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新凌,馬小琴,黃瑞盈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
腦卒中屬于中醫“中風病”范疇,是指各種因素所致腦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腦損傷疾病[1]。據相關數據顯示,腦卒中、缺血性心臟病和肺癌等慢性疾病已成為中國人早逝的前三大主因[2],其中腦卒中居于榜首位置。腦卒中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但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有部分青壯年人群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家庭、社會的和諧發展[3]。近年來,中醫護理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研究表明,中醫護理在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改善疾病并發癥等方面有獨特優勢,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疾病轉歸[4]。為了解腦卒中中醫護理發展現狀,把握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期為腦卒中中醫護理研究提供參考。
以“腦血管意外/腦溢血/腦梗死/腦血栓/腦梗塞/中風/腦卒中”和“中醫護理”為主題詞,檢索中國知網自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25日收錄的文獻。文獻納入標準:腦卒中中醫護理相關的文獻;公開發表的中文文獻。文獻排除標準:不完整或重復發表的文獻;會議、政策、報紙類文獻。由2名評價員獨立閱讀題目和摘要,無法確定類型的文獻閱讀全文再次篩選,有異議的文獻進行討論或者參考第3名評價員意見,最終獲得符合要求的文獻891篇。
采用CiteSpace V.5.5.R2分析軟件,將檢索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選擇時間跨度為1990-2020年,Time Slicing設置為1,即以年為單位對研究年份進行分區,閾值標準TopN設置為50,剪裁方式選擇None。根據研究目的選擇關鍵詞、作者、機構等作為節點,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共現分析和時區圖分析,繪制腦卒中中醫護理領域可視化圖譜。
將符合要求的891篇文獻數據導入Excel,生成折線圖,文獻數量總體呈持續增長趨勢,2015年到2019年增長較快,年發文量均在90篇以上,其中2015年發表94篇,占比10.55%,2016年發表106篇,占比11.90%,2017年發表110篇,占比12.35%,2018年發表127篇,占比14.25%,2019年發表147篇,占比16.50%;2020年發表75篇,占比8.42%。腦卒中中醫護理年度發文趨勢圖見圖1。

圖1 腦卒中中醫護理年度發文趨勢圖
生成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共70個節點,67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27 7。每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發文次數>2篇,連線表示作者之間有學術合作,節點字體越大說明該作者發文被引頻次越多。在腦卒中中醫護理領域中,作者合著較少,但也形成了幾個小型合著群體,如以盧玉梅、羅群帶、何詠群等,黃小麗、羅彩花、溫春娣,李向杰、李百峰、李頤紅,張月娟、廖若夷、劉梨等為代表的合作群。生成機構合作共現圖譜,見圖3,共有37個節點,2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3,發文機構主要是中醫藥類大學及附屬醫院,發文機構間聯系均不緊密,孤立分布。重慶市中醫院發表了7篇文獻,突顯值最強。

圖2 腦卒中中醫護理作者合作圖

圖3 腦卒中中醫護理機構合作圖
關鍵詞共現分析:用CiteSpace軟件導出關鍵詞頻次數據,將含義一致或相似的關鍵詞合并,生成關鍵詞共現圖,共187個節點,549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31 6,圖中節點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次,節點越大表示特定時間內在該領域受到的關注度越高,將排名前30位的關鍵詞導出,見表1。腦卒中中醫護理關鍵詞共現圖見圖4。研究熱點時區圖:為分析研究熱點不同時期的演化過程,利用CiteSpace軟件生成關鍵詞時區圖,見圖5。中風后遺癥、中醫護理方案、康復護理、護理效果、滿意度、延續護理等是近10年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圖4 腦卒中中醫護理關鍵詞共現圖

圖5 腦卒中中醫護理關鍵詞時區圖
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25日,腦卒中中醫護理發文量共891篇。文獻數量從2011年開始呈增長趨勢,2015年到2019年增長較快,年發文量均在90篇以上,這一現象可能與國家發布“十二五”規劃《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有關,國家提倡注重中醫護理發展,因而腦卒中中醫護理逐漸受到重視。分析作者和機構間合作程度,可以從整體上把握該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腦卒中中醫護理研究力量總體比較薄弱,少有大規模的合作團隊,研究機構分布相對分散,聯系不緊密,缺乏合作。究其原因,可能與目前中醫護理學科定位不夠清晰,缺乏中醫護理規范化的權威性文件和執業標準有關[5]。未來研究者應該更加重視跨機構間的合作,以提高中醫護理相關研究論文的質量,推動腦卒中中醫護理發展。
3.2.1研究路徑演化分析
結合關鍵詞共現圖、時區圖和高頻關鍵詞表分析,研究熱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改變。2009年以前發表的文獻數量較少,未形成明顯的聚類,2009年后研究熱點變化可大致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2009-2011年關注腦卒中后遺癥辨證施護研究;第二階段,2012-2014年關注腦卒中康復護理研究;第三階段,2015-2017年關注腦卒中護理滿意度和護理效果研究;第四階段,2018-2020年關注腦卒中延續護理研究。
3.2.2研究熱點
3.2.2.1 腦卒中后遺癥辨證施護
腦卒中起病迅速,癥狀較重,有各種后遺癥,臨床常見的有偏癱、吞咽困難、睡眠障礙等[6]。中醫護理特色在于辨證施護,辨證施護意為根據疾病證型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7],在腦卒中后遺癥護理中優勢較為明顯。徐東娥等[8]通過中醫辨證利用精油芳香療法聯合引陽入陰推拿對腦卒中后不寐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王明花[7]的研究中以辨證施護理念為指導,將患者分為氣虛血瘀證、風痰瘀阻證等證型,根據證型選用不同穴位進行艾灸,結果顯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得到改善。不同腦卒中后遺癥中醫護理方案既有所區別又相互融合,主要包括癥狀護理、生活護理、飲食指導、情志調護等方面。腦卒中中醫護理技術使用頻次較高是穴位按摩、耳穴貼壓、穴位敷貼、艾灸[9]。各項研究的開展使腦卒中中醫護理方案得到優化,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如穴位按摩時,選穴規律、按摩頻率、按摩強度等多是依據個人經驗,并無統一標準,因此無法達到最佳護理效果。目前,腦卒中中醫護理技術相關的操作規范指南、辨證依據、護理方案效果評價標準也尚未統一,今后可作為該領域研究的突破點之一,進行深入研究。
3.2.2.2 腦卒中康復護理
腦卒中主要分為急性期、恢復期以及后遺癥期三個階段,高致殘率易造成各種形式的功能損傷,患者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康復護理貫穿整個病程。《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10]將卒中單元的早期康復護理工作設為一級推薦,早期康復護理是重塑神經功能的關鍵時機,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有學者提出,國內外文獻均提倡腦卒中患者應進行早期康復,但未明確指出康復介入時機[11]。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對于腦卒中中醫護理康復適宜時機鮮有研究,若能結合中醫辨證理念,進一步探索,將不同證型患者的最適宜康復時機進行總結,形成證據,在康復護理中融入中藥、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不僅能發揚中醫優勢,為患者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還能加強中醫腦卒中專科建設。
3.2.2.3 腦卒中護理滿意度和護理效果
中醫護理重視人的參與性,如在艾灸、拔罐、耳穴壓豆等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觀察患者反應調整操作溫度、力度等。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交流,建立相互信任感,滿足患者的情感需求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升中醫護理效果和滿意度。腦卒中中醫護理強調心理情志,在康復過程中幫助患者分散與轉移負性情緒,維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體現了以關懷為本的護理理念[6]。腦卒中病程遷延,患者需要長期甚至反復住院,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靈活運用中醫護理技術,不僅費用低廉、創傷較小、效果明顯,而且能夠滿足患者需求,一定程度上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減少醫療資源消耗。
3.2.2.4 腦卒中延續護理
延續護理是指醫院通過制定一系列護理措施,讓患者在回歸家庭或社會后均能受到持續的照護[12]。腦卒中患者在院內接受早期康復治療,出院后仍需要接受長期的照顧和管理,而多數患者回歸社區和家庭后康復效果較差,預后不佳,再入院率高,原因與患者出院后缺乏醫護人員專業性的指導和監管,康復訓練依從性不高,功能恢復較差有關[13]。延續性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在出院后建立有效的自我護理機制,降低腦卒中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的功能康復有著重要意義。中醫延續性護理是將延續護理與中醫護理的優勢相結合[12],在患者出院前指導照顧者學習相關中醫護理技術,如辨證施膳、功能訓練等知識,同時重視患者的情志護理,更加適合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長期護理。張紀暉[14]的研究中將中醫辨證護理特色和延續護理模式相結合,利用電話隨訪、家庭訪視、門診隨訪等措施將院內中醫護理工作延伸至院外,極大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目前有關腦卒中中醫延續性護理研究中,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未來可通過設計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探索更適合腦卒中患者的中醫延續性護理模式。
縱觀腦卒中中醫護理的發展,中醫護理在腦卒中防治和管理中有重要意義,在腦卒中后遺癥護理中優勢明顯,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疾病預后,降低復發率,促進疾病轉歸。腦卒中中醫護理研究范圍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未來對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例如辨證選穴時,可結合互聯網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以提升護理質量和效率;中醫護理技術缺乏規范性辨證標準和依據,可考慮構建腦卒中中醫護理技術指南和標準化操作規范;延續護理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和趨勢,如何構建更適合腦卒中患者的中醫延續性護理模式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