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青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對外開放辦學工作,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以下簡稱“校(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積極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對外開放辦學進入全面深入發展的新階段。校(院)不斷加大對外開放辦學工作力度,逐漸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多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格局,在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和成就、對外講好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截至2021年底,校(院)與95個國家(地區)的326家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與41個國際和多邊組織開展了交流合作。
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交流力度不斷加大,校(院)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多地被國際社會所了解和認可,被一些外國政黨政要稱為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秘密武器”。校(院)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共產黨、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國家總體外交布局下,校(院)發揮自身優勢特色,認真落實外國政要訪華接待工作,并積極參與服務黨的對外工作。
首先,全力做好外國政要來訪接待工作。堅持以元首外交為引領,通盤考慮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及多邊外交,不斷完善外交總體布局,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特點。不少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訪華時,紛紛提出希望到校(院)訪問并與學員、學者進行交流。
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央黨校校長期間,親自關心、指導黨校對外交流工作。2010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會見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行。會見前,中央黨校部分學員和專家學者與默克爾進行了座談交流。默克爾對中央黨校開放包容、生動活潑的學術氛圍和在培訓黨員領導干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黨的十八大以來,校(院)接待了來自3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37位外國政要、國際組織代表訪華。接待外國政要到校(院)訪問交流,既是服務我國主場外交的重要體現,也是一項重要任務。接待來訪期間,通過組織演講交流、會見和專家座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深入交流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和實踐,對外深入闡釋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經驗,達到增進理解、增信釋疑、凝聚共識的效果。國際政要訪問校(院),不僅是從校(院)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也是對校(院)獨特作用和影響力的認可,同時還幫助國內的學員、教員開闊國際視野、培養戰略思維。
其次,深度參與服務黨的對外工作。黨的對外工作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統籌協調下,校(院)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工作任務,深度參與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以下簡稱“高層對話會”)等重要黨際交往活動。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京成功舉辦。作為黨的十九大后中國舉辦的首場主場多邊外交活動,高層對話會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意義,達到了增進各國政黨相互理解、達成廣泛共識、推動交流合作的目的。作為高層對話會系列活動之一,校(院)于2017年12月1日上午舉辦了世界政黨領導人走進中共中央黨?;顒?,參加高層對話會的部分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約140名領導人參觀了校園、校史館,并與校(院)領導、教師代表、學員代表座談,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此外,校(院)領導、專家學者還積極參與中聯部組織的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暨中越兩黨治黨治國經驗交流專題研討會、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討會、中國共產黨與阿拉伯國家左翼政黨理論研討會、中非政黨理論研討會、中拉政黨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論壇等重要黨際交往活動。每年數十位校(院)學者為外國政黨干部代表團授課,就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等主題為外方作專題介紹。通過這些重要的平臺,校(院)積極參與黨的對外交往工作,有力地發出了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聲音。
校(院)立足職能,發揮特色優勢,堅持把開展國際傳播工作貫穿對外開放辦學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搭建傳播平臺、打造傳播品牌、建設傳播隊伍,重點從理論探討和學術研究的角度深入解讀和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要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要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校(院)于2014年創辦“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爸v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選擇一個“外國人最感興趣的中國問題”為主題充分討論,采取主講人重點宣講、點評嘉賓集中點評、與會人員自由發言的開放式、研討式的方式進行。無論是講授嘉賓還是聽眾,都是中外搭配,形成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良好溝通氛圍。主題沙龍上,有觀點的陳述、思想的碰撞、善意的提醒甚至是溫和的爭論。大家在開放式討論中深化了對中國的理解,縮小了中外雙方對同一個問題不同視角、不同文化的解讀分歧,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截至2021年底,主題沙龍已舉辦79期,共有來自144個國家和21個國際組織的近2500名外賓參與。“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已成為校(院)對外講好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的重要平臺和知名品牌,在國內外贏得廣泛好評。與聯合國駐華協調員辦公室聯合機制化舉辦“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在“兩會”和“全會”等重要時點,及時解讀宣介中央精神,在京內外交官群體中產生較大影響。法國前駐華大使白林曾評價:“沙龍是個法語詞匯,用這種形式來介紹中國是個非常好的辦法,很好展示了中國的軟實力。”英國國際傳播專家沙學文指出,“這個沙龍十分重要,過去是西方的思想傳到中國,現在中國的治理理念應該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成功是對世界治理的重要貢獻”;“中國常常被西方媒體歪曲,中國人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來展示自己,而不是套用西方的術語向世界表達”。


一是舉辦上海合作組織治國理政和領導力論壇。2021年7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周年之際,校(院)與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合作舉辦上海合作組織治國理政和領導力論壇。本次論壇主題為“上海合作組織20年:國家發展與治國理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行政學院院長陳希通過視頻方式出席并致辭。來自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伙伴的行政院校、高校、科研院所、智庫以及國際組織共約200位代表參加論壇。論壇期間,與會嘉賓積極參與、深入交流和熱烈討論,達成廣泛共識,論壇發布了《關于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治理能力建設和領導力發展交流合作的倡議》。同時,論壇積極探索國際傳播工作新思路,協調國內外媒體進行多語種報道,并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深入宣傳上合組織發展成就,弘揚上合組織主旋律,向世界講述“上合故事”、發出“上合聲音”,進一步深刻闡釋中國參與“上合”的故事,取得良好宣介效果。論壇報道覆蓋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26個國家,海外總閱讀量達1265萬次。
二是舉辦發展中國家國家治理高端智庫論壇。2020年,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合作舉辦首屆發展中國家國家治理高端智庫論壇,圍繞中國在反貧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啟示、發展中國家在消除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如何更好發揮公共機構的作用等議題開展深入研討。此次會議還在臉書進行直播,受眾近2萬人,向外界很好地展示了中國在扶貧減貧領域的成就和經驗,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2021年,第二屆發展中國家國家治理高端智庫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聚焦“政黨的地位和作用:發展中國家的治理之道”。與會人員圍繞政黨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和國家治理模式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三是舉辦“中國與世界”對話活動。2019年,以“全球可持續發展——反貧困”為主題的“中國與世界”對話活動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對話活動邀請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前主席、普利茅斯巖保險公司董事局主席詹姆斯·斯通和歐盟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主席、英國皇家社會科學院院士羅伯特·沃克等外方嘉賓,與中國政府扶貧工作主管業務部門有關負責同志、連片貧困地區縣委書記、知名專家學者等中方嘉賓進行對話。通過中外專家學者及政府人員在理論、政策、實踐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探討,推動國際社會客觀全面看待中國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認識蘊含其中的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理論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廣泛開展涉外培訓,對樹立大國形象、開展公共外交具有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3—2018年,中國通過實施官員研修研討、技術人員培訓、在職學歷學位教育項目等方式,開展了大量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進展顯著。在此方面,校(院)也作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校(院)充分結合“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方式,積極推進國際培訓工作,每年為“請進來”團組授課規模1000余人次,通過“走出去”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有關國家舉辦海外研修班。在工作中,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國際培訓實現了從“辦班培訓”到“援建機構”、從“傳統講授”到“沙龍對話”、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從“課堂講授”到“實景教學”、從“課本”到“網站”“連環畫”“動漫”、從“單兵作戰”到“發揮系統合力”等多方面的突破。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開放等多個方面的主題,開發設計了許多頗受國外學員好評的課程,與國外相關機構的培訓合作日漸深化,形成了一定規模效應,有力促進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是校(院)對外開放辦學的重要內容。
2019年,校(院)代表參選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主席職位并成功當選,成為該組織首位來自亞洲地區和來自中國的主席,體現了國際公共行政領域對中國治國理政經驗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校(院)在干部教育培訓和治國理政研究領域國際影響力的高度認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校(院)以主席名義在《國際行政科學學會通訊》發表封面文章,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世界公共行政領域專家學者,推動抗擊疫情國際合作,得到國際公共行政領域廣泛好評。
校(院)充分發揮理論研究和專家隊伍資源優勢,深化與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和國際行政科學學會的合作與交流,既豐富了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的合作路徑與成果,也促進了中國專家學者走向世界。認真組織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相關重要活動,廣泛運用“云平臺”,每年組織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數名專家,參加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和國際行政科學學會的年會,并推動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與聯合國有關機構、歐洲公共行政學會等合作舉辦系列專題研討會,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數字化轉型、扶貧減貧、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交流。同時,校(院)還為中國代表參與公共行政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搭建橋梁,協助有需求的地方黨校(行政學院)、高校、智庫等加入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了解國際公共行政學界最新發展情況,與世界分享中國公共行政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國外同行建立聯系和合作。截至目前,成功推薦1位省級黨校(行政學院)代表擔任聯合會亞洲副主席,推薦1位校(院)專家當選聯合會執委會委員,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已有24家地方黨校(行政學院)和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加入聯合會。通過這一多邊平臺,在國際公共行政領域發出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