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修俠 彭永強 王曉東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甲乳外科,安徽亳州 236800
化療是防止惡性腫瘤復發的重要治療手段[1-2]。毒副作用引起的各種癥狀是造成化療患者身體功能惡化、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增加的突出問題[3-5]。已有研究發現,部分乳腺癌化療患者承受著惡性腫瘤引起的癥狀及手術創傷、化療毒副作用引起的癥狀的折磨,身心壓力極大[6-7],體驗著強烈的無助感與絕望感[8],這種不良的身心狀況導致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進一步降低,對疾病的轉歸產生消極影響。緩解化療引起的癥狀困擾,改善生活質量。希望理論認為,希望是個體體驗到的一種內在心理力量,對于患者身心健康狀況有著重要影響,希望能夠激發個體的潛力,緩解身心應激,提升應對疾病的信心,從而有助于促進疾病的康復[9]。本研究根據希望理論制訂干預方案,應用于乳腺癌化療患者,取得較好效果。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在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甲乳外科化療的乳腺癌患者80 例。納入標準:①接受乳腺癌手術,術后首次接受化療;②卡氏功能狀態評分≥60 分,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③能夠正常進行溝通。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系統疾病;②已出現轉移;③合并消化道器質性病變。入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9~69 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希望護理組40 例,平均(48.72±5.87)歲。常規組40 例,平均(50.23±6.0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毫醫倫審2019 第22 號)。
1.2.1 常規組護理方法 按腫瘤科化療護理流程進行護理,患者接受基礎入院及用藥飲食護理后,由護士于每日晨間交班詢問患者狀況感受,給予常規心理護理。發覺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及時疏導,調動家屬等給予情感支持;出院時告知患者化療間歇期保持術側肢體鍛煉及身體保養、定期復查等。
1.2.2 希望護理組護理方法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希望護理。成立希望護理小組:成員包括2 名實踐管理經驗豐富的主任護師、6 名科室資深護士,均接受希望護理流程培訓,負責具體護理方案的實施。根據希望理論內涵,查閱研究文獻,總結提升患者希望感的有效干預措施,制訂符合科室具體實際的護理方案,措施包括:
確立目標:確立能夠實現的治療目標,可提升患者對未來的希望[10]。開始治療前,責任護士與患者交流,評估情緒與心理狀況,衡量干預的可行性和特殊性;并介紹化療的積極意義,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與患者協商,確立治療目標,使患者增強治療信心。
確立實現目標的途徑:(1)提高自護能力:①開設健康講座,教授化療自我護理方法;②開設化療患者微信群,推送化療知識,回答患者問題。(2)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患者積極接納現實,建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積極應對方式。(3)加強社會支持:①專業支持:責任護士利用護理查房的時間與患者積極溝通,提供專業的醫學信息支持,消除患者關于病情的各種疑慮。②非專業支持:借助微信群,鼓勵病友之間積極互動,增進情感,交流治療與護理經驗;對主要照顧者實施健康教育,引導其多鼓勵、關愛患者,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加強達到目標的信念:①建立積極認知:通過健康講座向患者介紹惡性腫瘤治療的各種新進展,分享成功病例資料,糾正“癌癥=死亡”的消極認知,建立積極治療的信心。②提升積極情緒體驗:借助冥想音樂、錄音引導患者掌握冥想練習、肌肉放松訓練等,放松身心,提升積極情緒。
1.3.1 毒副作用情況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毒副作用5級評估標準,對血紅蛋白、白細胞、粒細胞、谷丙轉氨酶、肌酐等指標及惡心嘔吐、腹瀉癥狀進行評估。結合臨床實際,將0 度、Ⅰ度視為可接受,Ⅱ~Ⅳ度視為毒副作用發生。
1.3.2 心理、生理情況及生活質量評估 采用記憶癥狀評估量表(memory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MSAS)中文版[11]、Herth 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中文版[12]、癌癥治療功能評價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cancertherapy,FACT-G)中文版[13]評估癥狀困擾、希望感及生活質量。MSAS 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HHI得分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FACT-G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使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血紅蛋白、白細胞、粒細胞、谷丙轉氨酶、肌酐毒副作用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希望護理組惡心嘔吐、腹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毒副作用發生率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心理癥狀困擾、生理癥狀困擾、總困擾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希望護理組心理癥狀困擾、生理癥狀困擾、總困擾指數評分低于干預前(P <0.05),常規組希望護理組心理癥狀困擾、生理癥狀困擾、總困擾指數評分高于干預前(P <0.05);希望護理組心理癥狀困擾、生理癥狀困擾、總困擾指數評分低于常規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困擾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癥狀困擾評分比較(分,±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干預前,兩組HHI、FACT-G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HHI 均高于干預前,希望護理組FACT-G 量表評分高于干預前,且干希望護理組HHI、FACT-G 量表得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HHI 量表、FACT-G 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HHI 量表、FACT-G 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HHI:Herth 希望量表;FACT-G:癌癥治療功能評價量表
乳腺癌化療可導致疼痛、嘔吐、睡眠障礙等多種治療副作用,給患者較大的打擊,使患者產生無助、焦慮等消極體驗。隨著癥狀困擾加重,患者可出現功能狀態惡化,甚至中斷、放棄治療,導致病死率升高。本研究中常規組干預后癥狀困擾評分高于干預前,提示化療的實施可增加患者的癥狀困擾,對患者的情緒、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以往研究證實,患者的希望感是影響其疾病自護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14]。提升患者希望水平,對其自我照護行為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5]。王夢瑩等[16]以腦梗死患者為干預對象,實施提升希望感的心理干預,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護能力。患者的希望感越強,越能夠采取積極行動的方式去面對疾病,掌握更多自我護理技能,這對于更好地控制癥狀至關重要。此外,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與其體驗的消極情緒也存在著相關,長期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其癥狀困擾情況更嚴重[17]。提升患者希望感可減輕負性情緒,有助于改善癥狀。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在護理過程中觀察到,有少數患者存在較高的希望感,但負性情緒也較嚴重,推測可能與惡性腫瘤的診治過程中的疾病不確定感有關,關于希望水平與負性情緒的相關性及其對癥狀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希望是個體進行情緒調節的一項重要心理機制。癌癥患者是否體驗到較高的希望感,可以反映出其是否具有積極應對疾病的內在動力。已有研究發現,個體應對方式、社會支持、情緒狀態以及治療性溝通等均可影響個體的希望感[18-19]。本研究一方面與患者積極交流,幫助其確立可行的治療目標,另一方面,借助健康講座、微信群交流等,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同時提供心理疏導,加強治療性溝通、病友之間交流以及主要照顧者的情感支持,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20-21]。通過上述各項措施的實施,使患者的希望感獲得提升。
已有多項研究發現,肺癌、白血病患者生活質量與希望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22-23]。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結論一致。化療引起的不良癥狀反應是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的主要原因[24]。化療毒副作用越嚴重,患者自覺癥狀越嚴重,其生活質量也越低。本研究從確立目標、加強內在動力、提供社會支持等多方面,促使患者積極應對疾病,從而改善軀體健康狀況[25-28],隨著各項癥狀減輕,患者自覺病情好轉,其生活質量也獲得提高。此外,提升患者的希望感,改善其情緒狀況,還有助于患者積極適應患病后的角色改變,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根據希望理論制訂科學的干預方案,能夠提升乳腺癌化療患者的希望感,幫助患者緩解癥狀困擾,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