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穎 周 哲 陳建軍 魏文革▲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離退休辦公室,北京 100050;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教育處,北京 100050
專業型研究生是我國培養臨床醫學人才的主要途徑,為培養具有一定科研和臨床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國家在2015 年開始推行“雙軌合一”(以下簡稱為“并軌”)培養模式:既是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為“專碩”),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1-3]。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專碩不僅需要完成相應臨床科室33 個月的輪轉、掌握扎實的臨床技能和臨床操作,還須具備良好的文獻檢索、資料收集、研究設計、統計分析、成果總結等科研能力[4-5]。在并軌制度下,培養和管理模式都變得更為復雜,如何兼顧臨床能力培養和科研能力培養是相關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課題[6-7]。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并軌模式下北京某醫院專碩的科研培養現狀,提出改進對策,為提高專碩科研能力培養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整群調查的方式,選取2021 年1 月至6 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并軌培養的311 名專碩為研究對象。共發出問卷311 份,回收問卷311 份,回收率為100%,回答完整的問卷311 份,有效問卷率為100%。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采用問卷調查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8-10],結合咨詢專家后,自行編制問卷,共23 個條目。①一般信息:性別、年級、規培專業等;②科研能力認知:認為科研能力要求的合理程度等;③科研能力自評:認為自己文獻檢索與閱讀能力達到程度等;④科研能力培養滿意度:包括導師、醫院、學校3 個維度??蒲心芰ψ栽u、科研能力培養滿意度均采用Likert 等級量表形式進行設計,分別賦值1、2、3、4、5 分,將“1~2 分”認定為“水平較低”,將“3 分”認定為中等強度觀測值即“中等水平”,將“4~5 分”認定為“水平較高”。問卷的Cronbach’s α=0.81。
調查問卷首先通過預調查以確保調查問卷的可行性,同時對預調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調查由4 名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現場發放問卷,被調查者填寫完畢立即收回,如被調查者對問卷存在疑問,采用一致性的語言回復?;厥盏膯柧硎褂肊piData 3.0軟件雙人錄入計算機,錄入后交換核對錄入數據。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
男114 名,女197 名;一年級102 名,二年級112 名,三年級97 名;外科(普通外科、骨外科等)專業92 名,內科(消化內科、心內科等)專業92 名,醫療技術(放射科、檢驗科等)專業43 名,其他(皮膚科、口腔科等)專業84 名。
267 名(85.9%)認為科研能力培養要求合理;250 名(80.4%)認為自己部分達到科研能力培養要求;認為科研能力培養重要及非常重要的研究生為283 名(91.0%);275 名(88.4%)認為專碩培養目標應該為臨床為主,科研為輔。見表1。

表1 專碩對科研能力認知情況(311 名)
專碩科研能力的總體自評分為(2.66±0.91)分,6 個條目的評分低于總體自評分的人數分別為:文獻檢索與閱讀能力51 名(16.4%)、選擇研究課題能力81 名(26.0%)、設計研究方案能力128 名(41.2%)、實施研究計劃能力145 名(46.6%)、分析和總結研究結果能力150 名(48.2%)、撰寫研究論文能力109 名(35.0%)。
專碩對科研能力培養的總體滿意度為(3.58±1.10)分,其中179 名(63.7%)對導師的滿意度評分低于總體滿意度、231 名(74.3%)對醫院的滿意度評分低于總體滿意度、18 名(5.8%)對學校的滿意度評分低于總體滿意度。見表2。

表2 專碩科研能力培養滿意度評分情況(311 名)
多數專碩對科研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持肯定態度,也能夠認識到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同時認為在碩士期間應該以臨床能力培養為主,輔以科研能力的培養,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8,11]。
專碩對自身科研能力的評分不高,這與上述多數專碩認為自己只有“部分達到”科研能力培養要求的結果相呼應。根據自評分的結果,筆者認為“科學研究的關鍵能力尚未掌握”是現階段專碩在科研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與黃琛等[12]、倪觀太等[13]研究結果一致。
專碩對科研能力培養的總體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這與白文婭等[10]、范宏斌等[14]、杜英杰等[15]研究結果一致。醫院作為專碩的具體培養單位,所提供的政策及平臺支持與培養質量息息相關[16]。同時,科研能力的提升也離不開導師的督促和指導[17]。而這兩個層面,恰恰是本調查結果體現出的最明顯的兩個問題。
3.2.1 科研能力培養與臨床能力培養有機結合 專碩并軌后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較強的臨床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2-3]。科研能力作為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應該得到重視[18]。但在臨床輪轉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讓專碩選擇基礎醫學方向的課題研究,可能會導致臨床和科研兩個方面的培養均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19]。因此,建議選擇臨床相關的研究作為其課題方向,其培養重點應該是科研思維、科研意識的培養,即培養能夠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并獨立設計較為完善的科研計劃,有一定的實驗實施、整理分析數據及撰寫文章的能力。
3.2.2 加強醫院政策支持、開放科研資源平臺 建立以培養醫院為主體的質量保證體系,實施醫院-科室-導師三位一體管理體系。醫院層面上完善政策支持,如:設立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獎勵方案等;科研活動的開展需要一系列科研條件的支持,醫院適度開放科研資源平臺,依托于實驗室或研究平臺的軟硬件條件及專職老師的指導,提高專碩科研訓練、學習的效率??剖覍用嫔蠎摷哟髮煹闹С?,如減少安排導師公共事務性工作;科室在安排工作時,給予專碩更多參與科研培訓與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機會。導師層面應建立與研究生定期溝通、指導機制,制訂導師科研指導手冊,對定期指導的時間、內容及對研究生的評價進行詳細記錄,同時對導師指導工作進行量化考核,將研究生培養工作與晉升、晉職、招生名額等掛鉤[20-21]。
3.2.3 加強導師和課題組的引導作用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需要正確的引導、不斷的糾錯和適時的鼓勵[22]。雖然導師是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但是如果把專碩的科研培養完全寄托于導師身上,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已有文獻報道,團隊制指導比單一導師制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23-24]。建議采取課題組團隊形式共同指導,除導師外,團隊里還應包含2~3 名具有豐富科研經驗的醫師或科研專職人員,組成課題指導小組,共同制訂專碩的科研學習計劃、研究方向等。導師起主導作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進展及綜合能力,課題組其他老師輔助導師開展工作,通過整個課題組團隊的共同努力以提升專碩的科研能力、規范科研學術行為[25-27]。同時該團隊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講座、科研論壇的機會,定期開展團隊內部的交流會、文獻分享會、學術例會等多種學習形式的科研活動。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問卷調查人群局限在某醫院內的專碩,且缺乏導師及帶教老師等對專碩科研能力的評價、評分信息,后期將采取多中心問卷調查,同時增加被調查人員類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