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曲劍華
1.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北京 100010
臁瘡好發于小腿下1/3 處,為西醫的“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1]。本病是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嚴重并發癥,反復難愈,可進展成脛骨骨髓炎,甚至癌變,臨床十分棘手[2]。中醫外治法簡、便、廉、效,自漢代以來積累了雄厚的經驗[3]。近年來研究發現,外用中藥有強大的抗炎、鎮痛、抑菌作用,臨床療效確切[4-8]。更多學者致力于研究中醫外治藥物[5,9-10],但由于其藥物種類、劑型多而散,難以進一步開展。本研究搜集近10 年中藥外治臁瘡的臨床方劑,探索規律,以期為臨床選藥、研發新藥提供幫助。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時間為建庫至2021 年7 月,檢索詞為“下肢靜脈曲張潰瘍”“臁瘡”“中醫”“中西醫”“外用”“外治”。
①研究對象為臁瘡患者;②干預措施為中藥外用,包括軟膏、濕敷、洗滌等(或聯合手術、口服中藥);③中藥組合完整。
①組合重復的文獻;②組成為單藥的文獻。
檢索2020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1]、《中華本草》[12]將中藥名稱及其性、味、歸經統一標準,檢索《中藥學》[13]對中藥的功效分類。
用Excel 表格整理數據,囊括編號、方劑組成、性、味、歸經、功效等數據,建庫。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 和IBM SPSS Modeler18 軟件實現聚類分析和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共得到文獻104 篇,搜集外治方劑123 首,涉及182 味中藥。所有中藥的總頻數為808,對出現頻次≥7 的28 味高頻中藥進一步分析。
中醫外治臁瘡劑型中,軟膏劑、水劑、粉劑占比最高,分別為42.27%、34.87%、17.83%。見表1。

表1 臁瘡常見中藥外治法
黃柏、冰片、當歸、大黃、血竭是前五位高頻中藥(表2)。清熱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最為關鍵,分別為20.40%、13.49%、8.79%(表3)。寒、溫、平性最多,分別為56.42%、25.68%,17.90%,無熱、涼性藥;辛、甘、苦味居前三,分別為31.26%、29.93%、23.26%;歸經前三位為心、肝、脾,分別為21.03%、20.63%、17.34%。見圖1。

圖1 高頻藥物藥味、藥性、歸經雷達圖

表2 中醫外治臁瘡高頻藥物

表3 中醫外治臁瘡高頻中藥功效類別
支持度為10%,置信度設為50%,最大前項數設為2。可見21 條關聯規則,共19 個核心藥物組合。支持度前高的前三位為紫草→當歸、冰片→血竭、當歸→紫草。見表4。

表4 中醫外治臁瘡高頻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當度為25,結果顯示:第Ⅰ類為乳香、沒藥、黃芪、紅花、丹參、大黃、金銀花、蒲公英、黃柏、苦參、黃連、黃芩、川芎、蜈蚣;第Ⅱ類為白礬、鉛丹、蒼術;第Ⅲ類為血竭、輕粉、珍珠、當歸、紫草、白芷、甘草、爐甘石、煅石膏、冰片、朱砂。見圖2。

圖2 中醫外治臁瘡高頻藥物聚類分析
《瘍科選粹》記載臁瘡的病機為:“濕熱下注,瘀血凝滯……氣多不墮,”可歸納為“濕、熱、虛、瘀。”[14]現代醫學治療手段有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腔內熱消融術等,存在副作用大、易反復的缺點[15]。華佗首創“臁瘡方”外敷治療本病,自此國內中醫學者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外治經驗[16-18]。
通過分析近10 年中醫外治臁瘡的臨床方劑得出:①外治藥物功效以清熱、活血化瘀、補虛為主,符合臨床“虛、熱、瘀”的復雜病機。②最常用藥為黃柏、冰片。黃柏瀉下焦濕熱,能抗潰瘍[19],其水煎液抗炎、抑菌作用強大[20]。冰片瀉火解毒,能促進其他藥物經皮膚、黏膜吸收,從而“引經”[21]。為外用藥研發提供思路。③藥味以辛、甘、苦為主,藥性以寒、溫、平性為主,歸經以心經為主。心經藥物具有清心、安神功效,對臁瘡有治療作用。④軟膏、水劑、粉劑應用最為廣泛。⑤高頻藥物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紫草、當歸支持度最高。當歸補血活血,其揮發油有鎮痛消炎的作用[22]。紫草清熱涼血,其成分紫草素能抗炎、抗血栓[23]。紫草油治療臁瘡效果確切[24-25]。紫草、當歸合用能增強療效。⑥高頻藥物經聚類分析結果提示,第Ⅰ類為具有清熱燥濕活血的功效,適用于臁瘡急性期。研究表明,復方黃柏液(黃柏、金銀花、蒲公英、蜈蚣、連翹)對大鼠瘡瘍模型具有抗瘡瘍作用[26]。第Ⅱ類能收濕斂瘡止癢。第Ⅲ類為具有斂瘡生肌止癢的作用,適合臁瘡慢性期。研究證實,玉紅膏(當歸、紫草、白芷、甘草、血竭、輕粉)能夠促進下肢潰瘍愈合[27]。
數據挖掘技術能從海量中藥中探索和發現其復雜的組合規律[28]。本研究獲得了臁瘡外用中藥的關鍵功效、性味歸經及復方組合規律,為臨床提供借鑒,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