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香
(巴中市中醫院 四川巴中 636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自身免疫疾病,病發后若積極接受規范的治療,患者病情便可得到良好的控制。但由于病程長,治療效果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提高治療效果,加強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尤其是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規避各種危險因素,更好地防治疾病[1]。本文探討個性化健康教育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護理中應用對其疾病復發率、依從性的影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隨機從本院治療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抽取68 例,以雙盲法將其分為常規組34 例、實驗組34例,并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個性化健康教育。
常規組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20 歲~60歲,平均(38.71±4.01)歲,病程1 年~11 年,平均(5.28±0.12)年。
實驗組男性19 例,女性5 例,年齡21 歲~59歲,平均(37.05±4.13)歲,病程1 年~12 年,平均(5.92±0.14)年。
比較患者的一般基線資料,常規組和實驗組差異不顯著(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治療。同時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只包括用藥指導和相關注意事項簡單說明。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首先對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病情、文化程度、家庭背景,還包括患者的性格特點、身體營養狀況以及手術等。然后由責任護士負責了解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以及內在需求,與患者制定健康目標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采用多種方式靈活開展健康教育,如面對面講解、發放疾病宣傳冊、組織專家講座等。患者出院前給予疾病康復資料,出院后定期隨訪[2]。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疾病知識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和病因,同時介紹具體的治療方法,以及常用的臨床藥物,并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和預后治療效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答患者的疑惑,有意識地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讓患者以客觀的心態看待自身疾病[3]。
(2)用藥指導。除了需要詳細介紹患者治療所用藥物的具體作用、服用劑量和方法以外,還需要重點說明用藥期間的相關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除此之外,需要特別強調遵醫用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不要增減藥物,甚至是停藥,讓家屬做好監督工作。為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還可引導患者自制服藥備忘錄,并定好鬧鐘以提醒患者服藥[4]。
(3)功能鍛煉指導。耐心給患者及家屬介紹功能鍛煉相關知識,叮囑患者在急性期應該臥床休息,限制活動,并保持關節功能位,避免受壓和各種冷刺激,更不要進行一些傳統關節疼痛的治療,如按摩、拔罐等。待癥狀緩解后才能夠循序漸進地開展功能鍛煉,先從被動鍛煉開始,逐漸過渡到主動鍛煉。鍛煉過程中需要考慮患者的耐受度,功能鍛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讓患者明白長期堅持的重要性。慢性期患者開展功能鍛煉需要避免過度勞累,同時要注意預防和糾正畸形。在平時的活動中盡量減少大關節的使用,還要避免小關節激烈活動,更不要讓關節長期保持同一個姿態。叮囑家屬在患者開展功能鍛煉時做好支持和督促工作[5]。
(4)心理健康管理。積極和患者及家屬溝通,讓患者全面了解自身疾病,強調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主動調節自身情緒。向患者列舉成功治療案例,以堅定患者的治療信心。鼓勵患者多參加積極向上的文娛活動,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叮囑家屬多關心患者,以減少患者負性情緒的出現。
(5)日常生活指導。向患者說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于病情控制的重要影響作用,結合患者的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叮囑家屬做好監督工作,以幫助患者建立規律的作息。強調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以免增加關節負擔。注意居住環境,定期通風清潔,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平時需要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盡量避免關節受到寒冷、潮氣的刺激,用溫水洗漱,睡前可用熱水泡腳,以促進下肢血液的循環。可適當開展肢體運動,但需要控制好量。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入高纖維、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的食物。飲食清淡,盡量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一些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食物也可多攝入,比如苦菜、絲瓜、苦瓜等。
(1)觀察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具體包括用藥、功能鍛煉、復查和養成良好的習慣等4 個方面。每項評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高。
(2)觀察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生活質量評分表(SF-36)[6]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越高。
(3)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統計2 組患者的復發情況。
數據分析通過統計軟件SPSS25.0 實現。其中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和%的形式表示,并通過t 和X2值分析組間差異。若P<0.05,則表示兩組有統計學差異。
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在用藥、定期復查、關節鍛煉、良好習慣等方面的依從性評分均明顯更高,2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2 組干預前后各方面依從性情況(,分)

表1 對比2 組干預前后各方面依從性情況(,分)
組別 用藥 良好的習慣 復查 關節鍛煉實驗組(n=34) 82.14±5.37 86.20±5.87 81.69±6.01 80.21±5.29常規組(n=34) 56.08±7.38 62.41±7.51 58.64±7.35 40.06±7.01 t 值 16.648 14.553 14.156 26.658 P 值 <0.05 <0.05 <0.05 <0.05
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明顯更高,2 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2 組生活質量評分(,分)

表2 對比2 組生活質量評分(,分)
組別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實驗組(n=34) 58.36±10.10 66.83±9.87 64.20±10.51 55.29±10.29對照組(n=34) 50.24±10.12 58.61±9.23 56.02±11.49 48.73±10.36 t 值 3.311 3.546 3.063 3.715 P 值 <0.05 <0.05 <0.05 <0.05
進行為期1 年隨訪,常規組疾病復發率達到了17.65%(6/34),實驗組只有2.94%(1/34),2 組差異顯著(X2=3.981,P<0.05)。
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侵蝕性關節炎,病發初期以關節晨僵、關節疼痛和腫脹為主要表現,隨著病情的進展,最后可能會發生關節畸形,喪失關節功能,極大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多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由于療程長,副作用大,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不理想,因此藥物治療的整體效果也不顯著。相關研究[7]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知曉率低,是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健康知識宣教,以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十分必要。
個性化健康教育是一種人性化和科學化的護理措施,在結合患者情況和健康知識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能夠更好的幫助患者及家屬系統性、全面性的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疾病知識,引導患者逐步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形成自我保健和預防的健康意識,促使患者能夠改善自身行為,在有效規避各種危險因素的同時,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相關工作,確保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在用藥、定期復查、關節鍛煉等方面的依從性評分均明顯更高,2 組差異顯著(P<0.05)。結果說明個性化健康教育相較于常規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幫助患者改善依從性。結果還顯示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明顯更高,2 組差異顯著(P<0.05)。進行為期1年隨訪,常規組疾病復發率達到了17.65%,實驗組只有2.94%,2 組差異顯著(P<0.05)。本次研究結果和既往研究[8]結果一致,結果說明個性化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從而減少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個性化健康教育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護理中,可有效增加病人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疾病復發風險,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指的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