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濤(合肥工業大學)程 超(南京造幣有限公司)浦 歐(江蘇神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內芯+外環”形式的嵌套雙金屬幣,最早始于1848 年英國試制的流通套幣。而首次正式大量發行流通的嵌套雙金屬幣,則是1982 年由意大利發行的500 里拉硬幣。由于工藝復雜、防偽能力較強,世界各國高額流通硬幣常采用此形式;同時,由于其藝術表現力強,也是各國貴金屬紀念幣的常見形式。該技術發展至今,多重嵌套、不規則形狀嵌套、非金屬材質嵌套等更高水平的幣品層出不窮,是硬幣制造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本文將對嵌套雙金屬幣的的一種設計思路—“完全嵌套”做一粗淺探討。
一般來講,一枚現代硬幣必備的信息要素有三:發行者、發行年代、面額。絕大多數的嵌套雙金屬幣,考慮到設計的整體性和平衡性,這三者一般分散分布于內芯、外環或芯環邊界上,單看內芯或外環,都不能完全體現這些信息。如2017 年發行的中國熊貓金幣發行三十五周年嵌套雙金屬紀念幣(內芯純金30 克+外環純銀12 克,面值500 元,圖1),國名在外環、年號在內芯、面額則橫跨內芯和外環;又如,前文提到的意大利500 里拉流通硬幣(圖2),國名和面額在外環,年號卻在內芯,都采用了這種常見設計思路。

圖1

圖2
但也有極少數嵌套雙金屬硬幣,將發行者、發行年代、面額這三大信息要素都完整體現在硬幣的內芯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幣的內芯本身就是一枚“信息完整”的硬幣,外環不過是一種附加裝飾,即本文所探討的“完全嵌套”。例如,我國1990 年發行的嵌套雙金屬熊貓紀念幣(圖3)就采用了這種設計思路。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早期金銀嵌套雙金屬幣,本來就是在獨立發行對應金幣的基礎上,“加環”而成,有明確的歷史成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后續幾年嵌套雙金屬紀念幣的設計風格。

圖3
1990 年,為紀念參加第三屆香港錢幣展銷會,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金幣總公司發行了嵌套雙金屬熊貓紀念幣一枚,并全部在展銷會上發售,規格為1/2 盎司純金內芯加1/5盎司純銀外環,面額50 元。作為我國第一枚采用嵌套雙金屬結構的紀念幣,一經發行就受到了空前的追捧,迅速售罄。這枚嵌套雙金屬幣的內芯,不僅國名、年號、面額一應俱全,甚至獨立標注了含金量,可看作一枚完整的金幣;而其白銀外環則完全可以看作是事后“附加”上去的“配飾”,一面僅有裝飾性花紋,另一面又分別再次標注兩種貴金屬的含量(相對于內芯,黃金含量已屬于重復標注)。仔細將這枚幣與當年的熊貓金幣(圖4)進行對比,會發現它采用的正是本文定義的“完全嵌套”的設計方案,即內芯正是一枚與1990 年版同規格、同面值的完整的熊貓金幣。

圖4
出現這種特殊現象,是因為這枚雙金屬幣本身就是應會展需求“臨時發行”的,缺乏相關經驗,設計、制造時間緊迫。正如在其鑒定證書中所表述的“外圈鑲嵌1/5 盎司白銀,內含90 版1/2 盎司熊貓金幣一枚”,說明設計者本身也沒有把這枚雙金屬幣看成是一枚重新獨立設計的幣,這種理念,與當下雙金屬幣的整體設計理念完全不同,并沒有把幣面做統一整體規劃,但恰恰是初創階段的歷史印記,十分珍貴而有趣。
從這一枚幣開始,1991-1997 年間,我國有多枚嵌套雙金屬形式的貴金屬紀念幣陸續發行,本文統稱其為早期金銀嵌套雙金屬紀念幣,隨后的1998-2016 年間,一直未有此類幣發行,直至2017 年“重啟”。這些幣或多或少地借鑒了上述“完全嵌套”式設計思路,但與1990 年版雙金屬熊貓紀念幣不同,它們的內芯逐漸有了改動,一步步遠離了“完全嵌套”的思路,展示的正是我國貴金屬紀念幣設計的發展過程,現嘗試分類賞析如下。
以1991 年版雙金屬熊貓紀念幣(圖5)為例。與1990 年的情況類似,它是為第一屆香港國際錢幣展銷會發行的,“內芯純金1/4 盎司+外環純銀1/8 盎司,面值25 元”。該雙金屬幣的內芯設計雖然仍與同年1/4 盎司熊貓金幣(圖6)基本一致,但正面年號由內芯的祈年殿下方遷移到了外環上,使得內芯與同規格金幣有了差別。由此,內芯缺失年號信息,不能再被看作一枚獨立的金幣,也就不再是“完全嵌套”了。不過此時的鑒定證書上對它的描述仍為“外圈鑲嵌1/8 盎司白銀,內含91 版1/4 盎司熊貓金幣一枚”,說明設計者的思路并未有本質改變。

圖5

圖6
同時,這枚雙金屬幣的純銀外環設計,相對于1990 年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正背面改為分別用中英文標注兩種貴金屬的含量(相對于內芯,黃金含量仍屬于重復標注),不再有裝飾圖案,卻又均有“1991”的年號。這種正背面同時標注年號且字體迥異的做法很有特點,其外環“附加裝飾”的意味仍然突出。
1992-1994 年版的雙金屬熊貓紀念幣,設計思路與1991 年版相同,僅規格時常發生變化:1992 年版為“內芯純金1/10 盎司+外環純銀1/28 盎司,面值10 元”;1993 年版為“內芯純金1/4 盎司+外環純銀1/8 盎司,面值25 元”;1994 年版則同時發行兩枚,分別是“內芯純金1/10 盎司+外環純銀1/28 盎司,面值10 元”和“內芯純金1/4 盎司+外環純銀1/8 盎司,面值25 元”。
以1995 年版雙金屬熊貓紀念幣為例,雖然依然借鑒“完全嵌套”的設計思路,但與相應金幣的差別進一步增大。
1.規格獨立
這一時期,由于熊貓金幣普制幣和精制幣開始采用不同圖案,雙金屬熊貓紀念幣被歸為精制幣序列,自然與精制幣使用相同的“熊貓圖”,但雙金屬精制熊貓幣與精制熊貓金幣在規格上不再有“重疊”,徹底獨立。如1995-1996 年,雙金屬熊貓幣的規格為如下四種:“內芯純金1/10 盎司+外環純銀1/28 盎司,面值10 元”“內芯純金1/4 盎司+外環純銀1/8 盎司,面值25 元”“內芯純金1/2 盎司+外環純銀1/5 盎司,面值50 元”“內芯純金5 盎司+外環純銀2 盎司,面值500 元”;同年,精制熊貓金幣規格僅有“純金1 盎司,面值100 元”一種。
1/10、1/4、1/2 盎司的小規格的雙金屬熊貓幣,雖然圖案與精制金幣相同,但并沒有對應規格的精制金幣單獨發行,而“5 盎司金+2 盎司銀”的大規格雙金屬幣,由于幣面空間較大,又特地使用了另外的熊貓圖案,更是與1 盎司及以下規格的普制幣、精制幣均不相同。此時,如果把雙金屬幣的內芯和精制金幣合并視為一個完整的“精制系列”,那么會發現,這個系列恰恰是規格齊全的,1/10、1/4、1/2 盎司的小規格僅發行雙金屬幣,1 盎司的單位規格則僅發行金幣,5 盎司的大規格又僅發行雙金屬幣。因此,這一時期,雙金屬熊貓幣已名正言順地成為精制幣系列中的正式一員了。
到了1997 年,嵌套雙金屬熊貓幣的四種規格與前一年相同,而1 盎司的精制熊貓金幣因故停發,使得雙金屬幣徹底獨立發行。
2.設計細節差異加大
在幣面設計上,雖然這一時期的嵌套雙金屬熊貓幣與精制熊貓金幣使用的主圖相同,但差別也進一步擴大。以1995 年版的雙金屬熊貓幣為例(圖7),此時期,雙金屬幣的內芯與精制金幣(圖8)差別有二。一是雙金屬幣的貴金屬含量統一在白銀外環上一次性標注,黃金內芯上不再重復標注黃金含量,但精制金幣幣面上有黃金含量標注。二是雙金屬幣的內芯正面設計相較精制幣,國名和祈年殿之間沒有圓環分割,無年號,底面呈鏡面效果、祈年殿呈噴砂凝霜效果,而精制金幣正好相反。可以說,此時雙金屬幣內芯已經越來越不像精制金幣的“完全嵌套”了。

圖7

圖8
至于獨立設計的“5 盎司金+2 盎司銀”雙金屬幣,不僅熊貓圖案與同年其他所有熊貓紀念幣都不同,國名、年號和貴金屬含量等信息要素也均標識在外環上,內芯僅保留面值,各種信息要素均衡分布,已經基本擺脫了“完全嵌套”的設計思路(圖9)。

圖9
除了熊貓紀念幣,1994 年版和1995 年版的麒麟紀念幣、1995 年發行的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紀念幣也發行了小規格的雙金屬嵌套紀念幣。
1.1994年版、1995 年版麒麟紀念幣
1994 年版麒麟紀念幣(圖10),同為1/4 盎司的含金量,雙金屬幣內芯和同規格金幣(圖11)的正面圖案卻完全不同,雙金屬幣內芯是國名與頤和園佛香閣,金幣則是麒麟圖;背面雖然圖案、面值相同,但雙金屬幣內芯沒有“中美吉祥物麒麟(UNICORN)”的文字描述;另外,雙金屬幣的年號也在外環上。所以,雙金屬麒麟紀念幣的“完全嵌套”性也相對弱化了,與1995-1997 年間小規格的雙金屬熊貓紀念幣類似,甚至更弱。1995年版麒麟紀念幣相關情況與1994 年相同,不再贅述。

圖10

圖11
2.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雙金屬紀念幣(圖12)

圖12
在2020 年以前,這枚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雙金屬紀念幣(“1/3 盎司金+1/6盎司銀,50 元,30mm 直徑”)是除熊貓、麒麟紀念幣兩個固定項目外,我國唯一的一枚貴金屬雙金屬紀念幣,也是唯一枚“1/3 盎司金+1/6 盎司銀”雙金屬紀念幣。由于沒有對應的金幣單獨發行,只能從設計上考察其“完全嵌套”性。
這枚幣的國號、年號、面值都在黃金內芯上,內芯具有同類紀念金幣的全部三個信息要素(通常歷史事件類的紀念金幣均不標注貴金屬含量),可獨立視為一枚幣,而外環只有裝飾性圖案和貴金屬含量,和1990 年版雙金屬熊貓紀念幣類似。
此外,考慮同等直徑,其與常規的“1/4 盎司金+1/8 盎司銀,25 元,30mm 直徑”相比,面值、重量和坯餅厚度都有所增加,是一種近似意義上的“加厚幣”。考慮同等面值,其與另一常規的“1/2 盎司金+1/5 盎司銀,50 元,36mm 直徑”相比,重量和和直徑厚度都減少了,又是一種“減重幣”。所以,這枚雙金屬幣的特殊規格又是它的一個獨特之處。
本文從1990 年發行的第一枚雙金屬熊貓紀念幣談起,以“完全嵌套”定義為標尺,研究分析了1990-1997 年間我國發行的貴金屬雙金屬紀念幣。在2017 年雙金屬熊貓紀念幣發行之前,它們就是我國全部的貴金屬雙金屬紀念幣。作為雙金屬幣形制的初創期,設計相對簡單,它們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完全嵌套”痕跡,這是歷史歲月的珍貴印記。
1997 年,貴金屬的雙金屬紀念幣發行暫停后,雙金屬嵌套紀念幣發行的接力棒被流通紀念幣接過,從最早發行的港、澳回歸紀念幣,到建軍九十年以及共和國五十、七十華誕,從迎接新世紀到航天、高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二輪生肖賀年,雙金屬紀念幣的設計逐漸成熟,“完全嵌套”的痕跡逐漸消除—國名(行名)、年號、面值不再擁擠在小小的內芯上,而是藝術性地與其它幣面設計融為一體、均衡分布,這又反過來影響到2017年重啟的熊貓金銀嵌套雙金屬紀念幣,直至最近發行的北京冬奧會、吉祥文化等金銀雙金屬紀念幣。回望來路,相信中國嵌套雙金屬紀念幣的未來會有更多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