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成 張世睿 邱建宏 趙新鴻 畢玉旺
1.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〇醫院泌尿外科,河北石家莊 050082;2.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〇醫院信息科,河北石家莊 050082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膀胱黏膜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改變,其特征主要表現為膀胱內移行上皮增生及化生[1-2]。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研究顯示,持續或反復的低強度刺激在CG 的發生及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與膀胱感染、留置導尿管、結石、梗阻等慢性刺激有關[3-5]。CG 雖然是一種良性病變,但其是否會進展為惡性腫瘤尚無定論,而且治療方式也無統一意見。有學者認為經尿道電切術治療CG 臨床效果確切[6-7],由于CG 進展為膀胱腺癌的發生率較低,應采取何種治療方案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8]。從中醫觀點來看,CG 屬于“淋癥”范疇,其原因為濕熱下注或瘀熱蓄于膀胱,中醫建議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9-10]。本研究納入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〇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單純行經尿道等離子電汽化切除術及術后聯合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治療CG 的患者,分析銀花泌炎靈片治療效果與預后情況。
選擇2016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我院單純行經尿道等離子電汽化切除術及術后聯合膀胱灌注化療的男性CG 患者82 例。納入標準:①反復出現下腹或會陰區疼痛、尿頻、尿急、血尿等,保守治療無效;②尿常規檢查白細胞及紅細胞升高,超聲檢查提示膀胱內黏膜增厚或可見占位性病變;③術后病理診斷均為CG。排除標準:①泌尿系統感染嚴重;②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③精神異常;④合并膀胱功能障礙、尿道狹窄;⑤合并前列腺惡性腫瘤;⑥膀胱頸梗阻、膀胱結石等原因引起的CG;⑥靜脈腎盂造影發現上尿路病變。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對照組年齡47~77 歲,平均(63.7±7.8)歲;前列腺增生病程2.5~15.5 年,平均(4.8±2.0)年;CG 病程6~54 個月,平均(20±6)個月。觀察組年齡45~79 歲,平均(64.5±8.4)歲;前列腺增生病程2.0~14.0 年,平均(5.1±1.9)年;CG 病程4~50 個月,平均(19±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統計學無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經尿道等離子電汽化切除術治療,采用腰麻或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截石位,電切鏡為司邁(26Fr),電極功率為100 W,電凝功率為60 W。術中以生理鹽水充盈膀胱,以電切環將膀胱內病變黏膜及肉眼可見距離病變周圍1 cm 內的膀胱黏膜予以切除,深至淺肌層。同時行前列腺汽化電切術。術后常規留置尿管3 d。切除標本送病理。術后以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0.2 g/次,2 次/d,靜脈滴注抗炎治療2 d 后口服鹽酸左氧氟沙星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0 mg/次,2 次/d,口服2 周。膀胱灌注化療藥物為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30 mg,1 次/周,共8 周;后1 次/月,共10 個月,一共治療12 個月。對照組口服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安斯泰來制藥集團)0.2 mg/次,1 次/d,連服6 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銀花泌炎靈片(吉林華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 g/次,4 次/d,連服6 個月。
①尿動力學指標:檢查前1 h 飲水500 ml,患者出現膀胱脹、尿急時,采用Nidoc-970A 超豪華型尿動力學分析儀(成都維信電子科大新技術有限公司)檢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患者取截石位仰臥于檢查床上,利多卡因凝膠表面麻醉尿道,置入膀胱測壓導管檢測殘余尿量。②血清炎癥因子: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Varioskan LUX 多功能酶標儀,賽默飛世爾公司)檢測治療前后血清中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IL-17、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
術后6 個月行膀胱鏡復查,根據情況行膀胱黏膜活檢。參考文獻[11]制定療效評價標準。①治愈:尿頻、尿急、排尿不適等癥狀消失,尿常規陰性,膀胱鏡檢查膀胱黏膜未見異常;②緩解:尿頻、尿急、排尿不適等癥狀發作頻率及程度均減輕,不影響正常生活,尿常規陰性,膀胱鏡檢查膀胱內基本正常,或僅有部分黏膜輕度異常,其程度及范圍較術前明顯縮小;③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僅輕度緩解,仍影響正常生活,尿常規陽性,膀胱鏡檢查黏膜仍殘留病變或新發,取病理活檢確診為CG。有效率=(治愈+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義。
所有患者均完成6 個月的治療,無脫落。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殘余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治療前,殘余尿量少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比較(±s)
治療前,兩組IL-8、IL-17、TNF-α 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IL-8、IL-17、TNF-α 含量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含量比較(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含量比較(ng/L,±s)
注 IL-8:白細胞介素-8;IL-17:白細胞介素-17;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CG 是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組織的一種增殖性改變,其臨床癥狀無特異性,患者多因反復尿痛、血尿、尿頻等排尿不適就診,單純行泌尿系統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癥狀易反復發作。CG 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大部分學者認為其是一個逐漸發生、發展的疾病,依次經歷:移行細胞增生—Brunn’s 巢—囊性膀胱炎—CG[12]。中醫學中CG 的主要表現符合“淋癥”的定義,其主要特征為小便頻數短澀,欲出未盡、滴瀝刺痛、痛引腰腹或小腹拘急,如《素問·本病論》中提到“濕令不去……失溺小便數”,指出濕熱在淋癥中的重要地位。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淋》提出“淋病必由熱甚生濕,濕生則水液渾,凝結而為淋”,因此中醫將CG 歸屬“淋證”“膀胱濕熱”范疇[13-14]。
CG 好發于膀胱三角區及頸部,在男性中其解剖位置與前列腺臨近,前列腺增生是引起CG 的常見原因[15]。陳躍東等[3]研究發現,非可控性炎癥在CG 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非可控炎癥是指在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下,如持續或低強度的刺激、靶組織處于長期或過度反應時,炎癥無法從抗感染、組織損傷的模式下轉為平衡穩定狀態,導致炎癥持續進行,即非可控性炎癥。而如果炎癥因素如感染或組織損傷消失后,炎癥反應即刻終結,成為可控性炎癥。西醫通常認為CG 的發生與下尿路梗阻、反復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等導致長期慢性炎性刺激有關,因此治療上述病因是治療CG 的基礎。而去病灶治療主要為膀胱內病損切除,包括等離子電汽化切除、激光切除等。有研究認為CG 為癌前病變,與膀胱癌有關,行膀胱病損黏膜電切后應按照膀胱癌標準進行膀胱灌注化療,對于復發有一定的作用[16-17]。但亦有研究表明,膀胱灌注對于CG 的復發及進展無明顯意義[18-19]。
CG 的中醫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為主。銀花泌炎靈片為治療下焦濕熱等泌尿系感染的常用中成藥物[20-22],其組方由金銀花、半枝蓮、扁蓄、瞿麥、石韋、川木通、車前子、淡竹葉、桑寄生、燈心草等藥物經現代制藥加工而成。方中主要成分金銀花含有綠原酸,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并且能修復感染灶,減少纖維性變化[2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IL-8、IL-17、TNF-α 含量低于對照組。提示銀花泌炎靈片能減輕等離子電汽化切除以及膀胱灌注后創面的炎癥刺激,利于創面的恢復。銀花泌炎靈片的其他成分如半枝蓮可化瘀止痛;車前子能夠清熱、通淋、利尿;扁蓄、瞿麥、石韋清熱解毒。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銀花泌炎靈片具有抗炎、抑菌、利尿等作用[24],對多種炎癥反應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包括對白細胞計數、IL-10、IL-1β 和TNF-α 均有明顯降低作用[25-27]。
綜上所述,銀花泌炎靈片對CG 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可能與其抗炎作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