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奇,崔恒燕
(1.無錫市中醫醫院推拿科;2.無錫市中醫醫院脊柱骨科,江蘇 無錫 214071)
頸型頸椎病是臨床頸椎病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也是各類頸椎病初期疾病,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變化,繼發病理改變是其主要特點,可累及周圍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等,繼而出現頸部發僵、疼痛及活動障礙等。目前,臨床多以營養神經、止痛等方法來緩解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但療效單一,易出現病情反復,故還需結合其他療法以增強療效[1]。中醫認為,頸型頸椎病早期為正氣虧虛,邪氣入侵,風寒濕邪久留不去,流注血脈、經絡、關節,導致營衛不合的病理變化,故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推拿是一種非藥物的物理療法,通過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患者的體表、特定的腧穴、疼痛部位,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和力道進行治療,起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作用[2]。桃紅四物湯主要是由生地黃、當歸、川芎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舒筋行氣、通痹止痛的功效。有研究提出,采用中藥聯合推拿治療頸椎病,可達到內外兼治的療效,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復[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86例頸型頸椎病患者,通過增加中藥聯合推拿的治療模式,旨在明確其機制與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無錫市中醫醫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6例頸型頸椎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5例,男性18例;年齡25~70歲,平均(47.25±11.01)歲;病程1~10年,平均(5.92±2.01)年。觀察組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16例;年齡25~70歲,平均(47.72±11.12)歲;病程1~10年,平均(5.13±1.9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頸椎病防治》[4]《頸椎病中醫特色療法》[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臨床表現為頸部活動障礙和發僵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頸型頸椎病者;入組前4周未接受推拿與中藥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因頸部損傷、肩關節周圍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因頸椎退行性改變所致的頸、肩部不適者;存在頸椎結核、畸形等頸部其他類型疾病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等其他類型的頸椎病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既往存在頸椎手術史者等。研究經無錫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入院后給予所有患者常規止痛、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6]。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推拿手法進行治療,①囑患者取坐位,操作醫師站于患者后面進行操作,將第2~5指近端指關節以半握拳狀放于患處,在腕關節帶動下進行來回滾動,力度輕重交加,60~100次/min;②再將患者枕部用左手拖住,將右前臂放于患者頜下,進行旋轉并提拉頸部,重復2~3次,2~3 min/次,患者肌肉放松后,將患者頭部向右旋轉并提拉直至產生固定感時,之后還原頭部,然后快速再向右旋轉,可產生彈響聲,之后再向左側旋轉,方法同右側;③再將雙手交叉,通過手掌小魚際對患者頸部肌肉進行從上而下擠壓,2~3遍/次, 5 min/次,5次/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服用桃紅四物湯治療,組方:生地黃、當歸、赤芍、燀桃仁各15 g,醋延胡索、川芎各10 g,紅花5 g,1劑/d,水煎至300 mL,早、晚溫服。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根據《頸椎病中醫特色療 法》[5]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其中患者頸部僵硬感、活動受限癥狀及體征消失,日常活動功能恢復正常,中醫癥狀積分減少 > 95%為痊愈;頸部偶感僵硬,日常活動不受影響,70%<中醫癥狀積分減少≤95%為顯效;頸部活動較治療前稍有改善,且日常生活輕度受限,30%≤中醫癥狀積分減少≤70%為有效;頸部活動無改善,日常活動嚴重受限,中醫癥狀積分減少<30%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7]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重;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分[8]評估兩組患者頸椎功能,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0~5分,頸椎功能受損程度由NDI體現,頸椎功能受損程度(%) = (NDI總分/患者完成的項目數×5)×100%,頸椎功能受損程度越高,提示患者頸椎功能越差;采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 (CASCS)[9]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癥狀改善越好。③于治療前后,采用電子脊柱測量儀(西安金昌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King-9 000E)測定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包括前屈、后伸、左側屈、右側屈、左旋轉、右旋轉度。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檢驗確認符合正態分布,并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予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予以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頸椎功能受損程度均降低,且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降低;而CASC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CASCS: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
組別 例數 VAS評分(分) 頸椎功能受損程度(%) CASCS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7.83±1.52 2.58±0.97* 40.67±7.91 16.44±2.93* 55.77±4.68 63.47±5.97*觀察組 43 7.45±1.49 1.43±0.56* 40.34±7.89 13.15±2.15* 55.53±4.61 76.49±6.48*t值 1.171 6.733 0.194 5.936 0.240 9.6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前屈、后伸、左側屈、右側屈、左旋轉、右旋轉度數均增大,且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s , °)

表3 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s ,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近年來,據相關數據調查發現,頸型頸椎病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且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可能為頸椎受寒、勞損等使頸部肌肉張力改變、平衡失調進而影響局部神經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多數患者經保守治療即可痊愈或緩解[10]。常規西藥治療雖可暫時控制頸型頸椎病患者病情,減輕患者疼痛,但療效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可存在治療時間長的情況。因此,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中醫學家根據頸型頸椎病臨床癥狀,將其歸于“項強”“痹癥”等范疇,認為該病是由肝腎不足、氣血虧損、督脈空虛、筋骨失養、氣血不能益養腦竅所致,其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本虛標實,因此,在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11]。手法推拿是以止痛解痙、活血舒筋、整復錯位為基本原則,通過對頸、頭、肩等部位進行按、揉等動作,以產生力學刺激作用,從而對頸椎間錯位小關節產生整復作用,改善頸椎活動度。而桃紅四物湯中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當歸、燀桃仁、醋延胡索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川芎、紅花具有祛瘀止痛的功效,全方配伍可共奏舒筋行氣、通痹止痛之效[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單獨推拿,加用桃紅四物湯治療頸型頸椎病可提升治療效果;同時,本研究采用了相關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進行評估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頸椎功能受損程度均低于對照組,CASC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了在常規治療與推拿的基礎上加用桃紅四物湯可進一步減輕頸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頸椎功能的恢復,可能與推拿可消除腫脹、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桃紅四物湯可活血祛瘀有關。
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與頸椎生物力學失衡、生物力學特性改變有關,長期機械性壓迫與椎動脈交感神經刺激導致頸部肌力和軟組織改變,從而導致頸椎動態平衡被破壞,繼而影響頸椎的靜態穩定,使頸椎失去平穩,頸椎系統生物力學功能紊亂,致使椎動脈出現狹窄、折曲、痙攣等病變,并誘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生頸椎活動障礙[13]。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桃紅四物湯中當歸的有效成分當歸揮發油可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起到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擴張血管的作用[14];川芎可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明顯的鎮靜作用,可擴張外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從而改善頸椎功能[15]。此外,推拿可以起到舒筋通絡、理筋整復的作用,可松解軟組織對神經根和關節囊的粘連,緩解受壓的神經,進而促進炎癥、充血及水腫的消退和吸收,使頸椎正常生理功能盡快恢復[16]。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頸椎前屈、后伸、左側屈、右側屈、左旋轉、右旋轉度數均大于對照組,因此說明桃紅四物湯、推拿聯合常規治療可通過內外兼治的兩種方式,進一步加快頸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的恢復,改善頸椎活動度。
綜上,桃紅四物湯、推拿聯合常規治療頸型頸椎病,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加快頸椎功能的恢復,改善頸椎活動度,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更深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