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心

“老師,我想找您聊聊。”
午休時間,班里的一個女同學找我談心。其實兩年前我就從校長那里知道了她,她曾經因情緒問題拒絕來學校。復學后,她來到我的班級里,所以我一直默默關注著她。
我們來到學校操場,一邊漫步,一邊聊天。
“老師,最近我有點emo了……”她頓了頓,“老師,你知道emo是什么意思嗎?”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陽光下,不同的孩子卻說出相同的話—— 一連三天,都有學生跟我說:他們emo了……
emo這個詞其實從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存在了。是Emotional Hardcore的縮寫,即情緒硬核或情緒化硬核。這個詞最初是用來描述那些在咆哮的、激昂的、演說式的音樂上富于表現力的硬核樂隊。但到了互聯網的世界里,emo被衍生出“喪”“憂郁”“傷感”等多重含義,也有網友將其解釋為emotional(情緒激動的)的縮寫。網絡上流行的“我emo了”主要指情緒上不穩定,可以理解為“我頹廢了”“我郁悶了”等意思。
當我們emo的時候,想表達什么?通常來說,emo是在表達消極的情緒,但也有很多人只是調侃或追求潮流,用emo來尋求情緒上的共鳴,希望博得關注。
emo很復雜,不開心、煩惱、壓抑、迷茫、無措,統統被囊括在emo之中,不同的人在說emo時所表達的意思很可能大相徑庭,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分析。
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使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較大的壓力,而網絡則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尋求放松的空間。在微博里關于emo的話題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晚上8點到次日凌晨1點之間話題的熱度會呈現出一個高峰。
我們怎么了?為什么總在深夜情緒泛濫?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劉曉云這樣解釋:“一個人在深夜或者獨處的時候,經常會回想讓自己感覺不太好的片段。在心理學上,這叫思維反芻,即像動物反復咀嚼已經吞咽的食物一樣,不斷思考、消化和沉溺于消極負面的情緒。”
之所以會在網絡上表達,是因為很多人害怕被否認,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嘲笑,就像我的很多學生對我說,這個世界好像沒有人愿意聽他們傾訴,于是網絡似乎成了他們傾訴和表達emo情緒的最佳場所。然而這樣處理情緒的方式真的有效嗎?
2019年《經濟學(季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負面情緒是會傳染的,而且在社交頻繁度高的學生中,“負面情緒傳染”的現象表現得更為顯著。比較個人化的情緒問題,其傳播始于個人情感的表達,但這種情緒通過傳播,很容易超越個人成為一種群體心理。而這種帶有負面情緒的輿論場可能會將更多的人帶入。
既然在現實世界很難找到傾聽者,在網絡上表達又可能造成更強烈洶涌的情緒旋渦。那么,我們該如何甩掉emo?
emo的情緒旋渦雖然源自我們的內心,但網絡也讓我們接觸了更多emo信息。比較明智的做法是趕緊丟開那些讓你繼續沉淪的電子設備,阻斷它們對你的侵蝕,抱著你最信任的TA大哭一場,TA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兄弟姐妹,也可以是自己最愛的布偶,甚至可以是被子或枕頭。曾經有人告訴我,眼淚是心靈的力量,當我們在哭泣,記住,這不是軟弱,而是心靈力量的自然流淌。
如果很難找到可以傾訴的人,那就找一個安全的“樹洞”吧!把我們的遭遇畫下來或寫下來,可以選擇用秘密日記本保留下來,也可以將其銷毀。在做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情會變得輕松,情緒也能得到釋放。當然,自己也可以找專業的、自己信得過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老師去傾訴。
太陽是地球的能量之源,當然也是我們的。多曬太陽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提高造血功能,調整身體內的激素水平,刺激多巴胺的生成,還可以放松心情,減少失眠、胸悶、煩躁等癥狀的產生。運動就更不用說了,除了能強身健體外,還能有效釋放體內毒素,緩解壓力,更好地促進多巴胺分泌,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提高人體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能力。所以,當我們曬太陽和運動后總能感覺心情舒暢。
盡管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總有讓我們感到沮喪、郁悶的事發生,當我們合理宣泄后,再調整好狀態,重新出發。告訴自己,痛苦終將過去,明天又會是全新的一天。
(摘自2022年第6期《科學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