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實習生 馬維佳
初次翻開《蘇州影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封面上笑容爽朗,身形板正,胡須打理得干干凈凈的老人。雖上了年紀,目光卻依舊炯炯有神。由于不知這位蘇州老人的姓名,攝影師沈鷹親切地稱呼他為“美髯須老人”。
近日,《蘇州影記——沈鷹攝影作品集(1976—1996)》和讀者們見面。這部記錄了四十年前蘇州百姓與大街小巷的攝影集,在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沈鷹的講述下,幻化成一個個流動的故事,掀開了屬于那個年代的獨家記憶。
平日里游覽博物館,抑或是翻閱老照片時,我們似乎總有這樣的問題:這張照片拍的是誰?何時拍攝?當時的背景是什么事情?許多優秀的老照片,由于只見影像而不見記錄,伴隨著親歷者的離開,慢慢在時光中被消磨掉了印記。
《蘇州影記》的誕生,其實也頗有些偶然的機遇。整理上次出版的《小辰光——沈鷹攝影作品集(1976—1986)》的底片時,沈鷹發現其中許多雖然并不屬于《小辰光》,卻十分具有紀念意義。加之2022年春天疫情反復,沈鷹便從二月份起,專心整理起這些零碎的照片,一忙就是四個月。
對沈鷹而言,《蘇州影記》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他所親歷過的回憶,但對于許多年輕讀者而言,倘若沒有詳盡的信息,看完恐怕會空留一頭霧水。懷揣著留住城市記憶,讓更多年輕讀者傳承下去的想法,沈鷹在整理照片時并不是簡單地分類、羅列,而是根據40年前的底片資料袋,對所有照片的信息加以匯總,最后呈現在字里行間的“往事記述”中。

《姑蘇晚報》曾在頭版刊登沈鷹作品
沈鷹的考量在于,讀圖時代下的讀者似乎總有些浮躁的氣息,碎片化的信息充斥著手機屏幕,而圖文并茂的“往事記述”既符合了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又將照片背后的信息傳達出去,可謂一舉兩得。
“我對每一張照片都要求有5個‘必須’,第一,什么地方拍的?第二,什么時候拍的?第三,拍的誰?第四,為什么拍?第五,當然已經知道了,是我拍的。所以我們說歷史照片有了這5大要素,它的信息就全了。”列舉了被拍攝者姓名、身份、年齡、拍攝時間等諸多信息的文稿,沈鷹寫了六版。即使照片中的某一個人去世了,也需要查閱問詢到此人的生卒年月,才算完整。

沈鷹在1980年使用的攝影底片資料袋

沈鷹珍藏的舊照片
為了追尋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拍攝者尼埃普斯,沈鷹曾經和妻子飛往法國,在尼埃普斯故居前流連忘返。“我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覺得我對攝影有這樣一種情懷,它的源頭在哪里?我一定要去找到。”
對于攝影這項事業的情懷,沈鷹堅持了一輩子。回首往事,從師范畢業后擔任滄浪區少年宮攝影教師的14年仍舊是他最懷念、最精彩的時光。談及《蘇州影記》對他意味著什么,沈鷹感慨道:“這些人曾經都有過高光時刻,可如今往回看,時光好像一下子就把這些都抹掉了。現在的人很少回頭,因為前面都來不及看。但我認為這些在時代中逐漸隱去的人是很值得我們記憶的。所以我能夠做到的,就是把這些照片盡最大的可能修復,要把我能夠記住的,最關鍵的信息寫下來。”

《蘇州影記》中的人和事,對沈鷹而言是獨特而深刻的。照片中的許多人,是他的前輩、導師、恩人、知己、親人,更有一些照片,每每翻起都會流淚。回憶起這些友人和經歷,他仍然覺得受益一生:“25年的工作經驗,讓我養成了高標準、持續性和負責任的做事習慣。還有我的老領導,就給了我四個字——‘晴耕雨讀’,這是他的人生信條。他送我東西也是送書,因為他說知識能讓一個人豐富。”這也是沈鷹最想通過《蘇州影記》傳達給年輕人的信念,他希望年輕的讀者們能夠通過照片背后的故事,感悟到前輩們的優良品質,哪怕時光荏苒,有魅力的人格特質卻永不過時。
為蘇州留下“一個往事的見證,一個城市的記憶”,是沈鷹最大的愿望,這個愿望伴隨著兩本影記的出版而逐漸得以實現。蘇州正在快速發展,時代的洪流讓相片中記載的人和事逐漸“退隱于江湖”,許多大街小巷的繁華景象悄然落幕。但幸好還有照片,替我們定格住一段段姑蘇老城的珍貴記憶,讓我們得以知來處,明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