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輝 張志軍 楊立強
1.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麻醉科,北京 100102;2.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北京 100053
既往臨床治療頸源性眩暈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物理治療,如關節松動、頸伸肌功能鍛煉等,雖治療安全性好,但療程較長,患者依從性不理想,應用受限[1-2]。近年來,神經阻滯已被用于頸源性眩暈治療中,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被證實安全有效[3]。但因頸源性眩暈的發生、發展與血液循環有關,SGB 尚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效果有限[4]。針刺治療已被用于頸源性眩暈治療中,并被證實可改善患者癥狀、功能及活動度,風池穴是人體穴位,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為風邪蓄積之處,針刺該穴對緩解頭暈、頭痛有確切效果[5]。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基于傾向性評分匹配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頸源性眩暈的效果。
回顧性分析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2020 年1 月至12 月確診并接受治療的150 例頸源性眩暈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80 例實施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納入對照組,70 例實施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納入觀察組。經傾向性評分匹配后,最終納入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0 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制定的《赫爾辛基宣言》。
①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氣血不足證,脈沉細弱,舌淡苔白,主癥:眩暈,頭痛,畏寒肢冷,頸項沉重脹痛,膝軟;次癥:心悸,氣短,耳鳴,夜尿頻。②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7]中診斷標準,患者有慢性頸痛史,有耳鳴、眩暈、嗜睡、惡心、精神萎靡、視力減退等癥狀,下頸椎活動度減少,行頸椎側位片檢查可見椎間隙變窄,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并有骨贅增生。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經X 線檢查顯示患者顱內解剖結構正常;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昏迷;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③因外傷引發的頭暈;④合并頸椎骨折。
①對照組:采用局麻,實施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枕,頭偏向對側45°,消毒,采用日本Hitachi 公司F37 型號彩色超聲儀,以高頻線陣探頭定位C7 橫突,識別頸部血管、頸長肌、C7 神經根等。于超聲引導下,以平面內進針至頸長肌前方,回抽無腦脊液無血,注射0.5%鹽酸利多卡因(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521、20191012,規格:5 ml/支)5 ml,注射后指導患者平躺休息30 min,阻滯成功標志為霍納綜合征。行左右交替超聲引導下SGB治療,2 次/周,間隔3 d,連續治療4 周。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刺風池穴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消毒頸部皮膚,采用0.25 mm×40 mm 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于雙側風池穴直刺進針,進針深度約15 mm,得氣后以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隔10 min 行針1 次,30 min 后拔針。治療1 次/d,連續治療4 周。
①臨床療效:參照文獻[6]中有關內容評估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降低70%~<95%,X 線檢查顯示頸椎病理改變明顯好轉;有效:患者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降低30%~<70%,X 線檢查顯示頸椎病理改變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②臨床癥狀積分:于治療前、治療4 周,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8]評估患者臨床癥狀,總分為0~30 分,分值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③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于治療前、治療4 周,采用邁瑞Mindray DC-N3S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檢測患者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④治療安全性:記錄SGB及針刺治療期間相關風險事件(穿刺點出血、感染、皮下血腫)及用藥不良反應(心動過緩、低血壓、驚厥昏迷、呼吸抑制)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4.0 處理數據,使用PSM 擴展程度實現PM 過程,用傾向性評分匹配分析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基線資料,采用近鄰法進行1∶1 匹配,匹配容差為0.1,將觀察組與對照組配對;全部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傾向性評分匹配前,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傾向性評分匹配后,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傾向性評分匹配前后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匹配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匹配后,兩組治療前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4 周臨床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匹配后,兩組治療前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4 周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椎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增快,且觀察組快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
注 t1、P1 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代表兩組治療4 周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無風險事件及不良反應發生。
目前認為頸源性眩暈發生與椎動脈壓迫、頸部交感神經刺激等因素有關[9-11]。中老年群體在長期伏案狀態下,易發生椎動脈扭曲、椎間隙變窄等病理改變,并可繼發鉤椎關節增生及斜方肌勞損性痙攣,影響腦部供血,引發眩暈[12-13]。中醫認為,頸源性眩暈病因在于勞倦、嗜酒肥甘,導致脾胃受損、健運失司,形成痰濕,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氣血不足,而致眩暈,治療應以升發陽經之氣血為原則[14-15]。
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頸源性眩暈較單獨實施超聲引導下SGB 效果好,更利于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分析原因:SGB 通過阻滯星狀神經節,發揮交感神經抑制作用,消除交感神經節過度緊張,促使支配區域血管擴張,改善頭部血供,進而緩解眩暈[16-17]。此外,超聲引導下SGB 可降低頸椎局部炎癥因子水平、清除代謝產物和免疫復合物,可減輕頸部病理損傷,進而改善頸源性眩暈[18-19]。風池穴作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此穴位可升陽經之氣血,氣血上注至腦部,可使患者髓海得養,眩暈得消,臨床獲益更佳[20-22]。
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較單獨實施超聲引導下SGB 可更為有效地改善基底動脈及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分析原因:超聲引導下SGB 阻滯可抑制交感神經,促使支配區域血管擴張,進而使血流易通過擴張血管,增加基底動脈及椎動脈血流量[4]。針刺可經毫針傳遞針感之力,到達椎動脈及椎動脈周圍組織,進而可減輕局部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壓迫,緩解椎動脈痙攣,改善基底動脈及椎動脈血流,改善眩暈[23]。
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頸源性眩暈安全性佳。分析原因: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可確保麻醉的安全性[24]。針刺風池穴采用一次性針灸針,對進針處皮膚進行消毒,治療安全性較好[25]。但本研究安全性評估結果可能受治療時間短、納入樣本量小影響,未來還應對頸源性眩暈患者進行大樣本、長期研究,進一步證實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的安全性。
本研究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而非常用的隨機對照試驗,可避免基線變量分布不均衡、選擇偏倚等情況,實現均衡基線資料,消除基線變量可能造成的偏倚,可進一步證實自然分組情況下干預效應的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針刺風池穴聯合超聲引導下SGB 治療較單獨實施超聲引導下SGB 有一定優勢,更利于緩解頸源性眩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動脈血流動力學,且聯合治療效果好、安全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