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排水曬田。對曬田質量不好或田間水層較深的田塊,要及時開溝排水,及早脫水曬田。對群體明顯偏大、葉色褪淡不明顯的田塊,要持續重度曬田。對前期曬田有一定效果的田塊,可實行間歇灌溉,直至抽穗揚花期建立淺水層。
(二)科學施用穗粒肥。對群體偏大、葉色濃綠的田塊,不施、少施或延期施用氮肥,或施鉀不施氮。對群體適宜的田塊,可在葉齡余數為0~1 葉時施用穗肥。除過旺田塊外,在水稻齊穗期畝施用尿素1~2 公斤,提高水稻結實率和千粒重。對生長過旺的田塊,可畝用磷酸二氫鉀1 公斤,兌水50 公斤噴施葉面,增強稻株抗倒性,促進安全成熟。如氣候持續偏低,山區和高海拔稻田要適當施用粒肥,應對孕穗和抽穗揚花期可能發生的低溫危害。

(三)加強監測防病蟲。氣溫升高、空氣濕度增大,有利于病蟲害發生。要加強田間巡查,重點開展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螟蟲、飛虱、粘蟲等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選擇綠色高效的對路藥劑,及時用藥做好病蟲防控。對多種病蟲并發的田塊,應確定主治對象,科學搭配藥劑或者選擇復配型藥劑進行防治。依托病蟲防治專業隊或專業合作社,大力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提高防治效率。
(四)高效蓄留再生稻。四川東南部和重慶沿江平壩、淺丘河谷區,以及云南南部等再生稻種植區域要重點抓好幾個關鍵環節,為再生季打好基礎。防好病蟲害,頭季稻孕穗期做好紋枯病防治,再生季重點做好紋枯病、三代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病蟲防治。施好粒芽肥,頭季稻齊穗后3~5 天,畝施尿素10~15 公斤,增加頭季稻谷粒重、提高再生芽成活率。收好頭季稻,當稻株上10%左右的持久休眠芽露出葉鞘時,收割頭季稻,促進休眠芽早發快發。做好高留樁,頭季稻收割時保留稻樁40 厘米,機收時收割機行走方向與栽插行向一致,減少對稻樁的碾壓。施好發苗肥,頭季稻收割后,結合扶稻樁和除草,畝施尿素5 公斤。如遇高溫,可用田水潑稻樁,保持稻樁濕度,促進發苗。
(一)加強水層管理。分蘗期水層管理要以淺為主,一般保持5 厘米左右淺水層,提高地溫,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分蘗發生;低洼和排水不良地塊以淺濕交替管理為主,防止長期積水。在高溫干旱、大風天、地勢高、水質差、施肥期等特殊情況下要多灌水。達到要求莖蘗數后適當曬田。孕穗期以間歇灌溉為主,使土壤與空氣直接接觸,增加表層根系獲氧量,提高根系活力,增加養分供應,達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的作用。在確保機械收獲作業前提下,盡量延遲斷水時間,一般在抽穗后35 天后停止灌溉。
(二)科學合理施肥。合理施好分蘗肥,做到氮、磷、鉀平衡配施,確保水稻在有效分蘗期內達到足夠莖蘗數。插秧晚、長勢差、莖數不足的田塊,要在6 月底前施最后一次分蘗肥。注重施用穗肥,尤其是有效穗數不足的地塊,要根據水稻生長發育進程,在孕穗期施入尿素3 公斤左右、硫酸鉀4~5 公斤。當抽穗后葉色較孕穗期淡時要追施粒肥,確保上三葉的
葉色漸深,一般畝施用尿素2 公斤、硫酸銨5 公斤。
(三)加強病蟲防治。加強病蟲監測預警,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加調查頻次,及時掌握病蟲發生情況。強化水稻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飛虱等重點病蟲害防控,大力推行規?;瘜I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用量,有效減輕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確保水稻穩產增產。
(四)防低溫促早熟。堅持防低溫、促早熟、奪高產。特別是東北北部和東部寒地稻作區,障礙型冷害發生頻率高,應引起足夠重視。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做好準備,通過水肥調節使水稻生殖生長敏感期盡可能避開低溫,如在花粉完成期遇17℃以下低溫,灌深水護苗,減少空殼率。在齊穗、灌漿期可選用磷酸二氫鉀和尿素,適當添加硼肥混合噴施,或同時噴施促早熟調節劑,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