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詠梅
國家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在內蒙古等西北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建設一批生態友好、經濟優越、體現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到2030年實現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的目標。這為繼續加快發展內蒙古新能源產業帶來了新的重大機遇,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如何讓新能源的春天“風光無限”,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春天,需要我們審時度勢,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使新能源產業成為帶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內蒙古風、光資源的開發不能再走煤炭資源開發的老路,從根本上改變發電賣電的資源開發模式,推動產業鏈的延伸耦合,促進新能源開發與裝備制造、運維等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提高新能源產業競爭力,把內蒙古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新能源產業高地。

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既包括前端供應鏈環節的材料、裝備制造,如風力發電裝備的葉片、塔筒、主機、鑄件、電線電纜,光伏發電裝備的多晶硅、多晶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光伏輔材、光伏逆變器等,也包括后端運行、科技服務、會展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廢舊光伏組件、退役塔筒、廢舊電線電纜等資源的回收利用。一方面,針對目前內蒙古新能源裝備制造仍集中于葉片、塔筒、多晶硅、單晶硅等低端制造環節,生產性服務業、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發展滯后的現實情況,需要繼續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加大高端風電、光伏裝備制造企業和核心零部件企業引進力度,風電方面加快發展風電整機、電機、輪穀、齒輪箱、軸承、控制系統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光伏方面加快補齊電池組件、光伏玻璃、背板、EVA、逆變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儲能設備制造等配套產業鏈條,盡快形成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風電、光伏制造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加快發展新能源生產性服務業,針對新能源電站建設和裝備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衍生出的對研發設計、融資融信、建筑安裝、運行維護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新能源智能運維、科技服務業、會展、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一方面,要促進能源耦合,尤其是行業內不同能源形式的耦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充分發揮火電基礎性保障作用的同時,大力推動清潔電力建設,以“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為主要模式,大力建設一批“系統友好型”的綜合能源項目,進一步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帶動能源電力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我國能源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以能源耦合發展的方式,形成不同行業間能源利用形式的優勢互補,實現資源梯級利用,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推動綠氫和煤化工、冶金等行業耦合發展,加快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新能源替代,大力發展綠色制造。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本地消納能力,也有利于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在我國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新能源已經成為未來相當時期的藍海產業。從全國層面看,各省市區都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不論新能源裝備制造還是裝機規模,都將大幅度增長,如果將各省市區的裝機規模匯總起來,可能已經遠遠超過12億千瓦。從自治區各盟市看,面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紅利,目前各盟市都在搶抓機遇,圍繞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加快推動編制規劃、出臺政策和引進項目等各項工作,力求在新能源產業爆發式增長中搶得先機,在產業分工中搶占有利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全國看,不論前端的新能源裝備制造還是后端的生產性服務業都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從區內看,新能源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出現了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現象,面臨著產業分工失序、質量效益不高、利益流失嚴重等問題。既需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從國家層面優化產業布局,也需要從自治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賽道,推動有序競爭。
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不論是新能源的生產和輸出端,還是負荷消納端,都具有其他省市區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內蒙古應該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布局建設新能源基地項目的同時,引導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生產性服務業向內蒙古集中集聚,支持和引導企業將產業配套、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放到內蒙古建設。
目前各盟市都在積極推進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布局建設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但是,新能源裝備制造與電站建設有其自身特點,例如:葉片、塔筒具有體積大、質量重的特點,運輸半徑只有200-300公里,生產制造一般需要在電站附近就近布局;太陽能裝備制造中的單晶硅、多晶硅生產屬于高耗能產業,在電力充裕、電力低廉的地區布局更具有經濟性,因此,新能源全產業鏈布局需要根據不同環節產品的價值特點和運輸要求進行統籌謀劃,既要避免遍地開花,更要防止低水平重復競爭。
1.風電裝備制造方面。結合全區大規模風電基地的建設規模、地區分布、開工時序等項目進展情況,堅持分區導引、就近項目原則,按照合理的覆蓋半徑,在自治區東中西部統籌選擇布局3-4盟市、集中集聚建設低端風電制造產業集群。對于風電整機、電機、輪穀、齒輪箱、軸承、控制系統等技術含量高、單位產品價值高、就近配套要求高、運輸成本影響小的核心裝備及高端零部件制造產業,在自治區東西部各選擇一個科技創新體系較完善、制造業配套條件相對好、人力資源相對豐富的盟市,通過建設高水平的產業集群載體,全鏈條、整園區地引進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及其供應鏈企業,并扶持本地配套中小制造企業發展,以近期保障區內、遠期服務全國為目標,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風電制造產業集群。
2.光伏發電裝備制造方面。根據光伏制造產業鏈前端硅材料生產環節能源依賴性強、規模經濟要求高的產業特點,結合西部盟市光熱條件更優的資源條件,繼續發揮蒙西地區電力充裕、電價優惠、電網獨立等優勢,支持現有多晶硅、單晶硅企業適度擴大硅材料生產規模,并推動從原料加工到電池組件延伸發展。加大光伏裝配制造企業和核心零部件企業引進力度,補齊電池組件、光伏玻璃、背板、逆變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儲能設備制造等配套產業鏈條。重點推動呼和浩特、包頭創新化、高端化、全鏈條發展,建成引領全區光伏制造產業的龍頭集群。
在努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新能源作為我國未來相當長時期的藍海產業,已經成為資金追逐的新熱點,內蒙古也再次成為了投資的熱土,但已經建成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多數都以區外企業開發為主,內蒙古的收益很低。高質量發展新能源產業,必須深刻吸取煤炭資源開發的歷史教訓,創新資源開發模式,要為自治區爭取更多的利益。一是提高新能源項目的“本地成分”。盡快完善政策措施,明確新能源開發項目本地采購、本地融資、本地招標、本地運維的比例標準和要求,鼓勵新能源基地項目企業提高“本地成分”,進一步加大本地采購、本地融資、本地招標、本地運維等力度,共同帶動內蒙古新能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提高本土企業對新能源項目的參與度。加強對風、光、土地資源的統籌,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互相參股和以土地、風光資源入股等方式,支持區內企業參與新能源項目建設。三是完善地區之間通過股權分配、稅收分成等政策措施。支持盟市之間圍繞產業鏈協同共建、新能源消納加強合作,開展產業協作和配套,例如,可以發揮烏海電網結構完善、電力消納條件好、抽水蓄能調峰優勢突出等優勢,推動烏海與阿拉善、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周邊盟市開展新能源消納合作。
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等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加速迭代,離不開前瞻性、顛覆性能源技術快速興起,新能源產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能源科技創新進入持續高度活躍期,在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雙重驅動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突出短板,需要根據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加快補齊短板,推動新能源產業從資源、資本主導向技術主導轉變。
針對內蒙古能源領域科技創新的薄弱環節與關鍵環節,堅持戰略需求導向,重點圍繞煤炭勘探開采、風光高效開發、氫能安全利用、儲能經濟應用、電網智慧運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重點領域,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密切追蹤關鍵技術研發動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能源企業科研力量合作,積極開展聯合技術創新,培育一批國家級能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以項目換技術,以技術帶產業,通過“人才飛地”“飛地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大力引進海內外能源領域高層次人才,著力解決制約自治區現代能源經濟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打造“研發在北上廣、轉化在內蒙古”的創新驅動試驗田。
聚焦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突出短板,緊扣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產業發展技術創新路線圖的動態調整,緊密結合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力爭在煤電“三改聯動”、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氫、先進大規模儲能、碳捕捉封存與利用、智慧電力調度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技術突破,破解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兩張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