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
近日,美媒稱,俄烏沖突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全球的科技人才供應鏈,未來幾年,企業會為爭奪數字人才而重新規劃全球供應鏈。雖然過去幾周臉書、推特、優步等大型科技公司放慢了招聘步伐,但業內普遍認為這只是數字化浪潮背后的一次小小減速。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才爭奪戰仍將十分激烈。
美歐等國普遍面臨本國理工科人才不足的困境,非常需要從全球挖人“補血”,特別是IT人才。過去20年美國建立起全球人才供應鏈,其中一種辦法就是通過招聘留學生的方式引入人才,另一種是在當地直接建企業招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后一種方式日益常見。
而在以IT人才多而著稱的國家中,印度無疑非常突出。印度人口眾多,有獨具特色的高校精英教育,本地也發展出數家((外包巨頭公司,培養了很多科技人才。海量的印度精英涌向美國,多家IT巨頭公司高管都是印裔,如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過去10年,東歐已經成為除印度外全球供應鏈中一個巨大而嫉勁的人才市場。由于東歐多國仍保留了一些冷戰時期的傳統教育特色,在發展中國家中有教育優勢,因此形成了可與印度相比的科技人才庫,代表國家有波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僅俄、白、烏三國就有約70萬名信息專業技術人員。以烏克蘭為例,雖然烏克蘭人均GDP在歐洲排名不高,但它在全球IT人才供應市場上卻名聲不小,這背后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烏克蘭承襲了蘇聯時期的科技基礎,由于較大的人口基數和傳統教育特色,成為國際知名的科技人才基地,全球IT大公司非常樂于在此尋找人才供應,據統計,國際上有超過125家新創公司在烏克蘭設有辦事處。受俄烏沖突的影響,東歐地區未來這幾十萬的科技人才支撐的需求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陷入錯位。
中國人口眾多,理工科學生規模龐大,近年來前往發達國家留學的數以百萬計,不少人為中國科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中國輿論對“科技人才回國比例上升”這類趨勢更關注,對印度和東歐作為全球科技人才“池子”的作用卻了解不多。
中國重視理工科教育,科技人才數量是全球最多的。按正常的發展中國家邏輯,中國會成為與印度、東歐比肩的人才庫,被全球大公司納入考量。但中日韓都發展出了多個能與歐美直接競爭的高科技企業集團。中國2022年全球財富500強企業數量高達136家,其中騰訊、阿里等公司對人才提供的待遇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知名IT企業數量可以與美國相比,且大幅領先歐洲與日本。中國更適合的角色是“全球IT人才庫”的需求方,而非供給方。中國科技公司已經在印度、俄羅斯等全球多地設立了研發機構,大規模招攬人才,有些企業甚至在美國、日本、法國都建立了研究所,操作方式和思維與西方大企業接近,這些企業從中獲益良多。
跨國公司引入全球科技人才的傳統運作模式,當下因俄烏沖突和中美競爭受到嚴重沖擊;今后的全球化人才供應鏈必然要將地緣政治風險納入考量,而不再是單純考慮經濟和技術因素。隨著虛擬經濟發展日益快速,科技企業對人才的渴求會更加強烈。2021年,印度作為人才爭奪歧的中心,技術人才工資上成50%,流失率超過30%。
由于全球人才供應鏈的劇變發生時間還不長,業界還處于調整之中,更多的變化還在后面。中國企業需要意識到這一變化,提早準備,雖然中國今年畢業大學星超千萬,但科技行業競爭激烈,中國仍然需要招攬國際人才,不應忽視幾個全球最著名的人才庫。雖然中印存在邊境摩擦,但印度人才對中國是開放的,和東歐科技人才一樣,中國企業都可以納入考慮。另外,蘇聯解體時中國引入了不少俄羅斯和東歐專家,有效促進了本國研發,這個經驗依然可以借鑒,今年上半年華為在俄羅斯職位招聘數量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9%。
中國公司要爭取更大的發展,必然需要國際化,需要增加對全球科技人才的投資。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日漸明晰,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新的國際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中國的經濟實力與發展前景可觀,完全有望獲取更多國際人才紅利,在新一輪數字行業發展中把握先機。▲(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