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上期封面
(2022年 第28期)
上周為了做城市新運動報道,我去飛盤、腰旗橄欖球的社群現場。親身體驗了一回后,刷新了不少認知。
我去的兩個運動場之前都不陌生,其中一個去打過球。但這次去,簡直煥然一新。不是場所設備更新翻修,而是人們玩的飛盤或者腰旗橄欖球,這些運動第一時間就讓人眼前一亮。
從人員構成來看,男女差不多各占一半。因為飛盤禁止身體接觸,男女同場競技成為可能。女生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妝容精致,衣著也是五顏六色。參與的人很多,比常規的籃球或者足球都要多。無論是教練教學,還是后續的新手比賽,其間各種歡聲笑語。經常打籃球的人明白,路人打球時沒那么多交流,大部分時間只能聽到籃球鞋摩擦地板的聲音。另外,無論是飛盤還是腰旗橄欖球,運動本身很新穎。很多人沒看過,肯定好奇,所以場外一直有圍觀群眾。很多人問:這到底在玩什么?
不過,就像互聯網時代任何新生的現象級事物都要經歷誤解,飛盤在迅速走紅之余,也招致不少“標簽化”的污名。比如“飛盤媛”“狗狗才會玩的運動”“和足球搶奪場地”。在我看來,飛盤成為如今男女性別對立話題在互聯網上一個最新的發泄口。很多人表面上是在嘲諷飛盤,實則煽動性別對立。至于飛盤究竟是不是像網上傳的那般不堪,其實你只要親身體驗一次就會有答案。不如包容一點,就算化好妝來運動,那至少勝過不運動。從全民運動的角度看,飛盤也作出了貢獻。
該買的人不會因為這件事兒不買,其他人再維護傳統文化,那些人還是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還要說其他人可笑。
這種亂七八糟的吃播屢禁不止。
短時間內無法指望游客素質提高,只能通過各種法律的、經濟的手段來遏制亂扔垃圾、破壞環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