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才
美國國會眾疚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引發新一輪臺海緊張,西方媒體渲染臺海爆發擦槍走火的危險大大升高。在此背景下,不僅美國軍方,一些美國民間智庫機構也頻頻以兵棋推演的形式對地區軍事形勢和或爭場景進行研究預判。他們限定條件,通過進行模擬推演,設計和預演未來戰爭沖突,進而得出某些結論,引起輿論關注。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公開的兵棋推演呢?
前不久,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進行了新一輪臺海沖突兵棋推演,而且是公開推演,美國主流媒體對推演的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與官方特別是軍方盡量提供充分條件、追求逼近現實的耗密推演不同,民間智庫的公開推演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要把成形的學術觀點表達出來,通過兵棋推演找原因。往往根據需要簡單地限定條件,操控推演環節,進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或者可以說為既有觀點提供兵棋推演的證明。
正因如此,-這種推演往往更多地服務于認知戰的目的,具有很強的定向宣傳和輿論造勢的作用。也有的追求直接服務于現實政治需求,是政府或政府部門的利益或需求表達。以此次CSIS的兵棋推演為例,更可能是曲合美國官方與中方進行輿論戰和心理戰對抗的一種智庫型的“學術”表達。
從預設的時間和規模范圍看,這次推演設定“2026年北京決定攻臺”,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100周年的前一年,美國決定實施軍事干預,日本選擇參加。這種預設的目的可能在于展示美國對北京未來發起對臺軍事行動的大致時間判斷,以及美國偕重要地區伙伴“堅持對臺海事件干預”和武力協防臺灣的“決心”。
推演過程顯示,以中美為首的雙方投入除核武器之外的各種武器裝備進行較量。這顯示美國社會傾向于將可能的干預行動限于常規局部戰爭,避免陷入使用核武器和成爭失控的風險。推演以對美國不利的假設情境開局,然后隨著沖突的持續,“解放軍裝備和人員損失慘重,美日優勢開始顯現”。推演過程中,“美軍轟炸了中國的多不港口,通過打擊造成解放軍登陸作戰嚴重失利的結果”。顯然,這種將軍事打擊范圍擴大到中國大陸、通過阻止登陸對解放軍造成重大傷亡的設定,其實包含對中國的威懾和訛詐。
最后此次推演的結果是,一方面,推演組織者自己得出結論,“在大多數假設情形下,美臺能夠成功地對臺島進行防御”,意圖警告北京不要試圖貿然發起解放臺灣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推演組織者稱,戰爭必然導致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受到影響。這似乎想顯示美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有或將造成中美兩敗俱傷的擔憂,從而傳遞出“美國有以和平手段推進地區危機政治解決的需求和準備”。
可以說,當前美國針對中國正在發動規模空前的多域混合戰爭,認知戰或認知心理戰貫穿始終。美國有龐大的媒體、網絡和信息推送平臺,新聞傳播和輿論影響能力足夠強,民間智庫自然也能借以發揮“學術”影響力,成為美國發動認知戰中的工具。
但只要我們提高辨識力,這種認知戰影響力終歸有限。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外行參與和推演作業的不專業,以及推演背景條件設置問題,使推演過程缺少嚴謹性和科學性,難以為嚴肅理性的受眾所接受。
二是先入為主、預設結論的主觀傾向性明顯,表現為征集材料和推演結論的主觀取向太明顯,嚴重不符合客觀實際。
三是由于受美國官方政治引導,加上長期追捧熱點、夸大其詞和混淆是非,一些智庫機構在涉華研究方面已經破綻頻出。▲(作者是國防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