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日本農民文學與農業研究——評《日本農業概論》

《日本農業概論》
作者:岡部守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ISBN:9787109089341
作為亞洲農業的重大分支,日本農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實現了快速發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現代化農業發展更是邁入世界前列,使其在世界農業體系內同樣占據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然而回顧日本的農業發展歷程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一場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自由民權運動在天皇制權力的大力鎮壓下走向失敗,導致處于封建奴役制度下的農民群體變得更加窮困潦倒、慘不忍睹,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些文學作家看到了這些農民的痛苦,選擇用自己的筆端去記錄和描繪真實而鮮活的農民群體,由此誕生了部分極具代表性、時代風格和現實意義的日本農民文學作品。而在新時期的發展環境下,對日本農民文學和農業展開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刻體會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及現實意義,同時可以為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與發展提供部分有效參考。本文結合《日本農業概論》一書對日本農業相關內容展開闡述,并從日本農民文學與日本農業發展兩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
日本作家岡部守編著的《日本農業概論》,是一部系統、全面概述日本農業基本結構和相關發展問題的專著,2004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首先對日本農業的基礎構造、貿易結構、經營模式等基本內容進行詳細介紹,為進一步分析日本農業相關內容奠定理論基礎,緊接著從農產品流通、價格體系、勞動力利用結構等多個方面對日本農業概論加以完善,促進讀者對日本農業結構的認識,最后圍繞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食品工業與飲食產業、農村社會與農民生活等多個問題展開深入講解,力求全方位展示日本農業具體內容。通讀全文來看,該書的出版對于廣大讀者認識日本農業發展并從中吸取經驗有一定現實意義,不僅對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解決和優化有所裨益,而且可以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重要啟示。
縱觀全球歷史,世界各國家都存在一段重視農事、依賴土地的發展歷程,直至今日農業在現代化社會體系中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視,基于對土地和農村的重視,誕生了一大批極具代表性的農村文學作品。日本農民文學在近現代的日本文學領域長期處于較為邊緣的地位,因為日本作者大多為中產階級或商賈家庭,以致他們缺少對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準確認知與了解,難以寫出真實動人的農民文學作品,然而在明治十五年后,因自由民權運動失敗所引起的社會動蕩,讓很多日本作家都真實地見證了農民群眾苦難、凄慘的生活現狀,由此創作出大量現實、鮮活、極具代表性的農民文學作品。與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相似,日本農民文學發展主要經歷了自發、自覺與變異三個階段。
在自發階段,日本作家逐漸開始在文學創作中涉及農村、農民題材,他們主要通過個人的描寫視角,將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形成鮮明對比,基于城市文明的思想價值觀念對鄉村環境和文明發展進行分析描述和講解批判,其中長塚節創作的《土》是這一時期農民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品。《土》這部作品詳細且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日本農民生活,書中對于凄苦農民生活和強烈人間溫情的生動描寫讓眾多讀者印象深刻,同時作者簡潔、清晰的語言表達和客觀、立體的創作態度進一步提高了整部作品的文學藝術性,使其廣受大眾讀者好評。在自覺階段,日本農民文學呈現出一副嶄新的面貌,大量農民文學作品及相關理論文章不斷涌現,形成了多元文學作品共生的局面,并產生出獨立流派品格的農民文學。這一階段作家心中的“農民意識”逐漸清晰,在農民文學創作中不再是以城市化思想為本體,而是開始選擇鄉土文化為本位,強調農民、農村的重要價值和特殊意義,并且對資本主義的壓迫進行嚴肅批判,其中有島創作的《該隱的后裔》就屬于這一階段的典型作品。《該隱的后裔》中的社會背景與《土》相似,卻又更顯嚴酷,作者對于人物形象的描寫十分鮮活,并且對于地主階級和封建制度存在一定的反抗精神,是一部文筆卓越、立意深遠的優秀農民文學作品。在變異階段,受戰爭和國家體制的影響,日本農民文學的根本性質遭到了嚴重迫害而發生轉變,文學作品對于農民生活的描繪和講述都變得不那么真實、純粹,由此導致日本農民文學難以進一步實現有效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本于1955年邁入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在一系列重工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帶動了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通過20多年的時間,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了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以及人口非農化轉移的整體過程,推動各項農業指標快速提高并躍居世界前列。綜合來看,日本農業的快速發展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定的優秀經驗。首先,工業發展與農村建設可以同步進行,伴隨著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基礎能力增強,國家可以加大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投入,制定一系列合理合法、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并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工作,從而有效縮短城鄉差距。其次,充分發揮農業地區的多元功能特點,實現對當地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的綜合性應用,進而推動當地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和文化交流的協同發展,促進地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最后,地方政府部門應當全面注重農業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地域特點和實際情況來制定與之相符的農業生產結構與實踐發展規劃,確保能夠穩定、有效地推進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工作,以共同助力鄉村振興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
(李麗麗,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