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黃 姣,李 歡
(1.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陜西 西安 710000; 2.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3.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43)
以往的保護理念中多強調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為文物的固有的、客觀的內在價值,但保護實踐中,價值認知和評估行動總是充滿主觀性,由此帶來的是保護理念與實踐的割裂。自1980年開始,大批學者開始反思這一認識的局限性,部分學者提出“文物價值是主觀構建的、是在行動中產生的”觀點[1-5],國際遺產界也出現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的新趨勢[6]。價值問題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問題,價值認知決定了遺產保護。它并不直接決定具體遺產保護的方法和技術的選擇,而是通過回答“為何保護、保護什么”等問題,從大的方向上決定“如何去保護”。本文旨在結合西安城墻,討論價值認知及基于價值認知的遺產保護,以期能夠促進對西安城墻及其他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探討、研究和實踐。
物質與意識、遺產與價值,是兩對從宏觀到微觀相對應的概念。遺產本身作為客觀存在的物質,具有年代、材料、工藝、形態、空間等客觀存在屬性。價值是作為主體的人對作為客體的遺產物質屬性的認識,是對遺產的主觀映像。遺產自身物質屬性的存在決定了價值的生成,同時正確的價值認知能夠指導有效的開展遺產保護行為,促進遺產的發展,錯誤的價值認知則會把遺產保護行動引向歧途,阻礙遺產的發展。
構建一個邏輯關系清晰的遺產價值體系對于正確認知遺產至關重要。目前已有較成體系的有余佳以可否定量為標準所對遺產價值要素的分類[7],陳耀華等以本底還是衍生為標準構建的遺產價值體系之樹[8],孫華以內在存在價值和外在使用價值進行的分類。關于余佳、陳耀華的分類體系的局限性,筆者同意孫華所作評述,此處不再贅述。孫華認為作為內在存在價值的年代價值是遺產所有價值的源泉,通過外在價值的情感價值與其他使用價值之間形成聯系[9],年代、空間等遺產屬性決定了各類價值的生成,是價值的源泉,但此類均屬遺產本身的物質屬性,為客觀存在的,不能歸于主觀價值類。在構建文化遺產價值體系時可按照如下邏輯關系進行(見圖1):
1)遺產年代、材料、工藝、形態、空間等的物質屬性是所有價值的源泉,決定價值的產生;2)通過對遺產物質屬性的認知,形成遺產的認知價值,即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3)通過認知價值進一步衍生出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這些衍生價值。

遺產保護行為是價值對遺產能動作用的重要表現。這體現在:
1)通過價值認知,我們才能認識到遺產的重要性,從而決定對遺產進行保護。
2)當無法兼顧所有遺產時,在同等條件下,價值認知的結果決定了遺產保護的先后順序。
3)當不同價值要素間相互矛盾時,價值認知的結果決定了對價值的取舍。
4)不同的保護決策直接影響遺產現狀,必然會對遺產物質屬性產生影響。
遺產價值內涵已由原有的歷史、藝術、科學三大價值豐富為包含三大價值的認知價值和包含其他價值的衍生價值。相應的,遺產保護內涵也應有所豐富。傳統的文物保護行為是指阻止對文物或遺產的自然和人為破壞,以干預方式去除相關的破壞性因素[10]。這主要體現的是基于認知價值對物質屬性開展的保護行為,是為了達到保存遺產的物質屬性,存續認知價值,但對于衍生價值如何進行保護并未給予界定。同樣的,基于衍生價值的遺產保護,目的也是為了存續甚至增加其價值內涵。常見的基于衍生價值的遺產保護行為包括構建文化IP、發展文化旅游經濟、開發教育研學活動、舉辦文化活動等。
綜上所述,遺產保護是為存續甚至增加認知價值、衍生價值而進行的主觀行為,能動的反作用于遺產的物質屬性。
前文已述遺產價值認知本質上是一種主觀行為,是對遺產物質屬性的抽象認知,但從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遺產價值認知又是在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客觀行為,不隨單個個體主觀行為而變化。換言之,基于價值認知構建的遺產保護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會出現許多矛盾因素,大多需要具體遺產具體分析,但仍應有著一些共性的原則,需要去遵守。
1)關于真實性、完整性的思考。
如上所述,“遺產與價值”是“物質與意識”的相對關系。這包含兩重意思:一是遺產的物質屬性決定價值的生成,這體現了遺產物質屬性的根本性地位;二是價值認知過程是一個主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是隨著認識不斷豐富完善的。只有堅持保護遺產物質屬性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才能確保后續價值認知不會是虛假的、無意義的。因而,真實性、完整性是遺產保護的根本原則。
2)關于價值取舍的思考。
多種價值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必然不能共存的極端情況,如何進行取舍、決策。衍生價值是在認知價值基礎上生成的,認知價值又是直接依賴于遺產的物質屬性存在。從這一價值體系來看,物質屬性≥價值認知>衍生價值。因此,當因基于衍生價值而發起的行為與基于認知價值而發起的行為產生矛盾沖突時,應首先尋求保留后者的行為,并盡量保全前者,當二者必須取舍時,應以后者為重。而當同一層次價值產生矛盾時,應以對物質屬性影響最小為最優選擇。
3)代際公平的思考。
價值是對客觀存在的遺產的能動反映,是一個主觀過程,受當時當地的社會思想、文化、保護理念、時代價值觀的影響,遺產保護過程中應當尊重不同時代價值觀下產生的保護行為或是認知遺產價值的權利。這主要體現了三部分涵義:一是對歷史上已經作用于遺產本身的行為,在不影響遺產物質屬性安全存在的前提下,不應任意抹除;二是當代人有基于時代價值觀下適度利用遺產、發揮遺產價值的權利;三是我們在進行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遺產物質屬性的改變,不至于影響后人對遺產的認知,尊重后人認知遺產的權利。
西安城墻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在隋唐長安城皇城基礎上拓建而成,周長13.74 km,東西南北各開一主城門,門外設甕城、月城、羊馬城,城上建城樓、箭樓、閘樓,城外護城河繞城一周,四主城門外各有郭城守衛。經歷朝歷代的破壞與修葺,現有城墻形制與初建時已有許多不同:
1)明洪武年間初建時為夯土城墻,推測今開通巷以西至西北城角為在元安西府城城墻(原隋唐長安城皇城)基礎上夯筑,其余區域為新筑。
2)明隆慶二年陜西巡撫張祉首次對夯土城墻外墻進行包磚處理;清乾隆年間,畢沅主持大型整修工程,重新對城墻外墻、女兒墻等進行包磚;20世紀90年代環城建設工程中對城墻內外側均進行包磚處理[11]。
3)明末崇禎年間孫傳庭修繕加固東門外的東關城墻,并在其余三門外新修南關、西關、北關城墻,現四關城墻均已被毀不存。
4)民國以來,因交通、戰爭等原因城墻多處被人為打斷,至2005年,全部重新連接,形成環城一周十八門的格局。
5)四主城門處“三城一橋四重門”[12]的原有形制均已破壞,20世紀90年代重建永寧門羊馬城、閘樓和吊橋,2004年復原南門箭樓,對西安城墻原有城門形制進行了復原式展示。
6)現有城上敵樓、角樓、魁星樓均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重建。
7)護城河屢經疏浚,如今共同構成“城墻、護城河、環城公園、順城巷”四位一體的環城景觀。
2.2.1 歷史價值
1)西安城墻實物遺存歷史可追溯至隋唐時期,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的城墻斷面遺址清晰地反映了這段歷史。
2)西安城墻見證了西安地區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歷史發展,與西安地區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反映了該區域重大歷史事件發生。
3)西安城墻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其形制隨軍事技術、戰爭理念發展有所變化,見證了軍事技術和理念的發展歷史。
4)自建成以來,西安城墻在歷朝歷代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修葺,反映了古代筑城技術、建筑技術的發展歷史。
2.2.2 藝術價值
西安城墻雄偉的城墻墻體、壯麗的城上古建筑、“三城一橋四重門”的建筑布局,可為當代藝術家激發創造靈感、提升藝術創造力,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鑒賞、藝術想象、藝術創造空間。
2.2.3 科學價值
西安城墻的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建筑工藝中蘊含的科技信息:
1)城墻夯土墻體的夯筑工藝。
2)城磚間黏接的糯米灰漿工藝。
3)城墻防排水體系。
4)城樓、箭樓木結構建筑工藝。
5)過水涵洞建筑工藝等。
西安城墻是西安的地標性建筑,凝聚著西安人的城市記憶,與這座城市空間內的眾多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西安這座城市的文脈,是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金色名片。城墻國際馬拉松、春節新春燈會、環城公園健身長廊、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一項項文化活動,豐富了新時期西安城墻文化價值內涵。西安城墻吸引了眾多文化旅游愛好者前來參觀,同時作為環城經濟帶的核心,帶動周邊順城巷、環城西苑等城墻內外的商業發展。2018年,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榮升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進一步展現了其文化旅游經濟價值。
遺產的物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價值認知是主觀行為,如何在遵守真實性、完整性、價值取舍、代際公平等保護原則前提下,最大程度保存物質屬性、發揮主觀價值,是實施保護策略應當思考的主要問題。基于此,本文構建了針對西安城墻的數字化保護、利用性保護、精細化保護、預防性保護的綜合保護策略,如圖2所示。

1)數字化保護。
遺產的物質屬性決定價值的生成,同時價值又對遺產的物質屬性具有能動作用,這表明,遺產的物質屬性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考慮到遺產保護中的代際公平原則,我們應當盡可能的記錄不同時間的遺產現狀,為后人認知當下遺產提供可能性。數字孿生技術在記錄物質屬性的變化過程中,能夠盡量確保對物質屬性認知結果的客觀性,展露了其技術的優越性。在今后的城墻保護中,應注重對西安城墻的數字化保護,積極利用三維掃描,GIS,HBIM,VR,AR等技術進行數字化保護。可通過三維掃描獲取西安城墻各部分三維模型,實現空間尺寸信息的數字化;利用GIS技術實現城墻的區域性位置信息的數字化;利用HBIM技術實現城墻建筑材料、建造工藝、保護工程管理的數字化;利用VR,AR技術實現西安城墻展示的數字化。
2)利用性保護。
西安城墻認知價值、衍生價值眾多,而價值認知是一個主觀過程,這代表價值是會變化甚至消亡的。在當今時代價值觀背景下,對西安城墻進行利用性保護,充分發揮其時代價值,釋放其價值潛能,拓展其價值內涵,能夠使其價值得到更好的保護。在不對認知價值和物質屬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西安城墻的衍生價值,開展利用性保護。如依托西安城墻的空間資源、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積極舉辦唐文化、漢服文化、民俗文化、體育文化等文化活動;與其他景區聯動,構建不同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活動,發展文化旅游經濟;與其他教育機構、博物館共同開發寓教于樂的教育研學活動;構建、豐富西安城墻文化IP等。
3)精細化保護。
西安城墻規模宏大,價值內涵豐富,考慮到價值取舍原則,應進一步完善對西安城墻各部分的價值認知,包括年代、材料、工藝等物質屬性和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認知價值要素,并對價值要素與遺產物質屬性要素進行關聯分析,形成價值分區圖。針對西安城墻保存現狀、保護現狀進行綜合評估與分析,形成保存現狀分級圖、保護現狀分區圖。綜合疊加價值分區圖、保存現狀分級圖、保護現狀分區圖,建立西安城墻保護檔案庫,針對不同區域定制化決策保護行為,可根據價值屬性、保存現狀、保護現狀三個維度對西安城墻保護工作進行精細化保護,當保護行為發生沖突,或者無法兼顧時,應從這三個維度進行合理規劃與實施。
4)預防性保護。
真實性、完整性是遺產保護中最根本的原則,存在著許多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因素會對遺產的物質屬性、認知價值和衍生價值產生威脅。近年來文物保護愈來愈重視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實現國保單位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轉變”的目標。在目前西安城墻預防性保護探索基礎上,大力推進預防性保護體系建設,實施預防性保護,最大程度的保存城墻的物質屬性、存續城墻價值。保護文物的根本在于保護文物的價值,在開展預防性保護工作時,首先應開展價值評估工作,充分掌握西安城墻蘊含的各項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影響價值、物質屬性的風險因素識別和評估研究工作,形成基于價值評估和風險評估的預防性保護體系。
本文通過對遺產價值認知體系、遺產保護原則等問題的探討,初步構建了西安城墻數字化保護、精細化保護、預防性保護、利用性保護的綜合性保護策略。這對于實現保存西安城墻物質屬性,發揮其主觀價值具有積極意義,也可對其他文化遺產保護起到借鑒作用。但這一保護體系還不完善,對于具體的數字化保護技術、利用性保護策略、精細化保護方法、預防性保護體系建設等問題都需要通過更多的研究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