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博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00)
國家層面提出了“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要求,重慶市也提出“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打通東南西北四向通道,促進鐵公水空四式聯運,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4種要素聚散,努力在西部內陸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目標。重慶北站是重慶市東向西向“四網融合”綜合交通樞紐,是推進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戰略支撐,是立足西部、聯動東部、鏈接南亞的重要門戶樞紐。重慶北站片區既是交通樞紐意義的出發地和目的地,也是國際交往的出發地和目的地。重慶北站是重慶市七大門戶客運樞紐之一,圍繞重慶北站發展起來的城市區域已成為重要的城市功能區,但是城市發展現狀已不能適應新的城市發展要求。2019年,以重慶市北站南站房改造為契機,為重慶北站鐵路樞紐城市提升提出規劃策略,以期對現狀鐵路樞紐綜合開發區的優化提升研究有參考借鑒意義[1-2]。
重慶北站現已有渝懷鐵路、渝利鐵路、渝萬城際、蘭渝鐵路、遂渝鐵路等鐵路線路接入,共3場14臺29線,后期還規劃引入成渝中線高鐵、渝漢高鐵等鐵路線路。重慶北站包含南廣場和北廣場兩部分,南廣場于2003年動工,2006年9月投入運營;北廣場于2012年6月開工建設,2015年1月投入運營。2019年7月,南廣場封閉改造。重慶北站共接入4條軌道線路,分別為軌道3號線、4號線、10號線和環線,設置有重慶北站南廣場站、重慶北站北廣場站兩個軌道站點。由于南、北站場分期建設投用,在南、北廣場兩側均布置有汽車站和公交樞紐站。重慶北站周邊均為建成區,綜合開發區研究范圍約6.3km2,可分為南廣場、北廣場和天宮殿公園3個片區。
2.2.1 綜合交通樞紐方面
(1)樞紐功能布局不合理,部分設施規模不足、利用率低,具體如下:①配套的汽車站、公交樞紐站功能重復、組織復雜。在南、北廣場不連通的背景下,南、北廣場分別平面分散布局汽車站、公交樞紐站,隨著重慶北站南站房改造完成,南、北廣場連通后,將面臨功能重復,交通組織復雜,用地和空間不集約等問題。②停車設施不夠。南廣場地面及地下停車場僅設置156個停車位,難以滿足臨時停車需求。③北廣場汽車站利用率低。受功能重復影響,北廣場汽車站客流量較小,部分設施(如負一層售票大廳和候車大廳)處于空置狀態。圖1為重慶北站軌道交通現狀。

圖1 重慶北站軌道交通現狀
(2)部分旅客換乘不便捷,人性化設計不足,智能化水平低,具體如下:①南北站房客流轉換困難。南北站房內部不連通,且各自發車班次不同,曾導致大量出行群眾延誤,網上輿論負面消息和群眾信訪投訴多。②旅客換乘不方便,步行距離遠。南廣場軌道客流不能直接從地下進入鐵路站房,需上行至地面后進站,南廣場汽車站與南站房步行換乘距離超過500m,且途經人行天橋或地道。③人性化設計不足。部分人行過街天橋或地道未設置電扶梯等無障礙設施,標識導視系統識別性較差,信息不夠連續。④智慧交通系統應用不足。北廣場缺少智慧停車系統對車輛的管控及有效引導,導致落客區交通秩序混亂、停車場(庫)利用冷熱不均。
(3)軌道交通、步行交通對站城融合支撐不足,具體如下:①軌道交通未充分發揮對城市服務作用。現狀重慶北站軌道站點出入口主要位于站前廣場區域,與周邊城市區域缺少直接聯系。②站城之間缺乏整體步行系統規劃與整合。城市公共空間軸線、節點、公共建筑等功能空間之間的步行空間連通性、便捷性較差。
2.2.2 城市功能方面
(1)北站重要的戰略定位及優質交通資源配置與周邊布局的功能不匹配,國際化功能體系還未系統化建立,區域服務、文化交往、商務商貿、金融服務等功能的能級不足,對區域、城市、片區的輻射帶動影響不足。
(2)以重慶北站為核心的圈層布局結構已顯現,但站城功能分離,融合不足。
(3)重慶北站周圍500m范圍的現狀商務樓宇有一定的空置率,并且產業類型與高鐵經濟關聯度不大。
(4)現狀商業設施規模較小、布局零散、品質不高,未形成片區商業聚集區。
(5)部分規劃公共服務設施還未實施,建設時序協同性有待加強。圖2為重慶北站片區城市現狀功能。

圖2 重慶北站片區城市現狀功能
堅持“站城一體化”,深化TOD發展模式,統籌綜合交通一體化、城市功能一體化,切實推動重慶北站區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3-4]。
3.1.1 優化整合樞紐配套設施,形成換乘交通極核
(1)取消南廣場汽車站,提升北廣場汽車站功能與規模。綜合考慮換乘距離、與快速通道便捷性,周邊用地可拓展性等因素,取消南廣場汽車站,整合至北廣場汽車站,并適當拓展規模,統籌滿足紅旗河溝汽車站線路搬遷需求。
(2)提升北廣場公交樞紐站功能與規模,弱化南廣場公交樞紐站,形成“北主南輔”公交樞紐格局。整合南、北廣場公交樞紐站,適當擴展北廣場公交樞紐站規模,具備公交上下客、停車、蓄車等多項功能,主要服務鐵路客流,取消原南廣場公交樞紐站,結合南站房改造和站城一體化開發,在南站房進出站最便捷位置設置地下公交首末站,作為補充。汽車站和公交樞紐站往北側集聚后,也有利于形成交通極核,引導鐵路換乘客流在北側集中,提高旅客出站辨識度,實現不同方式客流在交通極核內高效換乘,減小對城市功能的干擾。
(3)增加南廣場停車設施規模。結合南站房及配套綜合交通樞紐改造,在南廣場地下空間增加社會車輛停車設施以及網約車、共享汽車停車場。
3.1.2 樞紐一體化改造,提高旅客換乘便捷性
(1)結合南站房改造,連通南北站房。
(2)增設地下換乘通道,實現南廣場軌道客流地下直接進站。
(3)完善人性化設施。增設電扶梯等無障礙設施;優化步行系統標識導視系統,提高識別性、信息連續性。
(4)提高智能化水平。強化智能交通系統應用,引導車輛出行,加強交通管理,均衡樞紐交通,提高運行效率。
3.1.3 優化軌道交通、步行交通與周邊城市區域銜接,促進站城融合發展
(1)延伸軌道至城市服務。將軌道出入口延伸至周邊地塊,拓展軌道站點服務范圍。
(2)構建多維步行網絡。系統梳理和改造南、北廣場與周邊區域聯系的人行天橋和地道,強化站城步行銜接,形成多維步行網絡,同時構建串聯天宮殿公園與南、北廣場片區步行系統,激活片區游憩功能,提供舒適宜人的步行空間環境。
在實現綜合交通“一體便捷”的基礎上,優化北站片區城市功能。結合重慶北站片區用地開發態勢,從規劃新建、功能更新和城市提升三個方面統籌協調樞紐功能、外向功能和城市功能,圍繞北站圈層式優化功能,形成站城一體協調互動的空間格局。
3.2.1 充分利用規劃新建商業商務用地,補充區域功能
利用未供應的16.3hm2商業商務用地,規劃新建與城市門戶定位相匹配的功能體系,集聚高鐵偏好型產業,布局國際金融、區域服務、商務商貿等功能,提倡共享辦公的方式,充分發揮北站開放門戶作用,帶動周邊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形成重慶北站及周邊區域站城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格局。
3.2.2 在交通功能重構基礎上謀劃站城一體化功能更新與改造
北廣場片區對外聯系便捷,交通通行能力更強,適宜集中布局汽車站、公交車站等配套交通功能,通過一體化改造,形成交通極核,引導鐵路客流快速高效集散;南廣場片區利用交通設施整合搬遷后騰挪出的用地以及現有的站前廣場、站前綠地等用地,約17hm2,一體化謀劃片區功能更新與改造,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和地面低效空間,完善交通功能,增補部分國際交往、文化展覽以及高鐵經濟相關功能,為城市配置高品質的集中商業功能和舒適的休閑功能,打造站城一體化區域核心區,形成高品質城市會客廳。同時統籌考慮地下綜合開發利用,應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高度,新建、改建建構筑物不得遮擋南站房。
3.2.3 結合功能布局,提升北站片區整體城市品質
建立多維立體化景觀綠化體系,美化重要公共界面建筑立面,加強開敞空間節點的功能性、藝術性和參與性,精細化配置綠化景觀、休憩活動設施、環境藝術設施等,尤其注重遮雨、避暑設施的設置,結合公共建筑空間,形成全天友好的公共交往場所。
(1)近期重點結合南站房改造,提升換乘便捷性。結合南站房及配套綜合交通樞紐改造,在南廣場地下空間增加社會車輛停車設施以及網約車、共享汽車停車場。強化智能交通系統應用,引導車輛出行,加強交通管理,均衡樞紐交通,提高運行效率。結合南站房改造,增設地下換乘通道,實現南廣場軌道客流直接進站。將軌道出入口延伸至周邊地塊,拓展軌道站點服務范圍。加強人行道、車行道占道停車等城市管理。加快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進度,協同片區整體建設時序。
(2)中期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實施導向,重點推進南北廣場交通設施功能重構,騰挪部分土地資源,結合未供應土地,補齊區域功能、加強城市功能,推進有條件的用地按照優化提升策略開展站城一體化設計,推動北站片區城市更新與功能提升、優化提升城市門戶區域的城市景觀風貌等方面的規劃研究與實施工作。圖3為重慶北站片區城市功能提升。

圖3 重慶北站片區城市功能提升
(3)遠期充分整合片區用地、功能、交通、景觀,打造功能復合、便捷換乘、環境友好、立體多維的站城一體化區域,讓重慶北站片區從“依站建成”發展為“有城無站”。例如引入建筑技術創新,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通過重慶北站整體上蓋連通南北站前廣場,釋放更多的土地資源,植入更多的城市功能,營造更好的景觀環境,真正形成彰顯城市形象的市民共享城市會客廳,站產城景文全面融合,實現片區價值的復合化、最大化。
本文以重慶北站為例,提出了以站城一體化發展為目標,以功能更新和城市提升為手段的區域更新策略,著重從綜合交通一體化、城市功能一體化方面提出優化提升策略,以期促進站城融合發展,激發片區社會經濟活力,重構站城功能,提升片區的城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