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貴清
習近平總書記指岀,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質保證。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 的人口,從當年4 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 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我國糧食每年總消費量已超過7 億噸,而全球谷物年貿易量僅4 億噸左右,糧食消費量遠超過世界糧食貿易量。尤其是在當前,俄烏沖突不僅給正在從新冠肺炎疫情中艱難復蘇的世界經濟投下巨大陰影,也為全球糧食安全拉響了警報。
如何保證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已經成為繼“誰來養活中國”之后的另一個新時代之問。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這為我們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指明了方向。
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達到786.75 億公斤,實現“十八連豐”,連續12 年居全國首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黑龍江省以典型黑土為主的耕地生產潛力最大、產能最穩。今年,按照國家“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決策部署,黑龍江省要調增大豆種植面積1000 萬畝,種植面積將達到6850 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勢必會減少高產作物玉米或水稻種植面積。按照2020 年黑龍江省水稻、玉米和大豆畝產分別為498.5 公斤、443.5 公斤和127 公斤計算,以玉米為對照,理論上黑龍江省糧食總產會減少30 億公斤左右。因此,如何繼續保持黑龍江省糧食總產穩定在高位就成為政府部門、農業生產者和科研工作者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2022 年3 月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有關團組會議時深入闡述了糧食安全問題,強調“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這也直接指出了黑土地保護工作關鍵所在。截至2021 年底,黑龍江省建成的高產穩產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33.9%,仍有近7 成的耕地處于中低產水平。中低產田改良是黑土地保護工作的難點、痛點和堵點,也是未來黑龍江省保證糧食產量穩定在高位的潛力所在和最有效途徑。按照改良1 億畝中低產田,畝增產糧食75 公斤保守估算,每年可增加75 億公斤糧食產量,相當于在現有糧食產能基礎上再提高10%的產量。
中低產田形成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為因素。即人們在開發利用土地過程中采取的農業措施和環境因素不協調造成的,如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連作障礙、土壤次生鹽漬化和沙化等。這類土壤由于種養失衡或管理不當造成土壤產能降低,可以通過合理輪作、培肥、保育、施肥等措施使低產問題得到改善。二是自然因素。如白漿土、低濕地、鹽堿土和瘠薄土壤等障礙土壤的形成。障礙土壤就是有限制作物生長因子的土壤。障礙因子包括障礙土層、高鹽堿成分、黏滯潛育化等。這類土壤的改良單純依靠保育培肥是不能達到改良效果的,必須消除障礙因子,需要工程、機械改土等綜合措施改良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障礙土壤的改良難度大,但改良后糧食增產潛力更大。
白漿土是黑龍江省面積最大的障礙土壤,面積達497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近3000萬畝,70%分布在三江平原。白漿土耕層淺薄、養分含量低,含有堅硬的白漿層,耐旱耐澇能力差,作物產量低而不穩,遇到旱澇災害容易絕產。低濕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低平原草甸土和沼澤土區,面積2000 萬畝左右。該類土壤黏滯、排水不暢,旱作易澇;開墾為水田,由于黑土層薄、肥力低、養分容量小,水稻產量與臨近的黑土比低20%以上。除此之外,還有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的鹽堿土,面積達1500 萬畝,由于鹽分表聚,造成作物減產、絕產現象也十分嚴重。
黑龍江省在中低產田改良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并總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模式。如針對白漿土,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從“七五”到現在,歷經三代人近40 年的刻苦攻關,成功研發了白漿土心土改良培肥綜合技術模式及配套機械,作物實現增產21%。“十三五”科研成果——白漿土水田秸稈還田循環調氮技術模式,秸稈還田4 年后土壤有機碳增加4%,有效孔隙增加15%,10年平均水稻產量增加14%。該項技術2021 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十大固碳減排技術模式”。
針對低濕地問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經過7 年研究,提出稻殼機械深埋深松技術的新模式,使三江平原地區的沼澤化草甸土水稻由原來畝產250 公斤增加到500 公斤,改良效果持續8 年以上。此外,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歷經20 多年的深入研究,針對鹽堿地問題提出的有機物料機械深埋改良鹽堿土技術模式,通過在土體中構建穩定大孔隙、改變水鹽運行方向,達到降鹽降堿的目標。改土2 年后,牧草產量平均增加35%以上,5 年后使只能種植牧草的鹽堿地變成了農田,土壤pH 值也由9 降低到8 以下,可以種植玉米和其他農作物,10年后就可以變為良田。該技術發展潛力巨大,應引起各界高度重視。

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

黑龍江墾區通過大力推行秸稈還田,為黑土地注入活力
盡管中低產田改良對土壤產能提升效果顯著,但在實際生產中卻難以推廣。究其原因,存在三個瓶頸。一是投入問題。中低產田改良屬于農田基本建設范疇,工程量大、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加之農業自身風險的不可預期性,沒有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農戶或新型農業主體難以承擔。二是作為技術實施載體的專用機械缺乏。因地施策的改土方法要有與之配套的專用機械才能發揮效果,而改土機械與常用耕種和收獲的機械不同,屬于農業生產中非必要機械,增加了額外的生產成本。三是認識問題。中低產田改良雖然效果突出,但是由于政策導向、農戶認識方面問題,實際上這項工作仍然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缺乏強有力的宣傳引導和典型帶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岀,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黑龍江省要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扎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向中低產田障礙性土壤要效益,為黑土加“油”,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在黑土地保護整體投入資金不變的前提下,統籌考慮保護重點,將中低產田改良納入優先支持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和黑龍江省重點專項規劃,要把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和資金向中低產田傾斜。強化政策扶持作用,將與改土技術配套的土壤改良機械納入到農機補貼目錄,解決裝備不足問題,鼓勵廣大農戶和新型農業主體主動投身到中低產田改造中來,發揮其主力軍作用。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土壤改良創新團隊建設,建立省級中低產田改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成立由屬地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組成的專家服務團隊,加快改良技術創新推廣。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大省級中低產田方面科研立項支持,同時結合黑龍江省實際需求,推動部省聯動項目向中低產田改造方向傾斜。充分發揮全球土壤伙伴關系國際黑土研究院的作用,讓世界發達國家黑土保護利用和科學研究成果,在東北黑土地上開花結果,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人類健康作岀更大的貢獻。
三是強化投入保障。要堅持黑土保護的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發揮政府投資引領帶動作用,以市場化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企業積極參與,形成黑土地保護建設長效機制。通過財稅政策創新,鼓勵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向中低產田改良領域集聚,形成多元化、市場化投入態勢。
四是強化示范帶動。通過地方政府、科研單位和農業主體多方共建的方式,在中低產田典型區域開展技術集成示范,打造樣板田。通過召開改良作業、秋季測產現場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加快成熟技術裝備示范推廣,營造氛圍,形成可復制、易推廣、能見效的中低產田改造“龍江模式”,共同助力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工作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