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勤
(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產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妊娠期高血壓是妊娠期特發的一種疾病,指女性妊娠期間出現血壓升高、水腫、蛋白尿等癥狀,在分娩之后消失,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等,且其發病孕周越大,對孕產婦的危害就越大;同時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全身小動脈處于痙攣狀態,造成血管管腔狹窄,增大外周阻力,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激活血小板釋放出血栓素A2、內皮素等縮血管物質,導致血管收縮,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黏附聚集,血小板消耗增加,導致血小板指標異常變化[1]。血小板參與機體凝血過程,而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由于妊娠期體內一些激素、凝血、纖溶因子、血小板指標的改變,使患者血液處于一種高凝狀態或血栓前傾向狀態,其有助于降低孕婦分娩期間大出血的風險,但增加了妊娠期和產褥期血栓栓塞的風險,最終影響妊娠結局[2-3]。本研究旨在探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關指標及妊娠結局的變化,并分析相關指標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42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B組(輕度,60例)、C組(中度,45例)、D組(重度,37例),B組患者年齡28~39歲,平均(34.67±1.12)歲;孕周36~40周,平均(38.16±0.24)周;C組患者年齡26~38歲,平均(34.58±1.33)歲;孕周36~40周,平均(38.24±0.30)周;D組患者年齡26~37歲,平均(34.48±1.31)歲;孕周36~40周,平均(38.29±0.25)周;另回顧性分析同期進行體檢的100例健康孕婦的體檢資料作為A組,A組研究對象年齡26~39歲,平均(34.76±1.21)歲;孕周36~40周,平均(38.22±0.19)周。4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15)》[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年齡<40歲者;均為初產婦、單胎;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前具有高血壓病史者;孕前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嚴重貧血者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將142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按病情嚴重程度分為B組[60例,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血壓≥ 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妊娠期首次出現,產后12周恢復正常,尿蛋白-],C組[45例,伴有上腹部不適或頭痛,血壓≥ 140/90 mmHg,孕20周后首次出現,尿蛋白+或≥ 300 mg/24 h],D組[37例,持續上腹不適及頭痛或存在其他腦神經、視覺障礙,血壓≥ 160/110 mmHg,尿蛋白++或≥ 2.0 g/24 h,血肌酐>106 μmol/L,血小板計數(PLT) < 100×109/L,乳酸脫氫酶升高][4]。
1.2.2 研究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空腹靜脈血6 mL,其中3 mL血液經離心處理15 min(轉速: 3 000 r/min,離心半徑:7 cm)取血漿,血漿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容(HC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均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型號:CS-5100]進行檢測;另3 mL血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小板平均體積(MPV)、PLT水平。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4組研究對象的血小板相關參數(Hb、HCT、MPV、PLT)水平。②對比4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指標(TT、PT、APTT、FIB)水平。③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小板相關參數、凝血功能指標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④對比4組研究對象的妊娠結局,包括胎兒窘迫、胎膜早破、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本研究計量資料(4組研究對象血小板相關參數與凝血功能指標)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4組研究對象妊娠結局)以[ 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小板相關參數、凝血功能指標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4組研究對象血小板相關參數比較A、B、C、D組研究對象血漿Hb、HCT、全血MPV呈逐漸升高趨勢,全血PLT水平呈逐漸降低趨勢,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4組研究對象血小板相關參數比較(±s)

表1 4組研究對象血小板相關參數比較(±s)
注:與A組比,*P<0.05;與B組比,#P<0.05;與C組比,△P<0.05。Hb:血紅蛋白;HCT:紅細胞比容;MPV:血小板平均體積;PLT:血小板計數。
組別 例數 Hb(g/L) HCT(%) MPV(fL) PLT(×109/L)A組 100 110.19±12.43 33.42±3.57 8.88±0.92 191.90±33.48 B組 60 116.72±10.54* 37.71±4.10* 9.47±1.20* 182.01±34.51*C組 45 119.73±12.63*# 38.82±3.72*# 10.53±1.53*# 169.74±18.63*#D組 37 127.93±12.88*#△ 40.36±4.63*#△ 11.04±1.88*#△ 163.09±17.36*#△F值 21.125 39.936 33.310 11.29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4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指標比較A、B、C、D組研究對象TT、PT、APTT呈逐漸降低趨勢,血漿FIB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4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4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A組比,*P<0.05;與B組比,#P<0.05;與C組比,△P<0.05。TT:凝血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組別 例數 TT(s) PT(s) APTT(s) FIB(g/L)A組 100 17.84±0.82 14.69±0.33 35.72±2.88 2.99±0.71 B組 60 14.82±0.96* 10.39±0.41* 24.68±2.97* 4.86±0.70*C組 45 13.77±0.87*# 9.21±0.22*# 22.03±1.98*# 5.44±0.85*#D組 37 12.83±0.82*#△ 8.65±0.20*#△ 21.10±1.35*#△ 6.23±0.88*#△F值 432.392 5 296.024 501.041 220.02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嚴重程度與凝血功能、血小板相關指標的相關性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結果顯示,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與血漿Hb、HCT、FIB、全血MPV水平均呈顯著正相關(r= 0.763、0.598、0.773、0.62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全血PLT、血漿TT、PT、APTT水平均呈顯著負相關(r= -0.663、-0.584、 -0.634、-0.66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凝血功能、血小板相關指標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2.4 4組研究對象妊娠結局比較B、C、D組胎兒窘迫、胎膜早破、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發生率均顯著高于A組,且D組均高于B組,C組早產、胎兒生長受限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4組研究對象妊娠結局比較[ 例(%)]
在妊娠階段,為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求,機體內會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以維持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如血脂水平升高、血液循環系統改變等,易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增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增多,進而產生多種病理變化,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將產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及時對孕婦的相關指標進行檢查,在預防和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意義重大。
相關研究顯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發病后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膠原組織暴露,血小板與之接觸,黏附并被激活,使前列環素與血栓素比值異常,內皮細胞衍生舒張因子減少,導致血管痙攣,血小板進一步聚集,PLT減少,MPV值代償性增大[5-6]。Hb是紅細胞內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主要用于評估紅細胞功能,其水平升高可導致血液黏滯度增大,進一步導致血壓水平升高,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促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進展;HCT反映紅細胞與血漿的比例,主要用于評估貧血狀況,當HCT水平升高時,機體發生缺氧的風險升高,說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機體血氧供應不足;上述指標水平異常,會引起血栓、缺氧等,加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病情,進而影響妊娠結局[7]。本研究中,隨著研究對象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情的逐漸加重,血漿Hb、HCT、全血MPV水平均逐漸升高,而全血PLT水平逐漸降低,且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嚴重程度與血漿Hb、HCT、MPV水平正相關,與全血PLT水平呈負相關,提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嚴重程度與血小板參數密切相關。
妊娠期女性的血液會處于病理性的高凝狀態,與此同時,靜脈的擴張和血容量的增加,均會壓迫下腔靜脈,從而使患者血液回流受阻、血流減慢,甚至導致靜脈曲張的嚴重化。此時,機體就會進入自我保護模式,內源性與外源性凝血機制開始增強,血液內的凝血因子減少,引起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發病時,胎盤絨毛外滋養細胞侵襲子宮螺旋小動脈的功能障礙,導致子宮螺旋小動脈重鑄功能受損,引起胎盤淺著床,使動脈處于低排高阻狀態,進而使胎盤灌注減少,胎盤缺血、缺氧,釋放一些細胞因子,引起全身性炎癥反應,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促進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聚集,激活機體的凝血過程,導致凝血功能亢進[8]。本研究中,隨著研究對象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情的逐漸加重,TT、PT、APTT呈逐漸縮短趨勢,血漿FIB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與血漿FIB水平呈正相關,與血漿TT、PT、APTT水平呈負相關,提示妊娠期高血壓患者處于高凝狀態,會損傷孕婦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形成血栓,影響妊娠結局。
母體子宮動脈血氧供應情況對于胎兒生長發育和妊娠結局至關重要,而母體子宮動脈供血情況則和機體凝血功能密切相關[9]。隨著妊娠期的延長,孕婦各種凝血因子也呈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從而導致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逐漸失去動態平衡,出現高凝情況,容易引起血栓,發展成為妊娠期高血壓;同時母體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增加,影響對胎兒的血液供應,對胎兒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導致其出現胎兒宮內發育受限、胎盤早剝,甚至是胎死宮內等不良妊娠結局[10]。本研究中,B、C、D組胎兒窘迫、胎膜早破、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發生率均顯著高于A組,且D組均高于B組,C組早產、胎兒生長受限高于B組,提示妊娠期高血壓患者血流參數的變化,容易影響到胎盤血流灌注,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且隨著病情進展,越易危害母嬰安全。
綜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指標均與疾病嚴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且對妊娠結局產生不利影響,臨床監測上述指標有助于判定、評估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病情,以降低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風險。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易導致結果數據存在偏倚,故臨床需進一步進行大樣本量、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