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斐,張立志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在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中,城市綠地系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綠地系統具有自然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公園綠地的發展經歷了景觀化、生態化、人文化、社會化4個發展階段。國內外學者也對公園綠地功能評價進行了研究,公園綠地可達性分析是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評價內容。本文從公園綠地的視角研究了城市綠地系統的可達性,分析了綠地系統得社會服務功能,對未來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城市空間的可達性描述了通過特定的交通網絡從起始地點到達目的區位的難易程度,也是影響綠地空間服務功能的重要因素[1]。可達性通常可以用出行時耗、出行距離和出行費用等指標來衡量[2]。綜上,可達性影響表現在公園內外兩個層面,微觀層面表現在遺址公園內部區域的可達性,宏觀層面則表現在遺址公園外部的交通可達性。綜上,本研究通過華清宮游客空間分布以及遺址公園交通設施可達性兩個方面對西安遺址公園的空間可達性進行了研究。
微信宜出行數據是一種覆蓋面比較廣且空間分辨率較高(粒度精細到個人)的體現人群活動的數據[3]。宜出行數據以GPS定位,以25m為采樣精度,以1min為采樣頻率,采集區域內相對人口數。根據宜出行采集數據能夠判斷空間人流及擁擠情況,能夠體現城市活動聚集和流動情況。
以華清宮中心點坐標抓取景區1000m×1000m范圍內微信宜出行實時數據,數據獲取時間為2022年1月1日10☆30和16☆30。
通過GIS平臺,將得到的數據通過“核密度分析”處理得到游客空間分布狀況,結合高德POI華清宮內景點數據,得到華清宮景區游人空間分布。
核密度分析是空間分析常用的密度分析工具,用于計算每個柵格單元周圍點要素的密度,可以表達游客分布的集聚程度。以輸入點為圓心,以設置的搜索距離為半徑,形成一個平滑曲面,輸入點所在位置的表面值最高,隨著與點的距離增大,其表面值逐漸減少,至搜索半徑處為0。每個柵格單元的密度值為疊加在其上的所有表面值之和,代表該單元點的核密度值。

其中:i=1,2,…,n——輸入的點;popi——某一點的游客數量;disti——點i和中心點的距離;radius——設置的搜索半徑。
華清宮游客空間分布不均,游客游憩機會不平等。華清宮驪山下游客多集中于北部核心景區,景區南部游客稀少。核心景區御湯遺址區的海棠湯(貴妃池)、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太子湯等遺址景點約3%的面積承載了近90%游客量,旅游壓力極大。一方面,從交通設施來看,驪山上景區和山下只有一條聯系道路和一條連接驪山上下的索道,道路數量少,且距離遠,游客上下山極為不便;另一方面,從規劃的游覽路線來看,游客游覽路線布局不合理,由此造成驪山上可達性較差。再加上驪山上遺產資源吸引力較弱,導致整體公園的游憩范圍局限在核心景區,核心區游憩空間不足。
華清宮節假日游客量遠超日最大承載量。每當節假日來臨時,驪山下過量的游客量勢必會對遺址空間和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景區最大承載量是在景區日開放時間內,在保障景區內每個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資源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區能夠容納的最大旅游者數量。根據由國家旅游局于2015年7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制定發布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最大承載量統計表”,華清宮最大日承載量為9.2萬人次,最大瞬時承載能力為3.8萬人次。而在2019年春節期間,華清宮日游客量達到了16.81萬人次,同比下降8.21%;2019年“五一”期間,華清宮日游客量超過了14.71萬人次,同比增長75.39%。由此,無法疏散過量的游客,游客絕大部分集中于驪山下核心景區,給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資源安全性帶來巨大的挑戰。
基于地圖服務的出行時間數據,是百度、高德、騰訊等互聯網運營商基于真實交通設施條件、車輛導航、道路交通路況、公共交通運營等多源數據綜合計算的含步行的全出行鏈出行時間結果數值,并在互聯網企業市場競爭的快速迭代中不斷得到優化,在實踐中被公眾廣泛接受。
研究數據通過互聯網地圖“路線規劃”服務獲取交通時距數據(本文使用地圖服務商高德地圖API接口獲取“路線規劃”起訖點數據),采集時間為2019年12月25日14☆00,采集得到的數據內容包含出租車、自駕、公共交通(包含公交車和地鐵)三種交通方式的出行時間、出行距離以及票價。
西安地鐵線路和公交線路及公交站點來自高德POI,采集時間為2019年12月12日,清理、篩選后的可視化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遺址公園周邊公交線路
以等時圈為中心點,通過GIS平臺分析遺址公園的幾何重心,將遺址公園的幾何重心作為出發點,選取一個等時圈采樣點。以中心點為中心,以蓮湖區、新城區、碑林區、雁塔區、未央區、灞橋區、長安區、高陵區和臨潼區為研究范圍,劃分研究區為1000m×1000m的點網矩陣。將轉為地理坐標系的起訖點矩陣,借助高德地圖API中路線規劃功能,分別獲取中心點到達采樣點在平峰時段的時耗。制作等時圈圖。分別在不同交通方式下,利用GIS平臺上將采樣點做差值分析,以10min、30min、1h、1.5h、3h和3h以上為節點,可以生成等時圈圖。
核心區和邊緣區遺址公園交通可達性差異顯著,位于城市邊緣區的遺址公園、交通設施不完善,可達性較差。
研究發現,公交線路和地鐵線路覆蓋的地方極化現象明顯高于未覆蓋地區。由于南北方向的地鐵1號線、大明宮遺址公園和大唐芙蓉園南北方向可達性明顯優于東西方向;位于城市邊緣區的陽陵遺址公園和華清宮周邊地鐵設施尚未覆蓋,可達性整體弱于位于核心區的大明宮遺址公園和大唐芙蓉園。由于地鐵設施的缺乏,出行嚴重依賴于公交車方式,公交車在數量和線路方面配置不足,到達陽陵遺址公園采用公交車出行時間基本都在1h以上。此外,可見軌道交通對城市范圍的拓展十分明顯。從出租車和自駕出行等時圈來看,等時圈拓展方向和城市道路方向有很高的相關性,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和華清宮道路條件良好,可達性較高;陽陵地處西安市高陵區、未央區和咸陽市渭城區的城市接壤地帶,渭河北岸,西距咸陽市區23km,南距西安市區10km,周邊有省道S105、延西高速,道路條件不便,可達性較差[4]。總之,邊緣區遺址公園發展較為滯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公交線路少,公交網絡稀疏,到達公園公交出行不便,公園可達性較差。
從上述研究來看,西安遺址公園現在存在的空間布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游客空間分布不均,游憩空間不足。②旅游交通設施不足,公園可達性較差。由此,研究從交通優化和設施完善兩方面提出設施建議。
對遺址公園交通網絡優化主要分為中心、發展區平衡出行方式和空間調適規劃措施和邊緣區低密度交通網絡結構補充和拓展。
3.1.1 中心、發展區平衡出行方式和空間調適
平衡游憩交通出行方式可以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對于遺址公園的不同游憩客源和不同游憩客體,使用非機動交通方式到達遺址公園可以明顯改善公園可達性。對于遠距離游客可采用“火車—地鐵—公交”的出行方式,既避免了公園周邊交通擁堵,也踐行了低碳出行的生活目標。對于公園周邊游客,可采取騎行、步行、跑步的出行方式,順應了全面健身的倡導。空間調適是對“機動交通趨零化”和“全民健身運動”的空間適應。倡導“機動交通趨零化”并非機動車為“零”,而是在于機動交通與非機動交通體系的“平衡”,需要對遺址公園內部原有交通空間進行調適應對。
3.1.2 邊緣區低密度交通網絡結構補充和拓展
通過上述分析判定邊緣區遺址公園,需要對其周邊交通網絡進行拓展和補充完善,達到改善游憩交通,增強遺址公園可達性,提升遺址公園的游憩功能的作用,最終提高人們的游憩機會。具體策略如在密度較高的道路網和邊緣區遺址公園之間補充主要交通性道路;在主要道路間補充次級生活性道路,并按照國家標準配套相應的道路交通設施,使邊緣區遺址公園與中心區聯系成網。
公共服務設施是為游人提供安全、便利、參與體驗的景區設施。為了體現遺址公園的文化教育功能,遺址公園包含有大量的文物與遺跡展示設施、標識解說設施等。完善遺址公園的陳展設施對提高遺址公園的游憩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對于遺址公園內的展示設施的規劃,主要包括解說系統、導覽系統和展示場館三個方面,即注重“信息可讀性”理念,提升公園解說系統、突出“環境協調性”理念,提升標識導覽系統和發揚“以人為本”理念,更新和改造展示設施。
3.2.1 注重“信息可讀性”理念,提升公園解說系統
當前遺址公園主要依托大遺址資源,大遺址主要特點就是占地面積大、遺址信息古老殘缺不全,如果沒有合理的解說系統引導,游客對文化遺跡很難有深入理解,教育功能發揮也就有限。為了提升遺址公園教育功能,提升公園標識解說系統成為必要。完善景點解說系統,其內容宜包括圖片和文字。向游客形象的展示景點的意境,完整的傳遞遺址的歷史文化信息。內容可包含御筆提名、場所功能、景觀意境、歷史事件等方面。
3.2.2 突出“環境協調性”理念,提升標識導覽系統
標識設施的主要作用是讓游客在游憩中了解遺址文化價值,以滿足游客求知、游覽等安全心理,同時發揮公園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提升公園標識導覽系統的過程中,要注意國際化、規范化、系統化原則,國際化是在旅游標識系統的設計、規劃過程中注重滿足國際游客的一系列需求,如多國語言文字解說,多語言語音翻譯、表達流暢、簡潔和通俗易懂等。在標識牌的設計上,多注重設計的形式、材質、色調等與遺址文化環境和特色相協調。
3.2.3 發揚“以人為本”理念,更新和改造展示設施
提升策略應當把“以人為本”作為首要原則。即以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注重提升游客的體驗質量,創造宜人的游憩環境。而陳展設施是遺址公園最重要的一類設施系統。為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對現有展覽場館進行改造和更新,在各景區適當位置增設展覽場館并豐富展示方式。如日本平城宮遺址公園從復原展示、服務設施配置、資料館的陳列布置方式,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平城宮導覽設施簡潔明了,為游人提供的座椅、飲水設施隨處可見,廁所設施干凈整潔并功能齊全,展廳內為盲人設有專用盲人設施,還配有多國語音講解。
綜上所述,針對游憩功能滯后型,應從交通和設施完善的角度進行優化,即公園空間可達性、交通網絡彌補和各類設施協調理念,以提升游客的游憩機會,從而加強遺址公園的游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