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婷,張 浩
(綿陽市中心醫院腫瘤科,四川 綿陽 621000)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較常見的類型,其主要是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的惡性腫瘤,抽煙人群是主要患病群體。臨床工作中,約85%以上首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因腫瘤處于晚期或存在遠處轉移而失去手術機會,對于不可手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選擇化療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繁殖[1]。吉西他濱為嘧啶類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和阿糖胞苷相同,進入人體后由脫氧胞嘧啶激酶活化,由胞嘧啶核苷脫氨酶代謝,通過破壞腫瘤細胞增殖發揮抗腫瘤作用,但其會引起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進而影響治療依從性;順鉑是當前聯合化療中的常用藥物,其與脫氧核糖核酸結合后,可引起交叉聯結,抑制細胞有絲分裂,但其在殺傷腫瘤細胞的過程中也會引起機體免疫損傷,造成患者耐受性下降。隨著對腫瘤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藥物應運而生,吉非替尼是目前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靶向藥物,其能夠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競爭性結合,阻斷信號傳導,進而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提高放化療效果[2]。循證式癌痛護理是通過對環境、心理、營養、藥物的護理,并根據患者病史和自身特點,在可用資源條件下尋求最佳癌痛護理方案,以提高癌性疼痛患者護理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討吉非替尼靶向治療聯合循證式癌痛護理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的影響,并分析治療前后免疫功能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綿陽市中心醫院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109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分為對照組(54例,實施順鉑+吉西他濱化療)和觀察組(55例,在順鉑+吉西他濱化療基礎上采用吉非替尼口服治療)。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4、20例;年齡30~66歲,平均(55.24±5.52)歲;病程1~5年,平均(3.31±0.63)年;TNM分期[4]:Ⅲ期41例,Ⅳ期13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8、17例;年齡28~65歲,平均(56.51±5.36)歲;病程1~5年,平均(3.43±0.24)年;TNM分期:Ⅲ期39例,Ⅳ期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實施比較。納入標準:與《非小細胞肺癌》[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者;具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胸痛、消瘦等臨床癥狀者;臨床分期為Ⅲ ~ Ⅳ期者;以往無其他抗腫瘤治療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化療期間病情持續惡化者;伴有間質性肺炎者;腫瘤淋巴管性擴散者等。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順鉑+吉西他濱化療,第1天采用順鉑注射液(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13,規格:6 mL∶30 mg)靜脈滴注,75 mg/m2;第1天、第8天采用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04,規格:0.2 g)靜脈滴注,1.0 g/m2。在順鉑+吉西他濱化療的同時,觀察組患者口服吉非替尼片[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465,規格:0.25 g/片]治療,0.25 g/次,1次/d。以28 d為1個周期,兩組患者均治療4個周期。
1.2.2 護理方法治療期間采用循證式癌痛護理,成立循證式癌痛護理小組后,定期開展培訓(理論和實踐),通過考核了解小組成員對護理內容的掌握程度;收集癌性疼痛護理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護理實踐,形成循證式癌痛管理的依據,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定期為患者進行皮膚、口腔等護理,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讓患者聽音樂,進行節律性深呼吸,以緩解疼痛。②心理護理。因患病后較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焦慮、失望、恐懼等消極心理情緒,故需增加臨床探訪次數,多與患者交流,安撫患者消除負面情緒,告知患者疼痛的原因,為其樹立戰勝疼痛的信心。③營養支持。所有患者均需接受體質量檢測,評估每個患者的營養狀況,結合患者病情,配合胃腸內、外聯合營養的方式制定個性化營養策略。④藥物治療期間的護理。根據醫囑予以患者止痛藥物,注意階梯給藥,保證藥物的有效作用濃度;結合患者需求,形成個性化的止痛方案;充分告知患者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并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有無不適,根據患者反饋,靈活合理調整劑量;指導患者掌握心理放松療法,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疼痛。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患者腫瘤消失,持續時間>28 d評定為完全緩解(CR);腫瘤體積縮小≥ 50%評定為部分緩解(PR);腫瘤體積縮小25%~49%評定為疾病穩定(SD);腫瘤體積縮?。?5%或者出現新病灶評定為疾病進展(PD)。疾病控制率(DCR) = CR率+PR率+SD率[6]。②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轉速設置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設置為10 min,取上層血清,血清CEA、CA125、NSE水平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③血液采集方法同②,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計算CD4+/CD8+比值。④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腹瀉、皮疹、粒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療效、腹瀉、皮疹、粒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發生情況)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使用S-W法檢驗計量資料(血清CEA、CA125、NSE水平,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DCR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分子(CEA、CA125、NSE)相較于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EA:癌胚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組別 例數 CEA(ng/mL) CA125(U/mL) NSE(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4 15.04±1.23 10.64±1.15* 32.66±2.47 23.23±2.06* 26.26±0.41 15.01±1.12*觀察組 55 15.06±1.21 6.29±1.16* 32.75±2.24 17.97±1.77* 26.31±0.38 10.46±1.02*t值 0.086 19.659 0.199 14.307 0.661 22.18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相較于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而外周血CD8+百分比相較于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4 65.15±5.03 58.93±3.16* 36.82±6.03 25.67±5.59* 27.23±3.14 32.31±3.06* 1.31±0.11 0.87±0.05*觀察組 55 65.18±5.86 61.19±4.19* 36.28±6.78 30.63±6.85* 27.83±3.94 30.15±3.31* 1.29±0.12 1.05±0.06*t值 0.029 3.175 0.439 4.137 0.878 3.536 0.907 16.9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者腹瀉、皮疹、粒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的發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并沒有明顯癥狀,臨床確診時往往已至中晚期,腫瘤細胞已經擴散,治療變得更加困難。應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能促使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復制和轉錄,但其在對腫瘤細胞起作用的同時也會損害正常細胞,影響治療效果[7]。
吉非替尼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分子靶向藥物,通過阻斷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自身磷酸化,抑制腫瘤血管再生,影響腫瘤的生長、轉移途徑,進而阻斷癌細胞發展,加速腫瘤細胞凋亡,改善患者臨床癥狀[8]。循證癌痛護理是通過對疾病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整理,提出特定化循證問題,結合臨床技術能力與既往臨床經驗,制定循證護理干預方案,以提高護理干預的針對性[9]。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DCR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腹瀉、皮疹、粒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聯合循證式癌痛護理能夠有效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提高治療效果,安全性良好。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免疫檢查點能夠保護機體免受自身免疫和炎癥的傷害,受化療的影響,會導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主要表現為T淋巴細胞水平異常。CD3+主要參與T淋巴細胞傳導抗原受體信號的過程;CD4+通過與抗原相關分子結合,特異性識別、殺傷腫瘤細胞;CD8+能夠特異性地殺傷靶細胞,同時其可抑制CD4+的免疫作用;CD4+/CD8+可用于反映機體免疫動態平衡[10]。吉非替尼可改善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微環境,提高免疫監視功能,干擾腫瘤免疫逃逸機制,降低由化療藥物產生的免疫功能損傷程度[11]。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外周血CD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聯合循證式癌痛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損傷程度。
綜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聯合循證式癌痛護理,可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減輕機體免疫功能損傷程度,疾病控制率較高,安全性良好,臨床可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