等輔料用量進行統一,選取一個班組進行釀酒生產實驗。
1.2.3 堆積發酵時間
從酒醅開始收堆計時各輪次堆積發酵時間,在堆積發酵過程糟醅頂溫達50 ℃以上,糟醅表面形成一層白色斑點,并伴有明顯的酒香味,用手插入堆積糟內感到熱手時即可下窖發酵。
1.2.4 糖化堆溫度檢測
糖化堆達到入池標準后,測定距堆表層20 cm深處溫度,按比例縱向分為頂溫、中溫、底溫3 層,分別測四個方位,取其平均值。
1.2.5 出酒率計算方法
實際產酒數量/總投糧數量=出酒率(%),輪次基酒酒精度按照大曲醬香酒傳統工藝要求接相同酒精度。
1.2.6 基酒總酸總酯檢測
新產輪次基酒總酸和總酯含量采用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中的方法測定。
1.2.7 風味物質檢測
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法測定輪次基酒62 種風味物質含量,測定參照文獻的方法進行。
1.2.8 基酒感官質量品評
對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分別單獨存放,組織3 位國家級白酒評委和3 位省級白酒評委對輪次酒感官質量進行鑒評。
高粱營養成分與白酒產量及質量有著密切關系,試驗用新高粱、陳高粱主要成分數據如表1 所示,陳高粱水分含量低,淀粉、單寧、脂肪等理化指標均適中,符合釀造要求,由于當地每年氣候不同,新高粱、陳高粱主要成分有差異但不顯著。

表1 試驗用高粱主要成分
對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總酸和總酯含量進行檢測分析發現(表2),陳高粱1 輪、2 輪次基酒總酸比新高粱略低,在基酒勾調過程中利用率更高,這可能是陳高粱在釀酒前期糟醅透氣性能更好,產酸少。新高粱、陳高粱新產3 輪、4 輪、5 輪次基酒總酸總酯含量都較高,使得這3 個輪次基酒醬香明顯、醇和、回味長。

表2 輪次基酒總酸總酯含量 (g/L)
由圖1 可知,陳高粱糟醅在下沙、造沙、1 輪次、2 輪次堆積發酵時間較新高粱縮短了6~21 h,陳高粱顆粒硬度更大更耐蒸煮,吸水性更強,糟醅黏度低,通氣性更好,使得微生物有更多的氧氣繁殖,最先達到堆積發酵階段的入窖標準,堆積發酵時間縮短。新高粱和陳高粱糟醅在3 輪、4 輪、5 輪、6 輪次堆積發酵時間基本一致,可能是新高粱、陳高粱在后期輪次糟醅黏度、透氣性趨于一致造成的。

圖1 堆積發酵時間對比
試驗結果表明(圖2),新高粱、陳高粱在各輪次的糖化堆頂溫均能達到50 ℃以上,中溫44 ℃以上,底溫25 ℃以上,溫度均能達到工藝要求,差異不明顯。各層次溫度從下沙到6 輪次呈下降趨勢,可能是糟醅營養物質不斷消耗,微生物發酵代謝產熱逐漸減少所致。

圖2 糖化堆各層次溫度
通過對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出酒率對比發現(圖3),陳高粱新產1 輪、2 輪、3 輪次基酒出酒率略高于新高粱,新高粱累計出酒率65.95%,陳高粱累計出酒率66.60%,出酒率差異不明顯。

圖3 出酒率對比
從表3 可以看出,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一共檢測到了62 種物質,其中醇類物質18 種,醛類物質8 種,酯類物質25 種,酮類物質2 種,酸類物質9 種,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具有相似性,但各輪次基酒風味物質含量又有差異。

表3 輪次基酒中風味物質(醇類、醛類)成分檢測 (mg/L)

續表3 輪次基酒中風味物質(酯類、酮類、酸類)成分檢測 (mg/L)
2.6.1 醇類
醇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增加總體呈下降趨勢,新高粱、陳高粱新產第一輪次基酒中分別高達3347.21 mg/L、2449.35 mg/L,新高粱1 輪、2 輪次基酒明顯高于陳高粱相應輪次基酒。醇類物質中正丙醇的含量最高,其他醇類均處于較低的含量水平。仲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丁醇、正辛醇、β-苯乙醇等13 種高級醇都處于2~5 倍的變化幅度,整體含量較低,適量的高級醇與其他風味物質適宜比例可使酒體圓潤飽滿、口感柔和協調,高級醇過多,人飲用后會引起較強的致醉性,出現頭痛、嘔吐等不適癥狀。2,3-丁二醇(左消旋)、2,3-丁二醇(內消旋)、1,2-丙二醇等3種多元醇含量隨著輪次的增加呈現逐漸增長趨勢,適量的多元醇能使酒入口甜,落口綿??反汲式固窍?,其含量從1輪次到7輪次增加了約40 倍,可見糠醇是輪次基酒風味結構中重要的風味化合物之一,陳高粱1 輪至5 輪次基酒糠醇含量高于新高粱。
2.6.2 醛類
醛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的增加總體呈下降趨勢,在第四輪、五輪次基酒含量較高,陳高粱新產1 輪、4 輪、6 輪、7 輪次基酒醛類物質總含量明顯高于新高粱相應輪次基酒,適當含量的醛類物質有助于酒體放香。乙醛和乙縮醛占總醛量一半以上,隨著輪次增加逐漸減少。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正丙醛、異丁醛含量在各輪次基酒波動不大,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糠醛3 種醛類含量隨著輪次增加而升高,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呈咖啡香、花香、果香,糠醛起到呈味、呈香、呈色等作用,是醬香型白酒香味組成中的重要成分。
2.6.3 酯類
酯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增加總體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陳高粱新產3 輪、4 輪、5 輪、6 輪次基酒酯類物質總含量高于新高粱相應輪次基酒。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最高,乙酸乙酯在1—7輪次基酒中保持在較高含量,乳酸乙酯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3 輪、4 輪、5 輪、6 輪次基酒中相對較高,陳高粱新產6 輪次基酒達到最高值3432.73 mg/L,7 輪次有所降低,乳酸乙酯與口感柔和醇厚呈正相關,這可能是中間輪次基酒品質較好的原因之一。其他酯類物質含量相對較少,處于2~6 倍的變化幅度,是醬香型輪次基酒風味結構中重要的風味化合物。
2.6.4 酮類
酮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增加總體呈下降趨勢,1 輪、2 輪次基酒含量較高。陳高粱新產3 輪、4輪、5 輪、7 輪次基酒酮類物質總含量高于新高粱相應輪次基酒,丙酮有芳香氣味,羥基-2-丁酮有奶油香味,適量的酮類物質在白酒中起著緩沖、平衡香氣的作用,可使酒體產生純正的香氣和綿甜的口感。
2.6.5 酸類
酸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增加總體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陳高粱新產1 輪、2 輪次基酒酸類物質總含量低于新高粱相應輪次基酒,使得陳高粱新產基酒勾調利用率更高。乙酸是酸類物質的主要成分,乙酸和丙酸隨著輪次增加呈減少趨勢,異丁酸、丁酸、異戊酸、戊酸、己酸、庚酸、辛酸等7 種酸在各輪次基酒處于2~5 倍的變化幅度,含量較低,其中庚酸、辛酸含量最低,庚酸在3 輪、7 輪次基酒中未檢出,辛酸在陳高粱新產7 輪次基酒中只有0.14 mg/L。
品評結果見表4 所示,項目組組織3 位國家級白酒評委和3 位省級白酒評委對新高粱、陳高粱新產輪次基酒逐一進行綜合評定,陳高粱新產基酒輪次特征比新高粱更加典型,香氣更舒適。

表4 各輪次基酒感官品評情況
通過對新高粱、陳高粱發酵過程工藝參數、基酒產量、風味成分、感官質量等多個指標進行分析發現,新高粱、陳高粱主要成分差異不大,陳高粱糟醅在前期輪次堆積發酵時間較新高粱縮短了6~21 h,新高粱、陳高粱糖化堆各層次溫度差異不明顯,新高粱累計出酒率65.95%,陳高粱累計出酒率66.60 %。新高粱、陳高粱新產基酒共檢測到了62種風味物質,醇類、醛類、酮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增加總體呈下降趨勢,酯類、酸類物質總含量隨著輪次增加總體呈先升高后下降趨勢。經白酒評委綜合評定得出:陳高粱新產基酒輪次特征比新高粱更加典型,香氣更舒適。本研究對新高粱、陳高粱原料釀造過程的工藝參數和基酒品質進行了探究,下一步還需結合糟醅理化性質、微生物群落結構、酶系變化等進行深入研究,為高粱原料在醬香基酒生產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