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寬
(浙江省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研究發現內河船舶船體建造工藝技術復雜,工序繁多,涉及諸多的建造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建造質量問題,均會影響內河船舶船體整體使用效果。有研究指出,加強對內河船舶船體建造檢驗節點的控制,可保證檢驗工作順利開展,進而及時發現建造問題,并實施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管控。因此,加強內河船舶船體檢驗顯得尤為重要。
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量大,要求相關檢驗人員具備豐富的檢驗經驗,掌握專業的檢驗技巧和方法,進而科學把控檢驗重點和檢驗難點。分析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開展現狀發現,專業的檢驗人員資源匱乏,加之檢驗工作任務重,增加了檢驗人員身心負擔,無法保證內河船舶船體檢驗效果。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現有的內河船舶船體檢驗人員約為10000人,處于分散分布狀態,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眾所周知,我國的船檢工作者須持證上崗的,只有通過了全國注冊驗船師考試合格后,取得相應的檢驗資格證書后才能從事相應的船舶檢驗工作,注冊驗船師制度提高了檢驗船舶工作的門檻,基于此,相關單位或機構要優化舶船檢驗人才選拔渠道,積極鼓勵有相關專業知識或相關資歷人員涌躍參加注冊驗船師的考試,不斷壯大驗船師隊伍,不斷的向船檢隊伍中注入新鮮血液,才能做好船檢工作。
受多種因素影響,內河船舶船體現有檢驗人員自身的業務水平、職業素養存在個體差異,部分檢驗人員檢驗理論不扎實,檢驗操作經驗少,在實際開展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期間,往往憑借個人主觀經驗評估和判斷,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無形中埋下了安全隱患,增加了船舶航行風險;亟需培養一批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養較高的內河船舶船體檢驗人才。為此,相關單位和機構應多多組織檢驗人員學習舶船檢驗理論知識及相關的規范規則,并開展檢驗演練工作,幫助檢驗人員積累檢驗經壯大驗,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在專業化培訓期間,應邀請理論知識扎實,實際檢驗經驗豐富的專家授課,能使學員們了解舶船船體檢驗工作的相關重要節點,控制要點和船體建造檢驗重點項目,不斷豐富檢驗人員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檢驗人員實船檢驗的工作能力,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留隱患。圖1為檢驗人員現場培訓。
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十分嚴謹,任何差錯均會影響船舶運營效果;要求相關檢驗人員嚴格按照檢驗規范及標準開展檢驗工作,但檢驗規范內容要求高,加之有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更新,對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開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造成檢驗工作與實際不符的情況[1]。為此,需要加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合理調整相應的檢驗規范內容,為舶船船體檢驗工作開展提供支撐。
要想提高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效率和工作開展質量,做好船舶開工前的檢查工作至關重要。船舶建造質量的好壞不是船檢人員檢驗出來的,而是船廠的工人建造出來的。通過檢查,依據船廠提供的有關資料信息審核建造單位資質,及相關的證明文件,確保船舶建造單位滿足內河船舶建造要求。我們應了解目前船廠的生產能力,設備的配備是否能滿足生產能力的需要,主要是船臺數量及大小、吊機的起吊重量及數量,相應加工能力的鋼材剪切機、折邊機以及相應數量和種類的電焊機;船廠的職能部門設置是否合理或到位,審核有無船舶船體建造質量控制規范,工廠技術人員的配備是否滿足生產能力的需求,持證焊工種類及數量是否滿足生產能力的要求。此外,內河船舶船體檢驗人員要重點審核建造單位在船舶建造期間使用的工藝,分析工藝技術適用性,確保達到有關部門規定的要求[2]。如果船廠自身存在能力不足之處,是否與第三方簽訂外包合同,以確保生產能力及技術力量來滿足生產的需要等。
被指派參與建造檢驗的驗船人員首先要熟悉已經審核批準的設計圖紙,通過開工前會議會同船舶設計單位、船舶所有人、船舶建造廠共同了解船舶所有人的真實意圖,對現有設計圖紙存有異義的及時提出修改意見;依據造船廠提供的資料進行探討,確保修改意見進行可行性分析,確保符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檢驗標準;如果船舶所有人修改意見由于當地船舶航行水域地理環境與水紋環境限制不能滿足國家相關規范要求又必須建建造該船舶時,應采取相應措施,共同協商,必要時應會同船舶所有人當地的船檢與海事部門共同商討,達成共識,合理合規地解決問題,形成共贏。
在上述條件均滿足的情況下可開展船舶船體建造。開展檢驗工作過程中,指派相應內河船舶船體檢驗人員數量,人員結構等,確保優化配置檢驗人員,更好滿足檢驗工作的開展要求,最大程度上提升內河船舶船體檢驗工作水平。
船體結構骨架裝配質量直接關乎到內河船舶船體總體建造質量,因此,在本環節檢驗工作中,首先檢驗人員應了解船廠技術部門是否按照批準圖紙進行放樣并制作樣板,再由下料車間按樣板下料,下料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船體裝配精度,也關乎船體焊接的質量;同時也應查驗船廠有關造船原材料是否達到設計圖紙的要求以及應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確保準確無誤。現場檢驗人員應逐一對照設計圖紙復核所有船體相關板材厚度、寬度及鋪設順序是否與設計圖紙相符,船體結構構件的形式、規格、尺寸以及連接形式是否與設計圖紙相符,構件的裝配間距是否滿足規范的精度要求,板與板拼縫的間隙是否達到造船工藝的要求,縱骨架與橫骨架之間裝配精度是否達到造船工藝的精度要求,拼縫過大過小,縱骨與橫骨高低偏差過大等都會造成焊接質量的下降,從而影響船舶總體的質量;最終確認船體骨架裝配無誤后,開展下一環節的檢驗工作[3]。另現場檢驗的時候要特別關注設計圖紙中規范明確需要局部加強的部分,這些部分不是很多(如縱艙壁在首尾處的過渡,貨艙大開口角隅處的加強等),卻影響著整個船體的結構強度,如不加重視,會對船舶的安全航行與作業安全有留隱患。為此,現場檢驗人員應就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出并提出整改要求,消除質量不合格項,使船舶的建造質量得到強有力的保障。圖2為工作人員開展檢驗工作。

圖2 工作人員開展檢驗工作
在船舶外板刨縫檢驗環節,檢驗人員重點考慮了鋼板可承受負荷與船舶外板刨縫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而在檢驗中,重點把控船舶板縫縫口高低間距,并做好數據記錄,便于可行性分析,計算縫口高低差在船舶板厚度中的占比,當占比超過30%,需要告知造船廠及時修改,將船舶板縫縫口高低間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檢人員檢查刨縫前,預先檢查了骨架、底板及甲板等部位連接縫情況,檢驗焊口質量。重點檢查刨縫的深度與角度,刨縫的形狀是否平順與光滑,查看刨縫中有無雜物等,若有應及時清理干凈;此外,檢驗人員仔細觀察刨縫口是否出現潮濕問題,保證刨縫口干燥,避免造成腐蝕或生銹情況,進而為焊接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最大程度上提升焊接質量。在焊接質量檢驗中,檢驗人員充分依據《鋼質內河船舶建造規范》及相關的規定檢查內河船舶船體內河船舶船體結構焊縫情況,檢查集中應力區域有無焊縫存在,盡可能在結構剖面區域進行合理的過渡,避免發生焊縫集中現象。重點檢查船體結構中平行焊縫之間的距離,若平行間距校友80mm,需要進行修改,查看船體結構中有無尖角相交情況;測量對接的焊縫與角焊縫之間的間距,間距若小于30mm,需要及時修改。另外,檢驗人員詳細觀察和檢查了甲板及外板端的接縫情況,確認規劃位置是否準確;計算接縫距離是否符合標準距離規定,確保與毗列板和舷側外板之間的距離適中。
研究發現,內河船舶船體使用的建造材料質量,直接影響到船舶整體的建造質量,并且焊接工藝及結構裝配質量,均會影響船舶后期使用效果。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船舶船體焊接檢驗工作,嚴格把控焊接品質。檢驗人員在具體開展焊接檢驗工作過程中,應重點檢驗造船廠建造船舶船體的原材料,查驗進貨單和質保單,如存異義,應對材料進行抽檢,并進行金相分析,檢測鋼材的主要化學成份是否與質保單一致,且達到計圖紙所注明的鋼材要求,滿足要求則通過,否則,應更換原材料,采用設計要求的板材。嚴格核實和把控原材料質量,基于源頭上控制內河船舶船體整體建造質量。檢查焊接技術人員是否持證上崗,是否嚴格按照施工管理規定和施工工藝流程開展焊接作業,并加強監督和指導,規范焊接技術人員行為。此外,近距離觀察和檢查船舶船體焊縫外觀是否出現的焊接質量缺陷,存在異常情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該刨的刨,該補的補,并提交進一步的檢驗申請,加強對造船廠焊接質量的進一步檢查,保證檢驗結果準確。與此同時,為了了解焊縫內部的焊接質量,應使用相關技術進行焊探傷檢驗,嚴格按規范要求確定新建船舶無損探傷的數量及位置,借助探傷X光片或超聲波精準定位探傷對船舶船體焊縫的內部質量有一個全面的掌握,通過探傷,若發現焊縫內部存在焊接質量問題,如夾渣、未焊透或裂縫等缺陷,則應按規范要求進行刨縫,重新施焊,探傷,只到缺陷消除,焊縫質量合格。圖3為焊接施工。

圖3 焊接施工
完成上述檢驗工作后,進入到船舶船體密性檢驗環節,預先將臨時的開口封堵好,相關人員進行密構安裝,為密性試驗的開展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檢驗人員在具體檢驗船體密性過程中,依據相應的密性檢驗標準,規范檢驗行為,重點檢查和監測漏水點,尤其是焊接縫位置,做好壓水試驗等試驗,確認焊縫質量同時,保證船體密性達標。針對出現的漏水點進一步開展高效的監測工作,并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漏水問題。
船舶下水前檢驗是船舶在船臺施工檢驗的最后一道工序,此環節檢驗中,檢驗人員應再次檢查船體的主結構完整,焊接質量合格,確無滲漏現象;舵系、軸系、螺旋槳安裝完工且滿足設計要求;核對載重線及水尺標志堪劃準確無誤;關閉所有開口,確保船舶下水后不會發生進水現象。
綜上所述,新經濟時代的到來,驅動了我國內河船舶業發展,海上運輸貿易往來也更加密切,帶動了航洋經濟發展。為保證內河船舶健康、穩定運營,必須保證內河船舶船體的建造質量,在建造船舶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規范和建造標準開展,加強船舶船體檢驗,保證檢驗工作開展的全面性,切實提升內河船舶航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