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喆,林 音,祝雪花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發生或首次發現的不同程度葡萄糖耐受異常[1]。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GDM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我國GDM發病率為5.12%~33.30%[3-4]。GDM是早產、流產、羊水過多等的高危因素,為保障母嬰的安全,GDM患者需接受全方位、持續性的護理干預,目前常規護理干預無法延續到院外,患者需求得不到滿足,需開展延續性護理[5-6]。延續性護理是患者從醫院到社區、家庭受到的延續性照護,能使患者受到全方位的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住院率和醫療費用,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7]。我國對GDM患者延續性護理的相關研究開展時間相對較晚,且缺少系統總結與評價。為更好地了解我國GDM患者延續性護理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我國延續性護理應用于GDM相關文獻,以期為今后實施GDM患者延續性護理的臨床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GDM/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和“延續性護理/延續護理/連續性護理/連續護理”為關鍵詞進行模糊檢索,檢索時間設定為“不限-2020年”,論文類型為“期刊論文”。
納入標準:內容與GDM延續性護理相關的文獻。排除標準:同一研究或重復收錄的文獻以及與本研究內容不符的文獻。
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采用NoteExpress進行文獻導入和查重,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對納入的文獻從發表年份、期刊分布、基金資助、作者分布、發文地區、關鍵詞等進行信息提取,并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共檢索到相關文獻527篇,包括中國知網116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197篇、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111篇、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103篇。將文獻導入NoteExpress,去重后閱讀標題、摘要、關鍵詞及全文,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后,最終納入文獻172篇。
GDM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年度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2012年之前未檢索到相關文獻,2019年發文量最多(51篇);2016-2020年發文量156篇,占總發文量的90.70%。見圖1。

圖1 GDM延續性護理發文量時間分布情況(n=172)
GDM延續性護理的文獻發表于83種期刊上,載文量前10位的期刊共發文71篇,占總發文量的41.28%,見表1。

表1 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載文量前10位的期刊(n=172)
有10篇(5.81%)文獻獲得基金資助:省級基金5篇(2.91%),市級基金4篇(2.33%),中華護理學會科研基金1篇(0.58%)。
對第一作者進行統計,共包括171人,其中1人發文量為2篇。對所有作者進行統計,共包括283人,其中110篇(63.95%)為個人獨立完成,34篇(19.77%)為2人合作完成,14篇(8.14%)為3人合作完成,14篇(8.14%)為3人以上合作完成,文獻合作度為1.65(283/172),合著率為36.05%(62/172)。對第一作者所在地區進行統計,172篇文獻由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作者完成,其中排名前10位的地區共發文134篇,占總發文量的77.91%,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發文量前10位的地區見表2。

表2 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發文前10位的地區(n=172)
根據研究類型,將納入的文獻分為實驗性研究、類實驗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綜述、經驗總結5大類,見表3。132篇實驗性研究中,47篇文獻對隨機分組方法進行了描述,85篇文獻僅提及隨機分組,未說明隨機分組的方法。

表3 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類型(n=172)
對納入文獻中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進行排序,出現頻次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見表4。

表4 出現頻次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發文自2014年開始總體呈增長趨勢,尤其是2016-2020年,發文量顯著增加,占總發文量的90.70%。第一作者所在地區遍及我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域跨度較廣,其中廣東、江蘇、河南和山東居多,而西部地區發文量較少。這說明GDM患者的延續性護理研究開始得到了國內護理研究者的關注,今后護理研究過程中,需加強東西中部地區的溝通交流,提高西部地區對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的關注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172篇文獻發表于83種期刊上,發文量排名前3位的期刊均非核心期刊。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的文獻發文期刊分布相對分散,期刊整體質量較低。通過對研究類型進行分析,132篇實驗性研究文獻中有47篇文獻描述了隨機分組的方法,85篇文獻中提及了隨機分組但未說明具體的隨機方法,說明研究設計不嚴謹,有待進一步完善。172篇文獻中有10篇獲得基金資助,其中省、市級基金共9篇,表明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的基金資助力度較低且基金等級有待提高。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8]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時期,拓展護理服務領域,為患者提供多樣化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充分說明國家對延續性護理的重視。因此,為提高基金資助等級及核心期刊發文數量,護理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拓展GDM延續性護理的深度和廣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GDM延續性護理發文的283名作者進行統計分析,文獻合作度為1.65,合著率為36.05%,均低于我國護理核心期刊統計的合作度指標(3.45)和合著率指標(86.29%)[9],說明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研究者科研合作意識較弱。延續性護理為出院患者提供較完整的服務,社區護理能為出院患者提供全面的延續性護理,社區延續性護理將成為延續性護理發展的主流。臧義獻等[10]的研究表明,社區護理能有效減少引發不良妊娠結局的主要危險因素,開展延續性護理研究時需要社區醫療團隊的加入,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延續性護理服務。今后的GDM延續性護理研究應該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意識,跨機構、跨領域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同時發揮社區的能動作用,推動GDM延續性護理的發展。
目前,我國GDM延續性護理的形式較為多樣,包括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網絡信息平臺、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個性化延續性護理計劃等。國外已廣泛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進行遠程醫療協助和健康教育[11],我國的護理學者應緊跟新媒體時代的腳步,推動延續性護理多元化的發展。本研究通過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GDM延續性護理研究的重點在妊娠結局、干預效果、血糖控制等方面,缺少建立規范的延續性護理方案和體系的研究。目前國外建立了成熟發展的理論模式,如延續性護理模式[12]、延續護理協調模式[13]等,發布了較為完善的延續性護理制度[14]。因此,建議我國護理研究者進行多元化延續性護理服務,同時建立規范的延續性護理方案和體系,以保證開展有效與可行的GDM延續性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