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王瑞祥 宋詠梅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00;2.山東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3.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355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升高[1]。而血壓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風險之間,因果關系密切[2]。近年研究證明,外治法是外施于體表或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治療高血壓療效可靠,《理瀹駢文》中曾提到:“外治可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軟件,對該領域進行可視化分析,深入挖掘研究現狀和熱點趨勢[3],直觀展示研究動態,為今后提供參考。
主題詞分別設置為“外治法”or“耳穴”or“針灸”or“足浴”or“貼敷”and“高血壓”,在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檢索建庫至2021 年11 月的文獻。
文獻納入標準:①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公開發表;②研究對象為原發高血壓;③治療方法為中醫外治。排除標準:①與高血壓外治法相關度較低;②科普、會議文章,征稿,報紙文獻等;③重復發表;④年份、作者、機構、關鍵詞不全。
時間分區:1993—2021 年,以年為單位。圖譜修剪:選擇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余參數為默認。節點類型:分別選擇作者、機構、關鍵詞。
共納入文獻504 篇,檢索得到的第1 篇納入文獻為1993 年發表。繪制年度發文量折線圖(圖1)。分析文獻發表情況,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1993—1999 年年均<3 篇,2000—2008 年發文量整體平穩增長,2009 年至2021 年發文量增長迅速,2020 年達峰值42 篇,2021 年因未全部納入統計,因此暫時下降。

圖1 高血壓外治法年度發文量折線圖
統計納入文獻作者,生成作者共現圖譜(圖2),統計發文量前10 位的作者(表1)。其中發文量最高者為郭棟,共6 篇,圖中字體大小反映發表文獻數量差異,節點間連線表示合作關系。

表1 發文量前10 位作者

圖2 作者共現圖譜
合并含義相同機構,將科室、學院、分部并入機構總稱,如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山東省中醫院,生成機構共現圖譜(圖3),統計發文量前10 位的機構(表2)。其中發文量最多者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共37 篇。

表2 發文量前10 位機構

圖3 機構共現圖譜
2.4.1 關鍵詞共現 合并相似關鍵詞,如“穴位貼敷&穴位敷貼”“耳穴壓豆&耳穴壓籽”,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圖4)。統計中介中心性前10 位(表3)。其中中介中心性前3 位為穴位貼敷、耳穴壓豆、中藥足浴,以關鍵詞為節點,節點大提示詞頻高,連線粗提示共現關系緊密。

表3 關鍵詞中介中心性前10 位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2.4.2 關鍵詞聚類 將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相似歸類,得到聚類圖譜。聚類規模與編號大小呈負相關,統計聚類規模前10 位(表4),并生成聚類圖譜(圖5)。其中聚類模塊值=0.7995,Q 值>0.3 提示網絡社團結構顯著,聚類平均輪廓值=0.9450,S 值>0.5 提示聚類結果合理。

圖5 關鍵詞聚類圖譜

表4 關鍵詞聚類
2.4.3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及突現詞 基于關鍵詞聚類結果,按時間順序將關鍵詞分布顯示得到時間線圖譜(圖6);探測時間段內出現的前15 位高頻關鍵詞,生成突現詞(圖7)。

圖6 時間線圖譜

圖7 關鍵詞突現
本研究以1993—2021 年11 月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收錄的高血壓中醫外治領域504 篇文獻為研究對象,分析發文量:該領域處于發展快速期,這與外治法不良反應少、臨床起效快[4]等優勢有關。
分析作者共現圖譜:僅有少部分學者形成穩定團隊,以郭棟、魏思寧為首的團隊主要研究穴位貼敷、艾灸、耳穴壓豆治療高血壓的效果觀察[5-6]。以邱定榮、陳笑銀為首團隊,主要研究鄧鐵濤浴足方治療高血壓的效果觀察[7-8];以黃琛、錢海凌為首團隊主要研究自擬足浴方輔助治療高血壓[9]。
分析機構共現圖譜:機構間合作較少;中醫藥大學及附院是研究的中堅力量;研究陣地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地域發展不均衡。
分析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圖譜:目前高血壓中醫外治領域熱點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包括①高頻外治方法。穴位貼敷、耳穴壓豆、中藥足浴等。其中穴位貼敷常取穴位為涌泉、神闕,常用藥物,如吳茱萸、懷牛膝[10];耳穴壓豆常取神門、皮質下[11];中藥足浴常用內服劑化裁的自擬方,常用藥物為懷牛膝、夏枯草等[12]。②常見癥狀及危險因素。眩暈、肥胖、血脂為聚類前3 位。眩暈是高血壓主癥之一[13],研究發現[14]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耳穴按壓對緩解高血壓眩暈癥狀療效顯著;血脂異常、肥胖是高血壓的重要誘因[15]。③中醫體質。痰濕質和氣虛質為最易患高血壓體質,其中痰濕質常用外治方法為太沖、曲池穴針刺或埋線[16]。④重點人群。老年人,圍絕經期婦女。半數>60 歲的老年人患高血壓病[17],并具有收縮壓增高明顯、壓差大、靶器官損害等特點[18]。研究發現[19]天麻、鉤藤、吳茱萸等藥物貼敷神闕、內關、涌泉等穴,可有效降低老年人血壓水平,緩解臨床癥狀;圍絕經期女性受內分泌影響,發病率為絕經前的2 倍[20]。研究發現[21],針刺五臟背俞穴對圍絕經期高血壓患者不但有降壓、改善臨床癥狀等作用,還有調節情志狀態、緩解焦慮的作用。⑤重點證型。高頻證型為痰濕壅盛證,研究發現[22-23],用半夏、白術、天麻等藥貼敷豐隆、曲池,刮痧督脈、膀胱經,艾灸豐隆、足三里等均對高血壓痰濕壅盛證有顯著療效。聚類間聯系緊密,臨床上治療高血壓多聯合療法,如常規降壓西藥、中藥湯劑聯合外治法或多種外治法聯用[24]。
分析時間線圖譜及關鍵詞突現:1993—2009 年主要關注常用藥物如夏枯草、吳茱萸、懷牛膝,其中夏枯草突現最早持續最久,是中藥足浴、穴位貼敷中最常用藥物[25];2007—2017 年主要關注:①穴位如神闕、涌泉。②治療方法如中藥熏洗、穴位埋線、刺絡放血、耳穴壓豆等,但突現時間均較短,說明缺乏持續深入研究。2019—2021 年關注熱點為針刺、艾灸、刮痧等方法的應用。提示對治療方法研究貫穿發展歷程,仍是未來的關注熱點。
綜上建議:①各學者機構多溝通交流,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②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作用機制方面,為指導臨床形成理論基礎。③開展大樣本量臨床試驗,為高血壓治療提供更具中醫特色的診療方案和療效評價標準。④基于異病同治理論加強外治法的特異性研究,提供更高效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