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6 月24 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以下簡稱《黑土地保護法》),于2022 年8 月1 日起施行。作為世界四大黑土區,我國是唯一在國家層面進行專門立法保護的國家。這部法對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將發揮重大作用。
此前,為保護黑土地資源,地方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2018 年7 月1 日起《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施行,2022 年3 月1 日起《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施行。這對構建黑土地保護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黑土地保護法》共三十八條,從內容上看包括立法目的、適用范圍、保護要求和原則、政府責任和協調機制、制定規劃、資源調查和監測以及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責任、考核與監督、法律責任與追究等。
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保護法》中的黑土地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區域范圍內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性狀好、肥力高的耕地。
《黑土地保護法》規定,四省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黑土地數量、質量、生態環境負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水行政、發展改革、財政、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組成的黑土地保護協調機制,加強協調指導,明確工作責任,推動黑土地保護工作落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黑土地生態保護和黑土地周邊林地、草原、濕地的保護修復,推動荒山荒坡治理,提升自然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維持有利于黑土地保護的自然生態環境。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買賣黑土。
《黑土地保護法》明確要求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對非法買賣黑土行為的“全鏈條”監管。
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農村、水行政、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保護黑土地資源監督管理制度,提高對盜挖、濫挖、非法買賣黑土和其他破壞黑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行為的綜合治理能力。
不依法履行黑土地保護職責導致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行為,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有關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面臨記過、降職或撤職的處分。
造成黑土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功能退化或者生態環境損害的,應當依法治理修復、賠償損失。農業生產經營者將不予發放耕地保護相關補貼。
盜挖、濫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處罰。非法出售黑土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沒收非法出售的黑土和違法所得,并處每立方米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購買的,沒收非法購買的黑土,并處貨值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
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分別依照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處罰;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